手機攝影-教你爨底下一線天拍奔馳C旅
2025-05-09 11:41:30
#手機拍照我就服我自己# 第1期——爨底下一線天拍奔馳C旅
自從換了工作,很久沒發帖子了,然而每次秀我用手機拍的圖片,還是有很多朋友問「怎麼拍的」、「真是手機拍的」、「求教程」。回復不過來,還是開個選題系列吧,為了凸顯我的才華橫溢與浪蕩不羈,所以名字就叫#手機拍照我就服我自己#,歡迎拍磚。 除了發教程,還會繼續秀美圖、推薦有趣的旅行目的地,推薦器材,對拍攝和器材選購進行答疑解惑。 另外,為了讓大家及時地、更好地看到我秀美圖吹NB的樣子,並做更好的互動,各位可以加我的微博 @jump_sun 。
這是最終片子的效果,除了右上角一塊天空因為過曝原因實在拉不回來看起來有點奇怪外,其它的都還不錯,用來刷朋友圈足夠秒殺了。
當然,不看原圖的說成片都是耍流氓,所以,這就是原片。
既然欄目叫#手機拍照我只服我自己#,所以片子的拍攝和處理,都是用手機完成。 以這張片子為例,拍攝器材是iPhone 7 Plus,處理軟體是Snapseed,使用系統自帶的相機。 題外話,現在很多手機和軟體可以拍攝RAW格式的照片,確實會給後期修片帶來更多的處理空間,但我個人覺得這就失去的手機拍攝的樂趣,況且iOS自帶的相機功能足夠豐富(少有軟體能提供比自帶相機還豐富的功能),沒準下次iOS更新就把輸出RAW個是照片這功能給提供了。對了,Snapseed本身已經支持處理RAW格式圖片的功能。 作為自封的大神,手機(主要是iPhone)的器材解析(目的是服務於實際拍攝),我會另文說明,歡迎關注。 所以再次推薦我的微博 @jump_sun,不關注可能就錯過了。
先看下全套處理過程。 看起來挺多的是吧,確實挺多的... 不過我會一步步說清楚,其實很多步驟對於最終成片的影響很微小,都是些自我苛責使然,後續我會儘量把調整步驟壓縮在5步以內,讓大家學起來更輕鬆,我寫著也簡單。
步驟1:導入原圖。 拍攝原圖的目的只有一個,擺好POSE,給後期創造好前期條件。 擺POSE就是構圖,網上的構圖解析和教程汗牛充棟,我少不更事時也拜讀不少,但說實話,別陷進去。因為大師的好作品,往往都是超脫既有經典構圖模式的。所以你就記住一種構圖(好吧,其實是1.5種)足夠打遍天下了——三分法構圖(或者黃金分割構圖,三分法構圖更像是黃金分割構圖的簡化版)。 就是把拍攝主體放在畫面橫向與縱向三分之一分割線的焦點上,每個畫面上都有4個這樣的焦點,擺哪看著舒服就行。對眼力沒自信的朋友也別慌,現在的手機(甚至單反),基本都提供自帶的參考分割線幫你忙。 我這車,就壓在右下的分割線焦點上。
步驟2:旋轉調正畫面。 這一步不是必須,你覺得畫面歪了調調就行,或者讓它更歪,達到你的構圖預期。
步驟3:剪裁。 用什麼樣的畫面比例,完全看片子的主題,讓畫面在形式感上協助突出主題。 這張裁剪為了16:9(iPhone默認拍攝都是4:3),因為我覺得這樣好看(好吧,我承認上面的形式感、主題都是在吹NB)。 旋轉和裁剪這兩步,是為了重新構圖,特別是用廣角拍大場面時,重新構圖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步驟4:調整圖片。 從這步開始,我會用兩張圖講解,一張說明步驟,一張說明該步驟的具體調整(你還學不會,我艹我只能說我真的用心了~)
調整圖片可以理解為對圖片進行基礎參數的調整,達到還原優化圖片素質的目的。玩單反的朋友可以理解為,原屬圖在進入PS修飾前,先在ACR裡還原原貌的過程。 這張圖的參數詳見截圖,只做參考,每張圖的處理都不一樣。 因為這些參數實在太耳熟能詳了,我就不一一解釋了,只說一下」氛圍「這項。它的功能是調整全圖的亮暗對比,讓暗的亮一點,讓亮的暗一點,聽著就像是個HDR效果滑塊,用起來也是...參數別調太高,太高了顯得假。
步驟5:突出細節。
」結構「就是把物體的輪廓強化,就是在畫面中有色彩明顯變化的交界面進行銳化,也別拉太多,看著假。 」銳化」可以適當調高,雖然現在手機屏幕的解析度都很高,但是屏幕尺寸還是那麼大,你看到的物理上還是張小圖,適當多提升銳化效果,能讓圖片看起來更精緻和有層次感。
步驟6:局部。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自我苛責的「額外步驟」,不用其實對最終結果也沒太大影響,用了還得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其中的精妙。 硬知識,Snapseed裡的「局部「功能,其實是它的核心技術,叫U Ponit,是通過色彩來選擇調整區間。不過Snapseed裡的表現遠沒有PC版Nik裡Viviza的好使,色彩選擇的精度和可調整的項目都差很多,反而用到的機會不多。
這裡通過「局部」調整的是車頭的亮度。 因為車頭在暗光處(拍攝時考慮的是暗部的車頭更容易體現大燈的明亮),但是有點太暗了,所以修片的時候適當提亮一點。
步驟7:畫筆。 Snapseed裡的」畫筆「功能就是通過手指來塗抹湖面,被塗抹到的地方根據你選中的調整參數進行調整。 因為手機上的觸控操作天然更方便,所以其實它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局部「這個功能,只是因為兩者可調整的項目不完全一致,還需要混合使用。 我覺得,Snapseed下一版大版本更新,應該大幅增強」畫筆「功能才是。
畫筆功能界面右下角有個眼睛的圖標,選中後可以通過淺紅色提示你塗抹的區域。 可以看到,我還是在增強車頭的亮度(因為」局部「實在不好用),手指頭大的朋友也別怕,可以放大畫面來仔細塗抹。
步驟8:畫筆。 第2次...因為塗抹的區域和想達到的目的不同,所以分別用了2次畫筆。 我建議大家在使用相同功能,但處理區域和目的不同時,也分開調整,做錯了不用前功盡棄,也方便後面再進行微調。
嗯,還是車頭,換了個項目來調亮度...按現在做手機、做皮具、做一切物件的說法,這就叫匠心吧~
步驟9:畫筆。 第3次...你們別打我,最後一次了~
這一次幾乎把整個畫面塗滿了,調整的是不同區域的色溫,用以達到強化對比的目的。 車身後的區域,因為被太陽照射,色溫往高了調,更暖。 車身前左側的巖石,處在陰影中,色溫往低了調,更冷。 冷暖的撞擊,一下就刺激到了觀眾視覺神經。 生活裡你女朋友/男朋友對你忽冷忽熱,是不是也讓挺刺激你神經的,一個道理。
步驟10:曲線。 這是這幾版Snapseed增加的新功能,有預設曲線,也可以手動調整,實在是良心的功能升級。
我用來」柔和對比「,來適當增加下對比度。 這種小S形狀的曲線,往往被用來模仿圖片的電影感。
步驟11:色調對比度。 這個也是自我苛責的額外步驟,同樣需要細微的觀察,才能發現其中的精妙。
」色調對比度「可以通過區分畫面中高中低的亮度部分來調整對比度(我調整後的感覺是對比度),屬於細緻調整。 我習慣了每次都用它調調看,實際對結果真沒什麼本質影響。
步驟12:粗粒膠片。 其實就是套用色彩濾鏡。
這次選的是」L05「濾鏡。 色彩濾鏡其實就是幫你把照片確定一個色彩風格(色彩取向),前提是照片底子好(前面幹的那些調整),原片直接上來用,往往效果不佳。 原因也簡單,任何色彩濾鏡都是基於一系列圖片範本來總結的,這個範本的圖片各項參數在大體上是在一個區間內的,前敘的調整就是把原片的各項參數調整到這個區間內。 你自己想想,很多人喜歡日系風格,幾乎所有的濾鏡軟體都提供,但是原片直接套出來的結果往往很失敗,原因就是這,因為日系風格原片拍攝時候就是過曝傾向、飽和度降低,你沒這底子,濾鏡也只能指鹿為馬了。
步驟13:鏡頭模糊。 在有些軟體裡可能叫」移軸效果「,就是模擬大光圈鏡頭前景、背景虛化的。
這個步驟要分3張圖裡說明了,這張展示虛化區域的選擇。
這個是調整參數,」模糊強度「我設定了非常低的值,加這個其實不是為了模擬大光圈鏡頭的虛化,而是適當增加畫面的層次感,讓畫面更有質感(B格更高),一點點如有如無的虛化就足夠了。
步驟14:局部。 嗯,」局部「第2次出場。
基本調整完,發現車身有點軟,加個」局部「提升下車身的對比。
好了,完事輸出,曬朋友圈去~
最後說下這地方在那,爨底下村的一線天,在北京挺有名的,離城區100多公裡,一天連路上玩打個來回很輕鬆。 沿著G109國道一直往西,進了爨底下村,沿著路一直往上開就能到,省試點說就是導航到爨底下,買票進景區(能開車進去),沿著道路一直開,是不可能錯過的。 這一期結束,各位點讚、分享、打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