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們一起走過的電腦DIY時代…
2025-05-08 01:28:24
泡泡網主板頻道5月29日 自1946年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誕生至今的67年間,計算機行業在不斷的創新與實踐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次都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從近幾年的產業整體來看,隨著個人化及移動計算的需求不斷地提升,渠道開始以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等商品為主,板卡等DIY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PC出貨量持續走低。
在此趨勢下,各路廠商自然是有喜有憂,並且各個領域都呈現出了越來越明顯的寡頭趨勢,而且幾乎都是雙雄爭霸的局面:處理器只剩下了Intel、AMD,顯卡只有NVIDIA、AMD,機械硬碟還有希捷、西數,主板也就華碩、技嘉拿得出手……
前三塊早已經是單對單,而主板行業其實仍然有大量品牌存在,只不過都被趕到了角落,只有技嘉、華碩這兩家憑藉厚實的基礎還在穩定前進,特別是Intel 9系列晶片組本來並無新意,但主板產品卻是四處開花。
Computex 2014開幕在即,PC、DIY、桌面將會迎來一次新的盛會。雖然不復當年勝景,但至少會是近期低谷中的一次提振。
至於未來的產業如何變化,廠商又會做何應對,還不好斷言。或許我們可以在回顧DIY尤其是主板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示。我們試著將DIY的發展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DIY 1.0:1980-1989年,亂世發跡,各路人馬競逐
1980年,作為當時實力最雄厚的計算機公司,IBM推出了首臺搭載DOS系統、Intel處理器的個人計算機,全球PC市場湧現龐大商機,DIY時代也初顯端倪。
在當時,只要能夠設計出全新的產品,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利。無數的青年學子爭先恐後進入PC行業,無數的品牌也蜂擁而至,造就了後面幾十年的DIY市場爭霸。
DIY 2.0:1990-2000年,黃金年代,百家爭鳴,供不應求
依然有許多廠商不斷加入板卡市場的陣營,尤其不得不提的便是華碩的出現。在這個時代,雖然眾多小廠的研發與技術實力難以提升,不過只要擁有生產能力,就等同獲利有了保障。
最終,很多廠商在獲利不足,加以在代工和自有品牌兩邊抉擇出現錯誤的情況下退出,終於讓技嘉、華碩等大廠主力漸漸成形。
DIY 3.0:2001-2010年,殺戮戰場,寡頭時代
在邁入千禧年的同時,PC市場也開始進入殘酷的淘汰時代,幾乎每個領域都是,尤其主板。百家爭鳴盛況不再,筆記本電腦衝擊嚴重,供給漸漸大於需求,諸多因素使得2000年還有幾十家的主板廠商,到了2010年僅剩十餘家,能拿得出手的更是寥寥無幾。
這期間,整合的態勢越來越明顯,曾經很多耳熟能詳的品牌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碩泰克、升技、DFI、梅捷……破產、整合、換產品線成為了小廠家的最後歸宿。DIY市場成長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各大廠商為了自己的退路紛紛開始思索板卡以外的產品線。
在此衝擊背景下,眾多板卡廠商走向衰落,就連技嘉、華碩這樣的一線大廠也一度受到威脅。2006年,技嘉與華碩曾一度宣布合資聯盟,但最終還是破局分手,各自為戰。
DIY 4.0:2011年-?,不復當年,何去何從?
這是一個移動的時代,PC已經成為明日黃花,不過傳統PC市場依然十分龐大,也有很多人依然熱愛DIY,只不過要換個思路了。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機崛起,PC市場依舊不平靜。消費者不再關心複雜的參數,而是越來越重視產品的能效、節能、品質等根本問題,這慢慢也成為了眾多消費者們對產品的基本要求。
過去20多年內度過各種危機困境的板卡廠商,必須在技術上不斷精益求精,不但要將產品的品質、耐久度從實質進行強化,還要在行銷策略上更具品牌思維,才能應市場需求快速調整求生。這不但需要廠家擁有產品創新能力,營銷力度以及渠道掌控能力也同樣重要。不能適應新DIY時代發展要求的品牌,必然會被湮沒在退市大潮之中。
目前,DIY玩家裝機時已經很少單純追求極致、優異性能表現,夠用即好的原則開始大行其道,大部分人也更關注綠色節能、耐用性、質保服務等方面,廠商們也需要針對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