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的誤區反思與對策
2025-03-17 02:37:25
小學作文教學的誤區、反思與對策
內容提要:
當前,小學生作文教學主要存在著以下誤區:結合課文「套」作文、立意先行「編」作文、追求技巧「制」作文、應付考試「背」作文。我們認為其根源是教學理念上「三重三輕」:重加工應考,輕實踐應用;重形式,輕內容;重求同思維,輕求異思維。如何從這些誤區中走出來呢?我們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探索,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創新,大膽嘗試了「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性作文教學」,優化作文教學過程,運用多種形式培養創造性思維,真正實現由「重視文」到「關注人」的轉軌。
關鍵詞:誤區反思對策
一、誤區
小學作文教學,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它以得天獨厚的學科特點,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然而,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卻令人擔憂:大多數學生害怕作文,討厭作文,作文成為他們的心病,以至於作文教學一直處於高耗低效的困境。我們課題組在這方面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探究,我們認為,現行的小學作文教學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誤區:
(一)、結合課文「套」作文
原先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以「範文引路」「讀寫結合」,這是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則,但這種結合,必須有個「度」,必須掌握分寸。小學語文每單元後都安排一次習作,所寫習作的題目要求與所學的本單元課文都是緊密相關的,有些教師在上作文指導課時,說是「借鑑」,實際要求學生把課文中學過的構思方法與單元課中一些段落語句搬到自己的習作中,結果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其實借鑑只是給自己的寫作提供參考,而不能重複範文的立意,不能重複範文的語言材料。文貴為新,只有立意新、語言新,才能談得上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綜合素質。
(二)、立意先行「編」作文
根據立意來尋找內容,對於這個問題,許多老師在作文指導中,先給學生定調子、劃框框。如寫《勤勞的爸爸》,不管是你有沒有爸爸,不管你爸爸是不是勤勞,都得這樣寫。寫外貌總是「高大的身材,濃濃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櫻桃小嘴??」完全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讓作文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這就是當前作文的一大弊端。「作文必須為生活服務。」
(三)、追求技巧「制」作文
小學作文教學往往是配合閱讀教學的,所以有教師在進行一組課文的教學後,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必須用課文中學到的手法。如先總寫,再分寫,最後總寫,或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等等。在評價中也就按技巧上的要求來確定作文的質量。這樣學生在寫作前往往考慮的不是內容而是技巧,這就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寫作要表現的是技巧,而不是生活。
(四)、應付考試「背」作文
素質教育雖然提倡了多年,但許多學校的作文教學還走不出應試教育的陰影,都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為了考出好成績,教師讓學生「背」作文,這已經不是秘密了。所背的作文通常是報刊雜誌上發表過的優秀習作,為了應付自如,有的老師要求學生把寫人、記事的各「背」幾篇,並且要求學生如何改頭換面地套用,以便「一文多用」。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不僅不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扼殺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愛好及作文固有的魅力。
二、反思
面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作文教學仍是薄弱環節。針對以上列舉的誤區,我們認為,主要是由於錯誤的教學觀念所造成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作文教學的「三重三輕」現象,實在令人憂慮,值得深思。
(一)、重加工應考,輕實踐應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會寫簡短的記敘文和常用的應用文,指出了作文教學的實用性。但事實上有的學生小學畢業甚至初中畢業了,都不會寫一封語句通順、條理清楚、內容具體的書信,這是因為有的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脫離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一切訓練均是為了應考。1、以「背」促「效」。考試前讓學生按老師所猜題目背優秀作文,以便應考。2、以「假」促「新」。讓學生不根據生活實際,為達到效果而讓學生作文一味虛構,胡亂編造。3、以「拔」助「長」。有的老師不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對學生「高標準、高要求」。
(二)、重形式,輕內容;重指導技巧,輕作文育人。
語文教學向來重視文道結合,作文教學也應重視「作文」與「做人」的統一,使作文成為學生表達情感的形式,文章成為學生的真情實感的一次流露,要文如其人。然而現在的小學作文往往重文輕道,即偏重於寫作方法的指導,
而忽視了作文教學的根本宗旨:育人。
(三)、重求同思維,輕求異思維。
現在,我們縱觀中國教育,特別是作文教學,大都是在培養學生的求同思維,培養「窗戶型」的孩子。一項資料表明,中國大陸孩子與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的孩子同樣用華文寫的習作,從表面上看中國大陸孩子的作文洋洋灑灑,作文水平要高出二至三倍。但仔細分析一下,中國大陸孩子寫的作文好像八股文,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文章裡屬於自己的東西太少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太差了。這一現實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不利,對發展素質教育不利,對中國不利。
三、對策
為了讓作文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陣地,為了讓大多數學生喜歡作文,必須走出上述誤區,在作文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優化作文教學過程,培養創造性思維
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確實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但很久以前的作文教學,在教師「導」的作用下,形成了所謂形式,把學生束縛在課堂,束縛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造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嚴重狀況。
1、多放少收、走進生活
「放」即寫時不受章法約束,隨意發揮。「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導,從立意謀篇到譴詞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多放少收」,就整個小學作文過程而言,先要讓學生自由地寫,在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引導學
生按照一定的規範進行作文,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寫,自主地選擇表達的內容和形式,真實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自己的個性,而不是過多地給予這樣那樣的條條框框,束縛學生的思路。同時也要改變評價的觀念,儘量做到「重內容輕形式」。
走進生活,就是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並引導學生從課堂引向廣闊的社會,把社會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培養學生認識社會、改造社會、適應環境的能力。開放式作文教學可以直接面對生活、社會,評論是非曲直,感受酸甜苦辣。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培養學生創造力。
2、先寫後導,尊重個性
「先指導,再作文」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由於教師的先導,強調了過多的「章法」,使得學生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和創新。「先寫後導」,則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順應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需要,讓學生不受拘束地寫。而教師的「導」,則建立在學生的寫的基礎上,使之導向明確,有的放矢,保住了學生作文的鮮明個性。這就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二)運用多種形式,培養創造性思維
由於種種原因,思維定勢成為妨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大障礙。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大膽求異,突破思維定勢。從事物的不同角度,鼓勵學生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寫出新穎獨特的作文,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
[小學作文教學的誤區反思與對策]相關文章:
1.疫情反思作文_成長作文4700字
2.關於英語作文的教學反思9篇_成長作文
3.作文的教學反思13篇_成長作文
4.月考後的反思初中生作文_成長作文1600字
5.實用的小學反思作文1200字4篇_成長作文
6.實用的小學反思作文1400字三篇_成長作文
7.實用的小學反思作文1200字三篇_成長作文
8.實用的小學反思作文1200字3篇_成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