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一個殘酷的平衡
2025-03-09 08:00:24
尚比亞的尤肯達修女質問美國宇航局專家施圖格林,為什麼有兒童食不果腹,火星項目仍被投入大量資金;而施圖格林以「顯微鏡的發明」的古詩作為回答,告訴她可及的意義和價值。
其實,他們所做的,都不過是在其位,謀其政,見解不同本無可厚非,修女同情幫助貧困者,航天專家研究火星項目,都是本職工作。而從這次不同觀點的對碰中,卻暴露出如何處理當下和未來,少數和多數,民生和科技,善良和殘酷的問題。
我們應當將大部分經歷用來解決全人類溫飽問題,提升生活品質,完善基礎教育,提供良好的醫療保障和交通服務麼?
顯然是不行的,當狼群獵殺黃羊時,黃羊群會四散逃開,反應十分迅速,而當一隻黃羊被抓住時,其餘所有黃羊都會立刻停下來,在不遠處「圍觀」,甚至嘴中還嚼著草葉。有人諷刺低等動物的無情和「事不關己,各個擊破」的短見,殊不知,它們這「簡單」的極動與極靜的轉化,是經過千萬年繁衍的艱辛和與大自然鬥爭的血淚中進化出本能,為了應付下一次的追殺儘可能地儲存體力,對同伴的「拋棄」是為了種群的延續。再如壁虎被抓住時自斷其尾,海參被捕食時會排出內臟。不論對於種群還是個體,犧牲少數以保全大多數,獲得更長遠的生存,是一種本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或許不少人會諷刺這些動物的低等和愚昧,以高等的上位者姿態抱定「正因為人類擁有情感還智慧,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去改造世界,才被稱為人」的信念。但凡有這樣想法的人,都是思維簡單目光短淺者——任何時候對於宏偉的自然,人類首先是一種動物動物,與其它動物並無二致,一樣需要適應,一樣脆弱不堪,一樣需要用血淚遵守自然的生存法則——以犧牲少數為代價,換取大多數的生存延續並獲取更長遠的生存利益。
雖然殘酷,但是現實,生存鬥爭不是過家家的遊戲,也不是美滿的兒童劇——不能適應就被淘汰。所以「不放棄任何一個」的博善是偽善,最終只能拖下整個種族前進的步伐甚至遭到淘汰。從這一點看來,似乎美國航天局的做法更合乎情理,更適合人類的生存和進步。
那麼,對於存在的威脅隱患置之不理,任由脆弱者自生自滅,抱著「沒有犧牲就沒有進步」的想法,只保護優秀者和所謂大部分的做法合適麼?
顯然是不行的,對任何威脅和隱患置之不理,有災害、有戰爭,就任由它自然地存在而不管不顧,其最終的結果就是在各種頻繁的打擊下各自為戰而被各個吞噬。任何時候,集體的力量總歸是大於每個個體,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對於群居青睞有佳,當個體凝聚成團體是便會發揮出「1+1>2」的效果,否則,便是各自脆弱地被淘汰擊破。這樣說來似乎是與生存法則相矛盾,亦有人將目光盯在「犧牲少數以求保全大多數」的字眼上,卻不能有更深刻的體會;真正的大智慧者能感悟的出,自然的法則教會我們方法,也告訴了我們最終的目的「獲得大多數的生存延續以及更長遠的生存利益」。前者所謂的「犧牲少數」是一種責任的缺失,是一種斷章取義的僥倖,是一種冠冕堂皇的做戲,只是想為自己謀取私利不顧同伴的找個名正言順的藉口,仿佛抱著聖經的劊子手向大家推薦將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是合理的一般——這是對字和更多人的不負責,是一種近乎「噬人」的不理智。而大智慧者,才是真正的悲天憫人,不會因放棄少數人而悲傷,也不會為所謂的「大多數」而瘋狂,以一種平靜的眼光審視自然對人類的選擇。從這樣看,為了濟貧孩子爭取幫助的尤肯達修女所做好像更加合乎情理,更適合人類團結平緩發展。
那麼,真正正確的做法該是怎樣呢?
《大學》開篇便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本末」「終始,在理解——深刻地理解大自然的法則後,在科技進步、人文關懷、社會中的發展中找一個「先後」,找一個平衡,找一個「道」。
說到平衡,就會想到故事中那個德國小鎮的伯爵,仍接濟窮人,但從中分出精力資助發明者研究他的透鏡。而這簡單的行為中蘊含著豐富的樸素的哲理,它不正是在教人們去尋找平衡麼。簡單的事,找到平衡自然簡單,而越是複雜,甚至涉及到社會和人類未來的大事,這個平衡就會越難找到。在必要時捨棄少數,不濫施捨善良以停滯腳步;可能時也要盡到應盡的責任,不能對威脅放任其存在,使幫助需要的人將人類始終凝聚成一個集體,使人類以集體的姿態面對自然,面對挑戰。無論是關心民生疾苦,追求科技發展,力圖社會和諧,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則,接受這種「殘酷」和「現實」。找到那如音樂家杜普蕾所說的平衡——「我奮力掙扎,將碌碌無為——或許只能暫時停止疾病蔓延的腳步;我任之蔓延,投身音樂——將終結於樂曲被人所聽到之前」終於她承受了顯示,接受了殘酷,找到了平衡,在治病與創作間找到了一點使自己的人生綻放出最大的光彩——被人譽為用生命演奏的《殤》。而人類,顯然也需要如此,接受命運的無情和並然,在適當的取與舍的平衡中,為人類的延續和發展,爭取最大的生存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