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範文
2025-03-12 15:03:25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下面小編為您收集《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參考。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範文(一)
現在的課堂要求教師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整個課堂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除此之外,課堂上應「讀」字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講,尤其是古詩教學,只有讓學生在吟誦中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
現在回想起自己的對古詩文的教學,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下面以我前段時間剛教學過的《題西林壁》為例談一談:
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後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我一般採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後,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覆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裡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藉助注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繫整首詩)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繫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為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對於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繫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總之,這節課我認為有優點有不足,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希望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範文(二)
《題西林壁》是我本月的匯報課。一直覺得,古詩要名師,至少也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來敢拿來展示。但由於這篇古詩還是比較簡單易懂的,所以在紀老師的鼓勵下,我還是決定試試。
新課伊始,由於學生去年已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對廬山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設計的導入是「故地重遊」,重訪廬山,遊覽西林寺,從而引出蘇軾的《題西林壁》。在了解作者方面,課前我已布置學生搜集了作者的相關資料,但是由於學生匯報時總會犯照本宣科的毛病,大段大段的資料文字很生硬地讀下來,最後還是不知所云。所以在匯報的時候,我讓學生通過自己搜集的資料,用一兩句話介紹你了解的蘇軾。這樣請兩三個學生,蘇軾的身份也就明朗了。然後,我打出PPT,顯示蘇軾的生平,學生邊看我邊解釋「蘇軾作為一代文學家,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們所讀到的《題西林壁》正是其中之一。」自然而然地進行過渡。
而在理解「嶺峰」的區別時,課前先讓學生查字典,上課時通過圖片幫助學生區別,在這裡,我還設計了請學生用一兩個四字詞語形容嶺峰的特點,學生很快就說出了「連綿起伏、高聳入雲」之類的詞語,再把詞語套入到解釋中,解釋就更加完整了。
然後,在理解「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我花費了大力氣,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假如你到了廬山,從不同角度你會看到怎樣不同的景色,怕學生一時思路打不開,我還找了不同角度能看到的各種圖片供學生參考。這個環節,學生寫得都挺不錯,部分學生還用上了剛學過的《雅魯藏布大峽谷》中的一些詞語和表達方法。一開始我的想法是,通過這樣的練筆,學生就更理解了不同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然而這並不是重點,重難點都落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作者雖然已經從不同角度觀賞了廬山,但還是沒看清他的真面目,因為他身在廬山中,看不到全景。由於在前面小練筆的時候過多,所以在理解難句時時間反而壓縮了,感覺學生的理解還不夠深刻。而且為了幫助理解,我所舉的《畫楊桃》的例子也不夠恰當,經紀老師點撥,我才明白,《畫楊桃》更傾向於「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就畫成什麼」,與本文主題並不一致,可比性不強。相反用「盲人摸象」或觀察學校的方式可能更為妥帖。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範文(三)
古詩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說、賞」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採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說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讚他們的觀察力.我順勢又提了個問題:通過學習了古詩,你受到了什麼啟發?他們回答地也比較到位.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範文(四)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於題壁詩的,有關於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於詩歌學習。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複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由於這首詩的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1、解詩題,知作者。2、初讀詩,正字音、清節奏。3、抓字眼,明詩意。4、多誦讀,悟詩情。然後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裡的高山峻峰,想像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而且在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時,我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從而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師範讀或配樂誦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有了這些奠定後,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到了身邊的同學,比如陳櫻文雖然學習不好,但是從來不撒謊;張洪耀熱愛勞動等實例。再比如《畫楊桃》一課,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楊桃的形狀不一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課堂還生成了不少亮點:學生頻繁品讀、相互補充;詩配畫,加深情感體驗;還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對詩意、內涵的領悟給別人講明白,這都說明他們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的是在品詩、欣賞。師生所表現出的激情比預料的更高漲,因此出現了讀詩、美讀中體會詩情,讀出詩中的圖畫。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二、細節的瑕疵。在畫古詩的環節,個別學生要完成詩配畫難度較大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到位。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於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後有什麼啟發時,沒有給學生足夠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
總之,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儘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