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奮為話題的初中作文
2024-12-26 18:15:09
沒有勤奮,哪來的收穫,沒有勤奮,哪來的成功,沒有勤奮,哪來的第一。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以勤奮為話題的初中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以勤奮為話題的初中作文(一)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意思是說只要付出一分,就能收穫一分。所以,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用勤奮的汗水和血水澆灌出來的。
古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領著弟子龐憲到處奔波,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在各個地區察訪藥材。整個中國到處都有他們留下的腳印。有一次,他們為了趕路錯過了客店,天色陰沉沉的,不久下起了雨,李時珍這才著急起來:這地方前不村,後不著店,晚上到哪去住呢?龐憲突然眼睛一亮,發現了一座破敗的古廟,只好在這住一晚上了。這時,月亮出來了,李時珍拿出了筆墨紙硯,記了起來:忍冬花初開時銀白色,兩三天後變成金黃色,又叫金銀花……。終於,經過一番勤奮和努力,李時珍終於編成了一本醫學巨著——《本草綱木》。
一個生活盲聾啞世界裡的人——海倫·凱勒,最後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學會了說話,學會了閱讀。海倫·凱勒在學習閱讀時,她不分晝夜,用手拼命地摸盲文,以至於手指頭都磨出了血。在學習說話時,她只能靠觸覺來發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當她在回憶這段時光時,她說:「為了使我的夥伴,即使是最親密的夥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覆高聲朗讀某些句子或詞語,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一直到自己讀對了為止,我每天堅持著練習、練習、練習……」海倫·凱勒的勤奮加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她自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因為基礎差,不紮實,17歲才上中學。但是他毫不氣餒。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時,他總會早早起床,在校園裡高聲朗讀。終於,他的學習成績趕了上去。畢業後,他到比利時留學,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可見,即使基礎差,也可以成才。童第周用勤奮加上汗水,為我們國家又增添了一篇輝煌的篇章。像這種靠勤奮成才的人還有很多,如:達爾文經歷27年的考察研究,寫出了《進化論》;木匠齊白石學畫畫,日日磨礪,成了一代國畫宗師;歌德58年終於寫出了《浮士德》……。
是啊,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只有一生勤勞,才能成功,才能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
以勤奮為話題的初中作文(二)
"世界上沒有笨的人,只有不勤奮的人」這句話是我們的語文董老師經常對我們說的一句口頭禪,告訴我們要勤奮學習,要珍惜時間,要樂於助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每天一大早,無論是颳風下雨、嚴寒酷暑董老師都早早地來到學校,為我們上早自習。上課前,董老師總會讓我們提前預習一下課文:先分好段,寫好段意,把會的詞先作文網知道它的意思,然後寫在書上,這樣有助於更好的學習,把不認識的字註上拼音。上課時,董老師會叫我們先複述課文,然後我們把課文讀一遍,僅接著董老師會把這課的中心思想讓我們記下來,讓我們來討論一些問題,董老師還會幫我們解決書本後的問題,有時候,董老師會告訴我們一些書本外的知識,讓我們能更加理解課文,更加了解書本裡的人物。課後,董老師幫助那些有疑難的同學解決問題。每次,我們都能很快上完課。這就是我們的珍惜時間成果。
我們不僅珍惜時間,也很勤奮、樂於助人。
每當老師布置作業時,我們總會很快的做完,在課餘和課間的時候,別人會看到我們不是在讀書就是在寫家庭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要是遇到困難時,總會先自己想一想,要是自己實在想不出來的話,我們會問一問同學或老師,董老師教我們方法的時候,我們總會認真的聽講,要是還沒聽懂的話,董老師可以再教一遍,一直到弄懂為止,董老師才放心。
董老師是這樣的愛我們,這樣的關心我們,我們更要勤奮學習,要珍惜時間,要樂於助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辜負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期望!
以勤奮為話題的初中作文(三)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大凡有作為的人,無一不與勤奮有著難解難分的淵源。
勤奮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自己養成的。產生勤奮的原因有多種,有的是心懷抱負和信念,也有的是因為某種原因或在某事上受挫,從而勤勉起來。但是,只要勤於工作,就會有成功的必然。
然而,要成功,光有理想抱負是不夠的,還必須擁有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再配合確切的行動,支持到底。只有下定決心,並歷經學習、奮鬥、成長這些實際行動,才有資格摘下成功的甜美果實。
正如華羅庚所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勤奮終能越過暫時的失敗和挫折,而最後獲取成功。
如果說夢想是成功的起跑線,決心是起步時的槍聲,那麼勤奮則如起跑者全力的奔馳,惟有堅持到最後一秒的,方能獲得成功的錦標!
居裡夫人說過,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拿破崙認為,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離成功不遠的時候;達爾文心中,不屈不撓的奮鬥是取得勝利的唯一道路……
——題記
名人眼中的困難是如此的渺小,是如此的鼓舞人心。這些話對於初三的我有了啟迪。讓我也嘗試著這樣去做,在嘗試中真正體驗到了勤奮的又一種味道。
曾記得在初一的開端我第一次參加了作文比賽,「我真的有能力參加嗎?」這句話不曾一次的在我的內心迴響,正在自我懷疑中爸爸給了我自信的力量,他告訴我勤奮將會提升我的能力,勤奮中綻放希望。這句話讓我鼓舞,讓我開始了對這次的比賽的挑戰。
作文的草稿寫好了,但憑我的實力是不可能一次成文的,更多的是無數次的修改。是要用比別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在寫好的作文上反覆的修改。於是我儘可能的去一遍遍的去修改,但在後面的修改中麻木了,已經找不到什麼感覺了。爸爸這時告訴了我過段時間再修改的方法。
按照爸爸的建議,我過段時間就到電腦上看看自己的作文,有什麼不妥處趕緊修改,就怕語文老師把我的作文「槍斃」掉,讓我失去了參賽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改,當我再去看那篇作文時,我感覺自己就像欣賞名著似的,開始了細心的品味。雖然我的作文沒有別人那樣出採,但我並沒有放棄,總是鼓舞自己去拼搏,去勤奮。
自信,努力的我連最後的時刻都不錯過。
那天早上是交作文的時間,我早早的就起來了,將作文進行最後一次的修改。一段時間後,當語文老師告訴我比賽的結果時,我知道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得了二等獎。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