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的作文例文
2024-12-11 18:47:09
先立德,後樹人。這是每個人應該做到的事情,應該懂得的道理。下面給大家分享了關於立德樹人的作文,一起來看看吧!
立德樹人的作文1
立德樹人,是指在以德為先、為統帥、為靈魂的前提下,通透「德」的內涵與本質,以德的品格和能量塑造德才兼備的人才。
在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的理論認知中,道學與儒學存在著認知層級上的差別。道學修身明德實踐能體悟到:德,不僅僅具備品格性,還具備著品質的能量性,更能正善治於品行。德的本質與內涵是「道生之,而德畜之」,宇宙萬物都是道所生化,依靠德來長養、滋養、營養。「畜」,即養蓄、滋養之意。既然是「畜之」,也就具有能量性。因為德具備滋養人和萬物的功能,所以,需要以德為先來鑄造教育的根基,以德的品格和能量來塑造德才兼備的人才。
近代高能物理學的研究證明,一切物質都是能量,有相世界的一切都表現出具有能量形態,這其實就是道學揭示的質象屬性,德只具備質象而並不具備物相性。德,當然具有正能量性。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發現「上帝粒子」的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這兩位科學家帶領著優秀的科學家團隊開展「上帝粒子」的研究,其中也有中國的科學家。來自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在用高能對撞機研究「上帝粒子」的過程當中就深切地感受到,現代高能物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接近中華祖先們的一些論斷;祖先們的這些論斷,對於他們完成自己所承擔的科研任務非常有幫助。可以說,對於中華祖先所作出的「道德就是大唯物主義,德就是能量」的論斷,高能物理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佐證。
201x年9月26日,習xx主席在北京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講道:「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習xx界定了兩種力量,一個是精神的力量,一個是道德的力量。為什麼這樣分開來進行定義?其中的學術意義是非常深刻的。
什麼是精神力量?人的眼、耳、鼻、舌、身和意識所發出的能量,就是精神能量,即傳統文化「內聖外王」體系中的「外王」之力。什麼是道德的力量?它指的是生命內在的心、肝、脾、腎、肺所儲備的能量,這個能量主宰著我們生命的內環境。如果能夠直接吸收宇宙間「德」的能量,轉化成為自己體內的正能量,也稱之為浩然正氣,才是道德力量,即「內聖外王」體系中的「內聖」之力。
精神力量與道德力量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我們的教育理應圍繞這兩種力量的不同來源和生發途徑,制定出相應的教育方案和方法,應用於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學校教育以及成人的自我教育之中,從而真正地、實質性地提升每一個人內在的正能量,使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高度結合,引領每一位受教育者主動創造健康、智慧的命運和人生。
立德樹人的作文2
樹木,讓參天的巨手擎起一片藍天;樹人,一切只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當民國的鐘聲還在迴響,江南的沃土之上已然探出了一個腦袋,尋覓著泰伯傳承的點滴。當時代在震顫,插入雲霄的山峰依舊等候著有人攀登。那幼時的樹苗也悄然長成挺拔的大樹,遙望著遠處的山。走近些,那「至賢」的字眼已清楚地鐫刻在上面,感受著時代的心跳。砰、砰、砰······
當一切回歸腳下,眼前已是參天大樹。可不敢忘過往的歲月,這都要歸功於他——那萬裡綿延的長河。細數這點點滴滴,有心之人便不難發現,這正是默默的老師啊,而那鬱鬱蔥蔥的大樹不就是在風雨中成長的我們嗎?
千裡的沃土啊,有多少人還記得,你已默默奉獻了一百載,更別說誰會走上前賀一聲「生日快樂」了。我們都有著不一般的故事,而這位老人——百年梅中,更是非同凡響。
我與她故事的開始,都是在那個雨天。別妄想有詩境中的美感,淅瀝的雨點在現實的光環下可是大雨傾盆。就這樣,奔跑著,躍入了這嶄新的世界。唯一可以慶幸的就是很快找到了避雨的地兒,在那兒所有的似曾相識,一股腦的都來了。
我眼中的,是磚紅色的建築,在雨中靜靜的。沒有奢靡的裝潢,看不到奪目的設計,更沒有一絲「危樓高百尺」的傲慢。唯一有的是慢慢散發出來的親切感,就像幼時在農村的家中看著雨神在舞蹈,每一樣可觸可見的都是和睦與熟悉。那時的房也是這般顏色,和諧的磚紅色永遠伴隨著泥土的芬芳,微微一嗅,夏日的煩悶便被涼爽所驅散,雨天真好啊!頓時,記憶的閥門被悄悄打開,雨中磚紅色的情感便再也抑制不住地湧了出來,蕩滌了心靈的每一處。
循著磚紅色前進,闖入眼帘的種種都改變著我。
我是第一次住在宿舍裡,也是第一次在同一屋簷下一同進入夢鄉。是同班的關係,還是莫名的吸引力,讓我們六個越走越近,我也曾流著淚說過,這輩子是忘不了你們了。這是最真摯的話語,純潔如美人魚的淚,感動著每一顆跳動的心。這就像我下鋪開玩笑說的那樣:現在的我們,就像臍帶相連,成長中離不開對方那樣。如此不合邏輯,可卻如此真實啊。
那最後一夜,朦朧在眼前的是淚嗎?這是我難以回答的,就像我求學生涯中的另一份感情,可言語,卻不可名狀。
樹木的人是你們,樹人的當然也是你們。老師啊,梅中的老師,我所述說的都是真心話,就如同你們某時閃爍的淚光那般。學習的路很苦,走走停停,那驟停的標點我們又怎看得清,只是一味地朝著目標奔跑,也就少不了磕磕絆絆。身邊的每一位老師啊,最快扶起我們的只有你啊,替我們拍去灰塵,笑著指責我們,恨鐵不成鋼啊。老師,我們是愚笨的,頂著耳邊的責罵,眼又怎敢睜開,當然也就看不到和煦的笑容了。只有現在,只有走過了再回頭看看,雲彩邊上的霞光才會覺得美麗。
成長的路是翻閱青春的讀者,箇中美妙,還要靠微笑的老師們替我們畫出來啊。
這裡的雨還在下,身邊的夥伴們玩鬧著,學校石子路上,走來的正是可愛的老師們,撐起小巧的傘,在雨夜中潤物而無聲。
百裡綿延的長河,百丈高的大樹,都是梅中歷史的豐碑。
走過去吧,賀一聲「生日快樂」,這百歲的老人也會呵呵笑出聲呢。
立德樹人的作文3
黨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此,我們必將立德樹人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全過程中,增強教育教學工作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實效性,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素質好,水平高,能力強的合格教師。
素質教育的理念早就已經烙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這次在黨的十八中再一次作出了強調,可想而之其重要性。在我們的周圍,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默默無聞、永不停息地編織著這一偉大的夢想————素質教育。
談到夢想,讓我回想起自己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問大家的夢想是什麼,同學紛紛舉手,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夢想,展望自己的未來,讓老師無比的感動。現在,自己已為人師多年,也時常在班上問著同樣的問題,得到同樣的答案。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大家的夢想沒有幾個完全實現,時間長了,有的連自己的夢想是什麼都忘記了,難道說他們就沒有努力過,沒有堅持過嗎?當然不是,主要是我每個人的想法會隨著年齡、時間的推移,環境、生活的變化而改變,夢想也許就在不經意間淡化或者破滅。既然我們承認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就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所以,在有些文獻中就提出了這樣的說法: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追求和夢想。當然,這裡所指的「時期」就要因人而異了,有的長,有的短,說不清楚。有人肯定認為夢想太難了,確實是這樣,要不然為什麼有個「夢」字呢,就是因為如此,有幾個人在夢裡想的事情會實現呢?是吧。歸根結底還是夢想太遙遠,太漫長,太不與時俱進了。
這個時候,一定有人想,夢想太難了,萬分之一,乾脆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可以嗎?絕對不可以,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你就是豬,你就是行屍走肉,停止不前了。剛剛提到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地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智慧,最終成為世界的主宰,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改變,只有改變,才有進步,只有改變,才有希望。我們在成長和工作的過程
中不也是要不停地改變自己,才會變得更堅強,更自信,更出色的嗎?所以,改變————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動力。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由此也可能改變世界,但是,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就要改變自己,這也是一種進步和成功的體現。我們在改變的過程中,不見得都是一帆風順的,同樣會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只有這樣才會一步一個腳印,最終開啟成功的大門。這就叫「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然而,有一些人因為怕挫折,怕失敗,總是抱著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或者工作,碌碌無為,那他永遠都無法見到風雨後的彩虹。所以,我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學會改變,一變再變,哪怕挫折,哪怕失敗,不拋棄,不放棄,不為夢想,只為彩虹。
作為一教育者,我幡然醒悟,我不會再去刻意強調孩子們的夢想,而要努力地去教會他們如何不斷地改變自己,哪怕是荊棘叢生,艱難險阻,也不畏懼,不退縮,直到走向成功。我想,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這裡所指的改變,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在這個行業中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個詞語,由此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搭檔餘老師,四十多歲,經歷過很多次中國的教育改革,是多年的老班主任,她給孩子們的印象是和藹可親,給同事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去年有幸和她教同一個班。從來沒看見她與孩子們談理想,望未來,可是在學習上,同學們幹勁實足,不斷地轉變個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取得了滿意的成績。在各項活動中,從未提及大家一定要拿第幾等相關問題,只是懷著滿腔的熱情積極地參與,成功了歡呼,失敗了也沒關係。在她的班上,孩子們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沒有壓力,而是有著用不完的動力。也許在潛移默化中,她早已教會了孩子們如何改變自己,走向成功。
總而言之,夢想可以沒有,但是不能不改變,正如我前面說的————學會改變,一變再變,哪怕挫折,哪怕失敗,不拋棄,不放棄,不為夢想,只為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