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後感500字
2025-02-05 13:57:08
第一篇: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孫中山等辛亥革命黨人所進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鬥爭中,革命好比一駕馬車,武裝鬥爭和群眾宣傳就像馬車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國父的群眾宣傳工作做得相當到位,水平相當高,其中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國父(趙文暄飾演)的宣傳總是能因人而異,量體裁衣。總是能根據對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職業經歷、文化素養、思想性格、處境心境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宣傳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舉出幾段情節:
1.廣州起義失敗後,國父在華僑籌款大會上的宣傳就是很經典一個例子。國父宣傳的對象是在場的華人華僑,海外華僑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身在異鄉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殺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國能夠早日強大,中華民族能夠早日復興。國父在演講前並沒有故意隱瞞廣州起義已失敗的事實,而是直接向在場的華僑華人說:剛剛得到消息,廣州起義失敗了……吾黨菁華,付之一炬。這些年輕人,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為什麼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明知犧牲還要一往無前?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為的是一種信念,一種信仰!……」在場的華人華僑們無一不被國父慷慨激昂的宣傳感動得熱淚盈眶,唏噓不已。他(她)們在聽完國父的宣傳之後不僅沒有因為廣州起義失敗喪失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反而紛紛毀家紓難,慷慨解囊,更加義無反顧的資助國父的革命事業。毛澤東同志晚年回憶國父時曾深情的說:「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②」悲壯的語言常常更具有一種宏偉的感人力量。國父這一段悲愴的宣傳,真正達到了化悲痛為力量、化失敗為勝利、化精神為物質的效果。
2.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為了鎮壓革命,急忙派出駐英公使唐維庸(陶澤如飾演)積極向四國銀行遊說,妄圖以國家主權為抵押貸得巨款以充軍用。為了與清廷抗衡,國父不顧個人安危,單刀赴會火速趕往歐洲勸說四國銀行不要貸款給清廷。這時,國父所面的宣傳對象已變為銀行的經理、董事們。這些人和華人華僑完全不同,對中國是否強盛、中華民族是否復興毫不關心,他們的腦子裡唯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經濟利益。針對這一情況,國父巧妙的改變了宣傳策略,閉口不談民族復興,而是大肆宣講清廷不過是一個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專制政府,如果四國銀行貸款給清廷用於鎮壓革命的話,不僅將遭到全中國人民的詛咒和痛恨而且他們的巨額貸款也必將化為泡影,毫無任何經濟利益可言。
第二篇:
公元1911,歲在辛亥。
這一年,蔣翊武等人將「振武學社」更名為「文學社」。這不是一次風花雪月溫情脈脈的聚會,文學的幌子下,是革命的潮流。此時的主角在這一年還有更重要的戲碼。
這一年,黃花崗起義失敗。儘管碧血黃沙,孫文(孫中山)囿於廣東一省的舉事屢戰屢敗。革命的主張貌似趨於邊緣孤立。而半年之後,一切價值重估。
這一年,四川保路。輕廷的國有化,罔顧契約,與民紳爭利,遭遇反彈,惟知以槍桿子彈壓,然則愈壓愈彈。若無巴蜀之變,革命破局必當延後數年。
這一年,武昌起義成功。南方諸省紛紛獨立,半壁河山易幟。南北對峙,邊打邊談,終促帝制終結。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七十年頓挫彷徨,至此闖出一個新方向。只有這個新方向,當時便有人視為洪水猛獸。
如果沒有後來事,一時一地的風雲,只會掀起漫天迷霧。對時代下一個定義,給歷史出一個答案,都顯得無比艱難。
這一年,局勢不變,疾風暴雨,快馬加鞭。歷史駛入了快車道,拖拖拉拉的半吊子宮廷改革徹底輸牌,毫無誠意的假惺惺政治承諾也完全破產。
這一年,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延至華夏。民主憲政、約法、權利、制衡、自治……嶄新的話語下有嶄新的命運。
這一年,風雷激蕩,明爭暗鬥,激烈交鋒。各色人物粉墨登場,各支力量厲兵秣馬,各種主義躍躍欲試。欲望與理想交織,舊時代與新格局相疊。
辛亥!辛亥!60年未必成為一個周期,100年也怕不足以作終極總結。
但兩岸多有共鳴者,那些對偉大民族復興有信心,對現代文明存信仰的基因,看似脆弱,卻蓬勃向上,頑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