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終端者得天下 千元智能機市場或井噴
2024-07-17 16:54:45 1
2012年註定是智慧型手機市場爆炸式發展的一年,在阿里、百度、小米、青橙、華為等紛紛加入智慧型手機市場陣營後,周鴻禕也高調宣布360定製機戰略,網易丁磊更是表示正在非常慎重地考慮是否做手機。一時間硝煙四起,引發業內無限遐想。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而今眾廠商如雨後春筍般扎堆擠進這一市場,會否重蹈當年手機廠家遍地開花而後一夜凋敝的覆轍?
智慧型手機戰升級
2010年,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聯合終端廠商相繼切入千元智能機市場,雖然將智能機的消費門檻拉低至千元,但終因機器配置較低,市場反響平淡,遭遇冷冬。
2011年,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再推千元智能機,並將其標準定為:搭載Android2.3作業系統,CPU達600MHz以上,擁有3.5英寸以上的多點觸控屏,價格在千元以內,頗受用戶歡迎,讓千元智能機市場迎來春天。但這類智能機的配置,尤其是售價,事實上並不能堪當普及的重任,數量龐大的低薪階層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仍得不到滿足。
2011年10月,由雷軍督戰的小米手機正式發售。較高的配置,1999元的售價,「專為發燒友而生」的宣傳,隨處可以捕捉到的蘋果影子。
「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發展存在兩個『相對』,即智慧型手機的價格相對於廣大工薪階層和在校學生的收入水平偏高;中國龐大的年輕人群正在使用的手機功能和配置,相對於他們對移動互聯的巨大需求相對偏低。」青橙CEO蔡曉農在分析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時指出,在2G和3G的大變遷中,遊走在3G邊緣的2G用戶亟待高性價比智能機來滿足其移動網際網路需求,近4億用戶的巨大市場需要激活。
基於這個市場現狀,2012年4月,青橙以「全球智慧型手機普及者」的身份,在京推出了兩款售價分別為599元和899元的智慧型手機——青橙Mars1、Mars2,殺入智慧型手機陣營。這兩款手機同為雙網雙待,Mars1採用高通驍龍800MHz CPU,Android2.3系統,3.5英寸屏,300萬+30萬像素雙攝像頭。Mars2則擁有1GHz CPU,4.0英寸屏,500萬+30萬像素雙攝像頭。一舉刷新了市場同等配置智慧型手機的價格。
進入2012年的小米也迅速調整市場戰略,一邊走自己的網購路線,一邊靠攏運營商贏得渠道先機。日前,更是加速拓展學生群體,推出1499元低配的「青春版」小米手機。
與此同時,百度也加快步伐,宣布聯合長虹發布第二款智慧型手機,該機採用3.5英寸屏、300萬像素攝像頭,650MHz CPU,零售價格在700-899元之間。周鴻禕也高調放出不做品牌只做定製的360手機戰略,網易更是放出進軍千元智能機的消息。
事實上,在千元智能機市場,普通用戶最為關心的是高性價比,這也是廠商瞄準的發力點。目前從市場看,混亂不可避免。自青橙以後,百度最新推出的百度雲手機650MHz CPU,售價700-899元,相比青橙雙網雙待、800MHz CPU、售價599元的Mars1,略遜一籌。隨著競爭加劇,「3.5寸屏的千元機價格會拉到800元以下,雖不是主流,但還是能做的」,一位業內人士預測。
與百度、阿里、小米相比,青橙對產業鏈的把控更為徹底,青橙的商業模式在於:打造智慧型手機「核心產業鏈+移動互聯」的發展模式,與高通結成戰略合作夥伴獲得高通全方位的支持,以致於能把「高性價比」作為自己的殺手鐧。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得終端者得天下?
事實上,佔住移動網際網路市場先機,無疑是眾廠商的統一出發點。
「有蘋果的iPhone、iPad這樣的重型卡車在前面開路,而且成上千萬消費者已經在用錢包為這樣的應用型體驗投贊成票。這就讓後Web時代的美好前景看起來更有說服力了。事實上,這個時代已經來臨了。」2010年8月的《連線》雜誌這樣描述著,並發出「Web已死,Internet永生」的定論,時隔近兩年,事實已經在印證這樣的趨勢,各種APP已經佔據了大部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APP的載體——移動智能終端,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一個新的戰場。
「得終端得天下」,這也許是眾廠商加入智慧型手機市場大戰的初衷之一,新浪微博手機、阿里雲手機、百度雲手機??這些五花八門的手機,能不能叫好又叫座?用戶買不買單?目前除了小米第八輪開放售10萬臺、青橙首批5萬臺售罄外,鮮有廠商公開銷量。
回過頭來,現在眾多廠商削尖腦袋擠進智慧型手機市場,是否就能分到一杯羹,達到長足發展?《連線》雜誌也講述了前車之鑑:例如美國鐵路運動:統一和開放的衡量標準使得行業迅速繁榮,但也培養了大量的競爭者——1920年,美國有186條鐵路幹線。但最後,最強的鐵路公司消滅了其他競爭者。如今美國只剩下七家鐵路公司,這就形成了一個規範的寡頭市場。事實上,很少有財富不是通過某種壟斷獲得的,至少也是通過寡頭壟斷獲得。這就是工業化的自然規律:創造、傳播、普及、壟斷。
對此,青橙CEO蔡曉農有自己的看法:「一個品牌不可能通吃整個行業,青橙不追求一出來別人都賣不動,我們只追求自己的用戶,像百花齊放一樣,不追求一家獨大,這是我們的定位。」
不過,相比時下泛蘋果的研發主導,零生產負擔模式,青橙的模式已成異數。但也有人認為,在「高性價比」的智慧型手機大戰中,產業鏈為王似乎更為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