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的日子作文600字
2024-07-18 13:08:45 2
冥《心經》,絲絲入耳,掃平凡世荊棘,如沐二月春風。不知怎的,我卻有這份心思,並非厭世,而是尋求一種內心的「靜」。
夢中我曾走近那文字多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言雖短,卻撥雲見日;意亦深,頗耐人尋味。
聖嚴法師對這句話作出過很深刻的詮釋:無明沒有以後,才無煩惱,沒有煩惱以後,才不會造作種種的行為,沒有行為,才不會產生果報的身體。無無明是從煩惱後得到解脫。「亦無無明盡」是說雖然已經從煩惱的生死,恐怖感以及壓迫感得到解脫了,但是為了救度眾生,還是在生死之中自由地出入,因為生死的苦報是由無明而來的,但是菩薩與佛為了度眾生,他還是要在生死之中幫助眾生。
無明,無行為,無果報之軀。無欲,就無種種之行為;無種種之行為,便無因事而得果報之軀,即從煩惱中獲得解脫。欲望不止,而現種種是與非,做之事如好,則所得之軀亦好;做之事如敗,則所獲之軀亦敗,凡事多糾結於此。
菩薩與佛為度眾生,擇於生死輪迴之中。生與死,僅一線黏連,菩薩與佛者,為何能忍輪迴之煎熬,度未曾謀面之人?凡人多為己之煩惱而抑鬱,又何曾似菩薩、佛陀等放得下生死,出入於阿修羅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今雖無蕭牆之亂,世間卻仍狼煙不斷。正因人慾,為某小利而動戰爭之行為,得敗身之軀,不得善終。哀哉,灰塵阻日月;痛哉,噩耗遍野;哭哉,妻離子散;惜哉,大好河山,嗅焦土一片,聞不見禽獸之聲。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戰爭無休止,事後皆罪人。吾以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一種修為,是一種求「靜」的修行,人人修此行,則禍不復也。
清風拂塵,掃盡凡塵「無明」,《心經》似水,洗去惡欲,求「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