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懶螞蟻與勤螞蟻」話題指導及範文
2024-10-18 05:32:10 2
「懶螞蟻與勤螞蟻」作文導寫及例文
曹成玉
【命題設計】
在日常活動中,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此現象被稱為「懶螞蟻效應」。
要求: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②題目自擬;③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④議論文或者記敘文;⑤不少於800字。
【審題立意】
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題,抓住「勤螞蟻」和「懶螞蟻」的典型意義來立意和行文是本次作文審題的關鍵。
首先,從「勤螞蟻」的角度來看,材料啟示我們:
(1)踏實勤奮離不開正確思想的的指導(踏實勤奮不一定能成功);
(2)不僅要埋頭趕路,還要抬頭看路:
(3)苦幹離不開巧幹(苦幹加巧幹才能成功);
(4)人要有憂患意識(防患未然、未雨綢繆)。
其次,從「懶螞蟻」的角度來看,材料啟示我們:
(1)「懶」於雜物才能勤於動腦;
(2)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3)時勢造英雄;
(4)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5)成功因有準備而實現;
(6)做一隻善於思考的「懶」螞蟻;
(7)學會探索;
(8)不「為」浮雲遮望眼。
最後,從「懶螞蟻」和「勤螞蟻」的相互關係來看,材料啟示我們:
(1)團隊合理分工(各司其職);
(2)團隊合作;
(3)團隊需要「懶」螞蟻;
(4)每個人發揮特長才能求得團隊的發展;
(5)個體要有所貢獻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材料看,「懶」不是不勞而獲,不是少勞多得,「勤」不是知識短淺,不是死板,不是缺陷,而是需要完善。「懶」與「勤」的關係不是主角與配角,不是領導與被領導,它是取得成功的兩個要素。
【寫作素材】
(1)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她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
(2)古往今來,許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奮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識最淵博的人,而是一些善於思考的人。一隻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是最平常的現象,但牛頓卻感到好奇——蘋果怎麼會往地上掉呢?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聞之啞然失笑,認為太荒唐了,但牛頓卻偏要尋根究底,結果發現了萬有引力,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水開了,蒸汽便會將鍋蓋頂起,也許這是千百年來天天發生的事情,許多人熟視無睹,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英國人瓦特卻偏要弄個明白——蒸汽怎麼會衝起鍋蓋呢?結果他發明了蒸汽機,從而引發一場工業革命。
(3)曾看到這樣一則材料:一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一天下班後,教授看到實驗室的燈還亮著,走到實驗室一看是那名中國留學生在做實驗。教授問他:「你白天幹什麼?」「做實驗。」「晚上呢?」「還是做實驗。」教授生氣了:「那你什麼時間思考了?」留學生的做法在我們看來司空見慣,而且還要表揚這種「老黃牛」的工作精神,誰也沒想到要拿出專門的時間去讓學生思考。
(4)一百多年前,有個叫漢弗萊·波特的少年,人家僱他整天坐在一臺討厭的蒸汽發動機旁邊,讓他每當操縱杆敲下來時,就把廢蒸汽放出來,他是個懶漢,覺得這活兒太累人,就在機器上裝了幾根鐵絲和幾個螺栓。這樣,閥門就可以靠著它們自動開關了。這麼一來,不但他可以脫身走人,玩個痛快,而且發動機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就這樣懶洋洋地發現了往復式發動機活塞的原理。
(5)英國名將蒙哥馬利把士兵分為四種:第一種人聰明但是懶惰的最適合做指揮官;第二種人聰明而且勤快的,適合做副官、助手;第三種人愚蠢而且懶惰的,可以當士兵;第四種人愚蠢但是勤快的,這種人極其危險,應當開除出軍隊。
【優秀範文】
尋路者與行路人
每當人們折服於某人獨具一格的思想時,往往拱手作揖,尊一聲「大師」,而當不滿於一件因循守舊的作品時,總斥其有「匠氣」,勤勞的螞蟻與「懶螞蟻」之間,莫不是匠人與大師的區別,是行路人與尋路者的差異。
尋路者與行路人之間,差的不過是一種探索的精神。經驗豐富的木匠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造出桌椅板凳甚至一些更精巧的活計,然而就算他們的手藝再快、再精、再絕,也還是個木匠,因為他們總在製造已千百次重複過的東西,而製造,卻總是在創造之下的。同樣是木匠的魯班,在厭倦了日復一日簡單重複的斧鋸作業後,更深一步地探索工程設計、建築構造時,他便從平凡的行路人變成了尋路者,成了後世木匠的「祖師爺」。同樣的,愛因斯坦不甘於經典力學的局限,探索出了相對論,至此成為物理界的領跑;凡高不拘泥於千篇一律的傳統畫風,另闢新徑,終被敬作印象派的領頭羊。研究與探索是尋路者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一代代先驅區別於茫茫終生的根本。
當普通的商品被貼上「限量」「定製」的標籤時,其價格往往翻上幾番,即便如此,也從不缺競相搶購的消費者。無疑,沒有人真正甘願無休止的重複與相似。拾人牙慧往往嚼之無味。所有人都沿著先人的路,運用已證實的定理,如一群群勤勞的螞蟻,不知疲倦的奔走以維生計。這個時代需要尋路者,時代欲發展推進,更需要尋路者,正如遊客總需要導遊,航行離不開燈塔。有人尋路,才可築路、鋪路,直至踏入人生的伊甸園。
如果說尋路者是道路上樹立的豐碑,行路人就是可貴的鋪路石。世界需要尋路者,也需要行路人,需要思想者,也需要實幹家;需要大師的圖紙,也離不開工匠的勞作;需要將軍的謀略,也不可缺少士兵的拼殺。總有人要做勤勞的螞蟻,有了這些螞蟻的忙碌,蟻群才得以生存。
「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去做一個尋路者,哪怕終究難脫匠氣,也能於細微處,為自己添上閃光的一筆。
教師點評:
首先,從立意角度來看,作者把材料中「勤螞蟻」和「懶螞蟻」理解為生活中「行路人」和「尋路人」的形象,實在高妙。其次,從行文來看,文章首先肯定了「尋路人」因為勇於探索而比一般的「行路人」更值得讚賞,然後指出「世界需要尋路者,也需要行路人,需要思想者,也需要實幹家」,充滿思辨色彩,思維嚴密並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思而後行
洛克威爾曾說:「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誠然,生命歷程不能缺乏勤奮,但行動前的思考卻更為重要。
面對食物來源的突然斷絕,只知一味蠻幹的勤螞蟻顯得一籌莫展,而反觀懶螞蟻,平日「偵察」、「研究」,看似無所事事,實則從根本上找準了問題所在,成為蟻群生存的希望。
俗話說:「留心處處皆學問,勤察深思出真知。」話雖短但旨意遠。觀察與思考是人生的基石,是人生旅途必備的智慧行囊。畫家文同,在對竹子春夏秋冬的變化進行細緻觀察後落筆,方有「胸有成竹」之千古美談;作家狄更斯在空閒時尾隨街上行人,記錄下談話內容作為素材,終於在文學創作上有了經久不息的生命力;科學家法爾文更是在充分利用眼睛長期觀察昆蟲後,寫下了《昆蟲記》。可見,觀察是思考的基礎,而思考是成功的保障。刻苦訓練必不可少,但是不妨學會先思考而後行動。
探索思考,雖是簡單的兩個字,寄寓的卻是無限的真知與憧憬,無論何時,都請你用洗盡鉛華的心去發現塵世的馥麗。蘇格拉底有言:「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善於利用每一時機去開拓發掘的人。」人生需要有正確的前進方向,所以在選擇方向時不如學學懶螞蟻做些「偵察」與「研究」。思考讓我們擁有內省的時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條件。康多莉扎·賴斯是個黑人,她從小就顯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在如願考進丹佛音樂學院後,偶然參加的一次音樂節讓她徹底改變了人生方向,在那裡,她認識到真正的天才選手,於是她在縝密的思考後決心轉學政治,投身國際關係學院,這次轉變讓她的人生展開新的篇章,也讓她創造了美國黑人女性當政的歷史。當你付出了太多努力卻在困難面前茫然無措,在行動前就做好思考也好,在思考後做出轉變也罷,可唯有思考,才能達到人生的高度與輝煌。
生命無須用濃墨重彩去描摹,只需懂得思考,那麼人生的無限風光就盡在其中了。「懶螞蟻」的智慧就在於保持對新事物的探索,在困難來臨前做好思考和準備。立足於社會,就像你遇到了巨大的數字整理工作,立刻煩躁有壓力地著手,倒不如學會比蠻幹的人慢半拍,琢磨琢磨數字間的關係,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許多不經意的改變,都是始料未及的,保持幾分冷靜的態度,隨著年輪的增長,理智地「偵察研究」後著手,去篤定地擁抱你更加成熟的未來。
教師點評:
本文最大的亮點有三:首先抓住「懶螞蟻」的典型意義——善於觀察和思考來立意和行文,突出思考的重要性,緊扣材料的核心;其次論據典型新穎,論證具體深入,事理透徹;最後語言表達簡練自然,行文流暢。作為考場作文,能兼顧此三點,實屬難能可貴。
以「小懶」成大事
懶螞蟻真的懶嗎?我看未必。
在工蟻勤勤懇懇、費盡周折搬食運糧時,坐享其成,是「小懶」——不拘小節、疏於雜務。而在其它成員傾心於工作時敏銳觀察,悉心探索,是「大智」——未雨綢繆、高屋建瓴。「懶」螞蟻有大智,於是成大事。由此可見「小懶」的重要性。
這樣地宣揚「懶」似乎與當下倡導的艱苦奮鬥背道而馳,實則不然。懶螞蟻的「小懶」,恰是一種哲學,一種能力。此種「懶」,退一步便是倦怠消極,無論周遭人如何奮鬥,自己始終無所事事,久之,肌肉鬆弛,思維退化,人終將會被絕望地纏入「無為」的繃帶,木乃伊般讓最後一滴血漿被榨乾。此種「懶」,進一步則成為一種「動若火燎,不動如山」的穩重,平日裡默默無聞,然而睿智的目光與高速運轉的頭腦從不停息。靜坐中,觀一葉而知秋,於無聲處聽驚雷,方能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率眾化險為夷——這樣的「懶」,是大智者的沉穩,是運籌帷幄而決勝千裡之外的神機。懶螞蟻正是將懶「進一步」發揮到了極致。這樣的「小懶」,怎不令人稱道?
智者於「懶」中取勝。曾有人戲言,正是人的「懶」性構建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懶得澆水,發明筒車;懶得走路,發明汽車;懶得送信,發明網際網路……仔細想來,其實也不無道理。有的「懶」只是一種表象,與單純的放空頭腦舒展四肢不可同日而語,它是沉澱下內心的躁動,張開思維的眼睛,將自己的觀察力、思辨力、創造力變得銳利無比。躬身抬眼,像蟄伏於草莽中的獵豹一般凝神屏息,出手後既準又狠——於靜坐處把握時局,通曉舊道新路。正是因為擯棄了簡單的機械勞動,大智之人才能有全副精力投入到更高的思維精神領域,才能掌握全局。道家講究靜坐,看似偷小懶,其實打坐之人心神早已與萬化冥合。
勤勞不好嗎?當然不是,勤勞是一切種族繁衍生息的基本特性,如「懶螞蟻」沒有其他螞蟻的食物供給,終日飢腸轆轆,形銷骨立,焉能「目送千裡」「心鶩八極」?只是一味埋頭犁地,而不抬頭看天,卻是對人類智慧大腦的一種饕餮!人們真正需要的是熙來攘往中、焚膏繼晷時「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境界。懶於形而勤於心,懶於機械反覆而勤於探索——這便能使人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同時也可以在不至於過度勞乏的前提下事半功倍。小懶須有大智,懶中須有道。當下的工作者大致有兩種:第一種被機械勞動拖得麻木倦怠,第二種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虛度光陰。兩種均是悲劇:前者失去了思維的力度,後者消沉了鬥志的熱情。泰山崩於前時,自然是無法「卒然臨之而不驚」的了。形懶,如果輔之以心勤,讓自己始終保持高度遠見,成為世界大局中的弄潮兒。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自然有其封建糟粕,眾生平等,勞力與勞心,社會分工不同而已,但亦啟示我們從雜務中擺脫出來,去思考、發現、探索。智者,偷得「小懶」,用得大智,成得大事。
教師點評:
從文章行文思路來看,作者首先分析材料,提出觀點;接下來從「是什麼」的角度入手,分析「小懶」的內涵;然後分別從「為什麼」的角度闡述「小懶」的好處,從「怎樣做」的角度破立結合,論證「勤、懶」結合成大事的觀點;最後引用作結,辯證思考,總結全文。從整體來看本文立意切合題意,重點明確,思路清晰,思維縝密,論證方法多樣,語言老練,是難得的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