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洱海優秀演講稿
2024-01-20 04:55:15 2
洱海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小編收集了保護洱海優秀演講稿,歡迎閱讀。
保護洱海優秀演講稿【一】
敬愛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美麗的洱海,我想對您說。
洱海母親,我是一名小學生,是您千千萬萬子孫中的一員,我十分愛您。
您是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們大理的驕傲。
每天太陽升起,海面波光粼粼,就像盛滿鑽石的玉盤,寧靜而耀眼;海鳥的一聲鳴叫,劃破了這清晨的寧靜。隨著風兒吹來,海面上下翻動,浪花互相追逐,拍打著岸邊的巖石,奏響了它們美妙的交響曲;就在這時,海面上出現了點點白帆,由遠及近,就像碧盤中撒下的一把珍珠。每到下起濛濛細雨,水面上就會蕩漾著一道道漣漪,仿佛要一直擴散到天際。待到風不吹,雨不下,一切都靜下來時,湖面就是一塊明鏡,似乎是想讓身邊愛美的柳樹梳妝打扮一番。美麗的母親湖啊!您把自己的美無私地奉獻給人們,並由此為我們大理吸引了大量的中外遊客,讓大理成為了人人皆知的旅遊勝地。
您給予了我們溼潤、溫暖的環境,讓生活在您懷抱裡的我們絲毫沒有感受到乾旱的存在,您給我們供水、發電、灌溉農田,還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魚類資源和生物資源,真是造福我們的母親湖啊!
母親,您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們,可是,很多人卻不懂得知恩圖報。目光短淺的企業家把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您的身體。周圍的居民則大量使用含有害物質的農藥、洗衣粉、化肥,並將生活產生的各種垃圾、廢水往您身上傾倒,我就曾經看到過有的遊客吃完零食後隨手將垃圾往您身上亂扔的景象,真讓人心痛不已。加之人們亂砍濫伐,導致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環境汙染、水體因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高,而引起了水質汙染現象,也就是水體富營養化,藍藻災難隨之降臨,您的水質也由此變成了Ⅲ類水。
您的血液因人類的破壞而變得渾濁不清。母親湖,您已經不堪重負,我們雖然作為小學生,但理應為保護您出一份力。
大家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不往母親湖裡扔垃圾,傾倒飲料和髒水,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塑膠袋,還要節約用紙,多植樹,保護植被,告訴家人不使用含有害物質的農藥、洗衣粉、化肥,不亂砍濫伐,不在洱海邊洗衣、洗車,不在洱海周邊擺攤設點,自覺踐行文明旅遊,積極參加洱海保護志願服務活動,並把這些知識加以宣傳,使我們將保護洱海變成一種生活習慣,一種自覺的行為。
洱海母親!我們一定會竭盡所能保護您,讓您不再傷心地哭泣,讓您永遠清清澈澈,萬分美麗。母親湖,我愛您!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保護洱海優秀演講稿【二】
一、洱海基本情況
大理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含蒼山洱海風景區、劍川石寶山風景區、賓川雞足山風景區和巍山巍寶山風景區四個景區,總面積1012平方公裡,2006年1月,「大理風景名勝區——蒼山自然與南詔文化遺存」被國家建設部公布為首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蒼山洱海風景區是大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由氣勢恢弘的蒼山、高原秀麗嫵媚的洱海、古城、三塔及山海之間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田園風光構成。景區素有「風、花、雪、月」四大奇景。
洱海是蒼洱風景區的景觀環境中心,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方面高度重視洱海的環境保護,先後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進行保護治理。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洱海面源、內源汙染日趨嚴重,洱海水質呈下降趨勢。到2003年的1—10月,洱海水質僅有3個月達Ⅱ類標準,有3個月下降到Ⅳ類標準。為此,「十五」期間,特別是2003年以來,在中共雲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等上級各有關部門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大理州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洱海之事無小事,洱海之水金不換,只要洱海清不怕得罪人,只要洱海清政績不顯也開心」的觀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通過紮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完善了治理的思路,創新了機制體制,啟動了洱海保護治理「六大工程」,逐步建立起重獎重罰、真抓嚴管的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治理保護體系。
二、洱海水體景觀環境治理保護主要成效
幾年來,在洱海水資源的保護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是:
(一)洱海的水質逐步得到改善。
2004年至2006年連續三年從原來的洱海全湖水質局部下降到Ⅳ類恢復到總體達到和保持Ⅲ類,2004年有一個月、2005年有三個月、2006年有兩個月的水質總體達到II類。今年上半年洱海水質總體保持Ⅲ類,其中1、4、6月達到II類水質標準。目前,洱海仍然是全國城市近郊保護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二)洱海的自然生態系統逐步恢復。
隨著洱海生態環境的改善,水產品的種類、產量不斷增加。2006年,僅洱海漁業產量一項,全年起捕量達730萬公斤,起捕量連續兩年增長10%以上,扭轉了以前負增長的態勢。同時,洱海自然環境的改善,也吸引了眾多候鳥落戶洱海。
(三)洱海的魅力不斷增強。
隨著洱海環境的改善,許多有識之士和實力雄厚的商家已經瞄準了大理這塊寶地,慕名前來旅遊度假和投資興業。僅「十五」末,大理市旅遊人數及旅遊收入分別達481.47萬人和23.89億元,分別比「九五」末增長20%以上;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達18.69億元,比「九五」末增長43.7%。
(四)洱海流域的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保護好洱海是大理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們雖然提出一切規劃、建設和開發,都必須服從於洱海的保護,但並不影響流域區域內經濟社會的發展,反而針對洱海保護治理,通過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之路,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6年,全州完成生產總值275.28億元,同比增長13.3%;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8.75億元,增長19.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73億元,增長30.1%;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243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6元,分別增長8%和13.4%。真正實現了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目標。
三、洱海水體景觀環境保護治理主要經驗
在大理州經濟增長、人口增加、汙染負荷加重的情況下,由於領導重視、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方法得當,洱海保護治理取得了重大成效,流域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也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洱海保護治理的實踐中,我們大理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是:
(一)著力於綜合、全面、系統的工程治理,切實增強洱海保護治理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洱海汙染不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對洱海的治理,首先就確立起科學的、系統的綜合治理思路,堅持從湖內治理為主向全流域保護治理轉變,從專項治理向系統的綜合治理轉變,以專業部門為主向上下結合、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協同治理轉變,在鞏固「三取消」、「三退三還」、「三禁」成果的基礎上,全面實施洱海生態修復、環湖治汙和截汙、流域農業農村面源汙染治理、主要入湖河道綜合整治和城鎮垃圾收集汙水處理系統建設、流域水土保持、洱海環境教育管理的洱海保護治理「六大工程」,進一步增強洱海保護治理的針對性和系統性。目前,通過各項工程的實施,洱海湖區淨化水質的生態功能逐步得到恢復。
(二)著力於體制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洱海保護治理的長效機制。
針對洱海多年來一直分屬大理、洱源兩市縣,帶來體制不順,管理協調任務重的實際,將原來隸屬洱源縣的江尾、雙廊兩個鄉鎮劃歸大理市,並把州洱海管理局調整為市屬市管,整個洱海由大理市統一負責管理,理順了管理體制。嚴格考核兌現了上一輪洱海保護目標責任書的基礎上,與大理市、洱源縣和州級9個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籤訂了新一輪洱海保護目標責任書,從州到縣市、縣市到鄉鎮、鄉鎮到村莊,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將任務、目標層層分解、層層籤訂責任書,並實行風險金抵押和一票否決。建立流域河(段)長和垃圾收集員負責制管理模式,由各鎮聘請入湖河道管理員對各河段進行責任管理,聘請農村垃圾管理員負責收集沿湖各自然村的生活垃圾,基本做到村組垃圾收集進垃圾中轉站,又從中轉站運輸到垃圾處理場集中處理。同時,還對農村衛生公廁和生態衛生旱廁建設進行了試點。通過這些措施,確保了各項治理任務的領導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三)著力於法制、制度建設,切實加大依法治海、規範管海的力度。
長期以來,洱海實行夏秋蓄水質差的洪水,冬春放清水發電,低水位運行,加速了水質惡化。為了改善水質,經過反覆科學論證,2004年,我們依法按程序重新修訂了《洱海管理條例》,依法確定將洱海正常來水年的最低生態運行水位從原來的1971米提高到1972.61米,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下,將洱海從雲南省電網枯季調峰地位改變為以環保為主,洱海水資源調度權交給大理州,確保洱海生態用水,建立了科學有效的調度運行方式。進一步加強洱海保護中的環境監察執法力度,減少和杜絕流域內生態破壞事件的發生。「十五」期間,在全面鞏固洱海「雙取消」的基礎上,依法實施了洱海「三退三還」工作,共退魚塘還湖4324.94畝,退耕還林7274.52畝,退房屋還溼地616.8畝,同時取締湖內挖沙船9艘、機動運輸船126艘、渡口船6艘,對103艘小旅遊船減量重組,保留了52艘並按環保要求進行了技術更新改造。同時全面清理、整治、取締、規範了洱海面山採砂取石行為,並建成大理石集中加工生產基地。從2004年開始,對洱海施行全湖半年封湖禁漁,並在環湖建立10個漁港,對環湖4000多艘漁船進行進港管理。州人民政府還先後完善頒布實施了洱海水汙染防治、水政、漁政、航務、流域村鎮及入湖河道垃圾汙染物處置、灘地管理等實施辦法,發布了加強洱海徑流區內農藥、化肥使用管理的通告等,為依法治海、規範管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四)重視規劃和科技推廣應用,切實提高洱海保護治理的質量和水平。
為進一步提高治理成效和水平,我們在工作中特別注重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認真編制《大理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大理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多次請國內外環境和風景專家到大理指導洱海水景觀的保護工作。目前,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理州洱海保護治理領導組辦公室共同承擔的《洱海流域保護治理規劃(2003—2020)》,已通過評審,並得到省政府批准,為洱海的科學防治奠定了基礎。制定了洱海水質監測方案和農業面源汙染監測方案,將原來每年3期6次的洱海水環境監測增加到每月一次,實行每月監測報告制度。布設了20個農業環境監測點,對農業面源汙染進行全面監測和綜合分析;每月一次對洱海主要入湖河道水質進行監測,定期不定期召開洱海水質分析會,及時跟蹤掌握洱海流域面源汙染及水質動態,為對症施治提供科學依據。完成了洱海1/5000水下地形圖及1/500陸地環狀地形圖的數位化測繪工作,初步建成了「數字洱海」信息管理系統。控氮減磷優化平衡施肥技術在洱海流域大面積推廣應用,生態農業的效益不斷增加,仁裡邑農村生活汙水溼地處理技術、喜洲董苑生活汙水生態礫石床+造流暴氣技術、慶中汙水處理廠利用硅藻土處理城市汙水技術獲得成功,對洱海保護治理的實施起到系統的指導作用。
(五)著力於創新投融資機制,多渠道籌集保護治理資金。
洱海治理需要大量投入,僅《洱海保護治理規劃》「六大工程」34個子項目,資金概算總投資達30億元。這麼大的投入,僅靠大理州財政有限的資金和大理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不斷創新投融資體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投入。主要是提高水資源費的收取標準,按走小步、不停步的思路,逐步把自來水費從每立方米1.2元提高到3元,先從2004年1月1日起提高到2元,到2007年底水價提高到位。最終每立方米水費提取洱海治理費1元,加之每年收取的洱海水資源費全部用於洱海的保護治理。此外,還向銀行貸一部分資金,並依靠社會力量,率先在全省採用BOT方式由私營企業雲南慶中科技有限公司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投資350萬元建成了日處理5000方的燈籠河汙水處理廠,取得了投資省、佔地少、運行費用低、處理效果好的成果。同時,積極爭取中央、省的項目、資金支持。目前,洱海水汙染綜合防治一大批項目的建成,對洱海的保護治理起到了標本兼治的作用。
(六)著力於發動全社會參與,全力打造洱海保護治理的良好社會氛圍。
洱海保護治理是一個區域性、社會化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政府部門的主導組織,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一方面,我們要求各級各部門發揮部門優勢,密切配合,相互聯動,狠抓治理工作落實。發展改革部門牽頭項目申報,經委負責流域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建設部門負責城市、城鎮排汙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國土部門負責國土治理、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林業部門負責面山綠化及退耕還林,農業部門負責面源汙染治理,工商部門負責流域禁磷,洱海管理部門負責水政、漁政和綜合執法,環保部門負責統一監管,形成各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的保護治理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講座、牆報、黑板報和宣傳櫥窗等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的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2003年起每年組織一次全社會廣泛參與的「保護洱海、清除垃圾」愛國衛生運動。2004年,編制並於9月正式啟用了以洱海保護為重點的中、小學地方環保教材,作為必修課,從娃娃開始狠抓環保教育。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增強了「洱海清、大理興」意識,使洱海保護治理各項工作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使洱海保護治理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目前,洱海的保護治理工作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隨著流域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不斷增長,各類汙染物隨之增加,並且洱海湖體由於多年的汙染物積累,富營養化程度較高,加上原有的水生生態系統還未完全恢復,自淨能力還較弱,洱海保護治理的形勢依然嚴峻。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有信心、有決心以,在「十一五」期間,將繼續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建設部及上級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積極學習借鑑國內外湖泊保護治理的成功經驗,特別是認真學習好國內外湖泊保護治理的成功經驗,以穩定改善洱海水質為目標,以流域產業經濟結構和布局調整為根本措施,以城鎮、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和主要入湖河流綜合治理為重點,繼續實施好洱海保護治理「六大工程」,通過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努力實現洱海水環境質量的穩定改善提高,力爭到2010年,主要入湖河流水汙染基本得到控制,水質達到Ⅲ類,洱海水質恢復並總體達到Ⅱ類,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的大理提供更加優美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