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群體免疫」付出代價的民族,死亡95%的人口,達爾文主義之危
2023-04-02 03:30:41 3
如果科學誤入歧途,它將成為偽科學。今天,讓我們介紹一位歷史人物,他是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曾引發了生物學的革命。與此同時,它也對人類的社會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即進步的思想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中。在古代,人們不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進步的。有時,他們認為這是倒退。例如,孔子認為姚舜禹的時代是最好的。他高度讚揚了西周的法律法規。《論語·八義》記載:「孔子說:『周是針對第二代的,我對文學很悲觀。我會跟著周。"「只有在現代,人類才有進步的觀點,認為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所以他們有信用卡和抵押貸款之類的東西。只有當人們普遍認為明天的生產力會比今天更發達時,他們才會敢於花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社會思想領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它也有利於促進社會變革。人們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並樂於接受新事物。
然而,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發展起來的理論也在科學的幌子下對人類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當然,這些理論不是達爾文的初衷,它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達爾文的堂兄弟弗朗西斯·高爾頓。
高爾頓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所謂「自然選擇,適者生存」。那麼,這個理論能應用於人類生殖嗎?弗朗西斯·高爾頓首次提出了優生學的概念,高爾頓提出了優生學,在英語中的意思是:優生學,意思是高貴的出生。事實上,這並不是真正的優生學。當然,人類應該提高人口素質,但真正的優生學絕不是高爾頓提出的優生學。因此,優生學被高爾頓引入歧途。20世紀是這種被誤導的優生學的全盛時期。許多荒謬的理論被認為是科學,著名的巴克訴貝爾案發生在當時的美國。
高爾頓理論一問世,在歐美國家就有許多支持者。為了提高人類的整體素質,當時人們提出要減少不良基因的繁殖。怎麼做?精神病患者的強制絕育。1924年,維吉尼亞強迫一名18歲女孩絕育。她的名字是凱莉·巴克。凱莉·巴克的智商只相當於一個9歲的孩子。美國醫生Pletti認為她的基因對社會有害,應該被絕育,這一點得到了法院的批准。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提名的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大法官也是高爾頓主義的支持者。當案件被提交到美國最高法院時,大法官霍姆斯支持維吉尼亞的做法,甚至說:「三代人的痴呆症就夠了。」因此,高爾頓所謂的「優生學」在20世紀初實際上有許多追隨者在進化論盛行的時代,優生學被引入歧途。後來,遺傳學出現了,人類社會面臨著另一個重大的倫理問題,即人類自身的基因編輯
秒:小心濫用「自然選擇」達爾文的進化論在應用於醫學時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醫學的目的是幫助病人,關心每個人的健康,使每個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而不是關注人類的整體利益。基於自然選擇的進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疾病是如何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起源的。然而,自然選擇絕不能應用於醫療措施。在這一點上,人類應該時刻保持清醒,否則,將會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我們用病毒來說明這個問題:
地球上充滿了微生物,微生物仍然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生命形式,因為它們在基因和數量上有優勢。對人類來說,絕大多數微生物是無害的,有些甚至是有益的。例如,我們的消化系統被成千上萬的微生物所佔據。這些微生物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沒有微生物的分解,我們很難消化一些食物。此外,人類也有意識地使用微生物來幫助消化。人類使用酵母發酵食物、製作麵包、葡萄酒和啤酒的歷史悠久。對人類有害並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通常被稱為「病原體」。有些病毒也是病原體。當然,病毒是否是微生物目前仍有爭議。
一種微生物,酵母
在我們的免疫系統和病毒之間,還有一個「軍備競賽」的問題,免疫系統對病毒不是無能為力的,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形成針對病毒的抗體,抗體是一種蛋白質,存在於脊椎動物的血液和體液中,脊椎動物主要用抗體來對付病毒
病毒經常從高毒力轉變為低毒力,以便更好地生存,因為病毒的突變速度非常快,低毒力的物種會出現,低毒力的病毒能使宿主生存,而宿主生存下來,病毒本身不會滅亡,而那些高毒力的病毒經常導致宿主迅速死亡,在宿主死亡後,這些病毒也會死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高毒力不利於病毒的生存。當然,一些劇毒病毒會提高自身的傳播能力,並在宿主死亡前儘快傳播到另一個宿主。然而,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病毒感染並殺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它將會滅絕。因為病毒本身不會代謝,也不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病毒和所有宿主將一起滅亡。病毒將不會在地球上存在,我們的地球將不再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就這樣。
歷史上的天花病毒
由於人類免疫系統與病毒之間的「軍備競賽」,因此,在歷史上,當一些病毒首次出現時,它們往往表現出高毒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幾代之後,這些病毒將表現出低毒力。因此,這些病毒的危害性已經降低,如天花、麻疹和梅毒等。然而,這種後果是無數個人死亡的代價
在新航線開通之前,美洲印第安人的人口約為5000萬至7500萬。一些學者認為,美國的人口甚至達到了9000萬到1.2億,遠遠超過了當時歐洲的總人口。為什麼歷史學家對美洲印第安人的統計數據如此分歧?因為當歐洲學者開始估計美國的人口時,已經是16世紀了,在此之前,大量的印度人死於天花、麻疹、斑疹傷寒和其他由歐洲人帶來的病毒。美國進化生物學家賈裡德·戴蒙德認為,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後的數百年裡,新大陸的印度人口減少了95%印度人對天花、麻疹、斑疹傷寒和其他病毒沒有抵抗力。這些病毒對他們來說是新的。
印度人感染天花病毒
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等病毒不僅襲擊了美洲大陸,還襲擊了長期隔離的夏威夷群島。1779年,庫克船長到達夏威夷群島,之後來自歐洲大陸的病毒襲擊了這些島嶼。1779年,夏威夷有50萬土著居民。到1853年,只剩下70,000人,死亡率非常高學會使用槍枝的印度人那時天花和麻疹對印度人有多危險?讓我們來看看這兩種病毒的基本傳播數量和群體免疫的閾值。首先,我們應該簡單地理解這兩個概念。基本傳輸號是多少?什麼是群體豁免?基本感染人數是指當所有人都免疫時,感染傳染病的人在沒有外部幹預的情況下能夠傳播傳染病的平均人數。群體免疫意味著大多數人對一種傳染病有免疫力,所以其他人不會被這種傳染病困擾,因為當大多數人有免疫力時,病原體就很難傳播。
天花基本感染率為6-7,麻疹基本感染率為12-18,天花群體免疫閾值為83-85%,麻疹群體免疫閾值為83-94%因此,當美洲印第安人第一次接觸這兩種病毒時,它們非常危險,而且在感染後往往是致命的。
印度人感染麻疹病毒
一般有兩種方法來免疫該病毒的人群。第一種方法是接種疫苗,使疫苗產生抗體。當大多數人產生抗體時,就獲得了群體免疫力。這種疫苗相當於人類利用科技手段繞過自然進化的慢車道。第二種方法是通過自然感染。這種方法只適用於「輕度」傳染病,如水痘,通常是自愈的。因此,
不能誤解「群體免疫」,否則將付出慘痛的代價。面對極具傳染性和毒性的病毒,印度人付出了代價。儘管印第安人最終沒有被病毒打敗,但千千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失去了生命。醫學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和關心每個人的健康,這樣每個人都可以獲得高質量的生活,而不是關注物種的整體利益。
第三: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人類的平均壽命非常低。19世紀初,人類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很低,這並不意味著當時人類的壽命不到60至90歲。相反,大約50%的人口在成年前死亡,降低了平均壽命。事實上,古代有許多長壽的人,比如活到70多歲的孔子和活到80多歲的甘龍皇帝。人類平均壽命增加到70歲以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疫苗的發明和抗生素的發現。抗生素主要針對細菌,疫苗主要針對病毒。有了抗生素和疫苗,大量的嬰兒和兒童可以免於過早死亡。
孔子肖像青黴素於1928年在亞歷山大·弗萊明首次發現。然而,它並沒有長時間大規模生產。直到1943年,青黴素才開始大規模生產和廣泛使用。疫苗存在於古代。1897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也發明了牛痘培養來對付天花病毒。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並不知道疫苗的原理。直到19世紀末,科學家才逐漸認識到人類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20世紀初,疫苗開始大規模推廣。1923年出現了白喉疫苗,1937年出現了黃熱病疫苗,1962年出現了麻疹疫苗。人類的平均壽命開始迅速增長,這與大規模生產抗生物和疫苗的時間點基本一致。
亞歷山大·弗萊明
除了應用抗生素和疫苗之外,人類還有另一種方式來應對傳染病:環境控制。所謂環境控制就是創造一個不適合病原體生存的環境。這些措施包括:消除傳播媒介,如老鼠、蝨子、蚊子,用化學品消毒,隔離措施等。環境控制措施非常古老而簡單。然而,在古代,為什麼沒有人這樣做呢?因為沒有顯微鏡的發明,人類就不知道微生物和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199抗生素的大規模生產、疫苗的發明和應用以及環境控制措施,不僅使全球人口迅速增長,而且還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如果沒有抗生物或疫苗,沒有採取隔離措施,傳染病被允許傳播,以獲得所謂的「群體免疫」,那麼儘管有些人會生存下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可以繼續生存,但許多人將為此付出代價。人類科學造福每個人。基於自然選擇的進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一些疾病是如何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但它絕不是將自然選擇應用於醫學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