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是什麼歷(俗稱陰曆)關於農曆和陰曆的區別解析
2023-04-01 18:54:42 3
「陽曆陰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的曆法,但大多數朋友往往還是有這樣的疑問?搞不清楚每一年的節日時間是陰曆還是陽曆,分不清農曆是什麼歷?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分辨一下農曆是陰曆還是陽曆?
一、農曆是什麼意思,陰陽曆的一種
農曆是什麼曆法?是陰陽曆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曆。也是我國古代曆法之一。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十三個月(383天或384天,閏月在幾月份也沒有一定)。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幹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俗稱陰曆。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夏曆、舊曆。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曆是什麼歷,並不是純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幹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是以陰曆(夏曆)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所以我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而陰曆則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陰曆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所以農曆是什麼歷,是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曆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曆年與陽曆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曆月相總天數與陽曆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二、農曆和陰曆的區別解析

1、陰曆是農曆,但農曆不僅是陰曆。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農曆是陰陽合曆,其中包括象這樣「八月十五月亮圓」表示的以月亮周期記錄的陰曆。也包括「清明節」這樣按「節氣」來表達的、總在每年的4月5日這樣的太陽曆。所以,經常會在日曆上看到「農曆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這樣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農曆中的陰曆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則是農曆是什麼歷中的陽曆表示法。
2、從字面上理解,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農曆分為陰曆和陽曆就是這樣的表示。但自從採用西方的「公元曆法」,現在的陽曆就基本上專門來表示也是「太陽曆」的「公元歷」。這主要跟我們的習慣有關。因為作為中國日期記錄及節日的大部分,都是按照農曆中的陰曆來定義的。比如「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年就是正月初一。端午節等等都如此。而用農曆中的陽曆來表示的好象只有一個算不上節日的「清明節」。農曆中的陽曆就是24節氣,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服務,說起來,農曆中的陽曆倒更能代表「農曆」這個稱謂。
結語:通過上述農曆是什麼歷相關內容介紹,相信大家都清楚了吧!我們現在日曆上的兩個日期其實一個是農曆,是我國傳統的曆法,另一個則是現代國際上通用的曆法。其實很簡單就能分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