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國有著怎樣的科技文化?最後是怎麼滅亡的
2023-04-01 12:37:47 1
古蓼國。在今河南唐河縣南40裡的湖陽鎮,東北依蓼山,山下有蓼王叔安疏洪治水開鑿的人工河蓼陽河、蓼陰河,是世界廖氏發祥地。蓼為已姓國,歂頊帝後裔。蓼叔安因助大禹治水之功受封於蓼國,為西蓼國,其後人以國為姓,稱廖氏。後西周滅商,蓼國臣民舉族外遷,在安豐、固始等地建立多個蓼國,史稱東蓼。漢置湖陽縣,屬南陽郡。郡該地後世有湖陽城。古蓼國。在今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其中心區域在今河南省固始縣境內,都城在今固始縣東北的蓼城崗。
上古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吳回(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陸終次子惠連(亦名參胡),惠連之子叔安,封於飂(古址在今河南唐河湖陽鎮),是夏商時代的侯國,因之稱叔安為飂叔安。飂國後為周朝所並。
本庭堅之後裔,己姓,周尋而封之,以奉先祀。蓼有上蓼國、下蓼國之分。上蓼國位於河南省唐河縣,下蓼國位於河南省固始縣。下蓼國又稱繆國。國治在固始縣東北蓼岡一帶。
飂叔安:飂 ,古國名。 叔安 ,其君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昔有 飂叔安 ,有裔子曰 董父 ,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 舜 ,帝賜之姓曰 董 ,氏曰 豢龍 。」 杜預 註:「 飂 ,古國也。 叔安 ,其君名。」亦省稱「 飂叔 」。
文公五年(前622),楚滅蓼,蓼即東蓼。2005年,固始縣高墩子村發現東蓼約3萬㎡城址遺存,為西周夯士建築,東西約64m,南北62 m,有寬14-16 m環型護城壕,出土大量西周時期的陶片,還發現西周時期墓地和灰坑。已發掘墓葬7座,有西周時青銅器的陶範和大量陶器。遺址的時間為西周中期或中前期。先前,在浙川下寺出土的青銅兵器,有「鄝子妝戈用」5字銘文。考古證實,東蓼為西周時的封國,時間下延至(前620-前571年)。妝名,封子爵,子妝應為東蓼最後一位有盛名的國君,失敗後其戈作為戰利品被埋於楚墓。
楚成王時,楚國已佔據今大治市銅綠山一帶重要的銅礦資源,其戰略已由南線作戰向北線轉移。為了打通大別山南北通道,期間滅掉了今固始周邊的許多方國。據考,公元前655年滅弦,前648年滅黃,前646年滅英,前623年滅江,前622年滅六、蓼,前617年滅蔣,前601年滅舒蓼。公元前609年,楚莊王立。莊王又先後伐陳伐鄭,鄭國也稱臣於楚,期間已楚地千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