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傳統舞蹈名單,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傳統舞蹈項目
2023-04-01 15:22:17 1
舞蹈是人類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可以說,中國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具中國獨特形態和神韻的東方舞蹈藝術。為了更好地保護和讓傳統舞蹈得以傳承,有很多傳統舞蹈都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本文就為大家列舉入選中國非遺的傳統舞蹈名單,包括秧歌 、土家族擺手舞、銅鼓舞、傣族孔雀舞、蒙古族安代舞、彝族三弦舞、龍舞、高蹺等。
1、朝鮮族農樂舞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農樂舞」俗稱「農樂」,流傳於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等地的朝鮮族聚居區。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分為十二部分。朝鮮族農樂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者伴隨嗩吶、洞簫、鑼鼓的節拍歡歌起舞,表達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願望。2006年5月20日,朝鮮族農樂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遼寧省,吉林省
2、高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源於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角色間多男女對舞,有時邊舞邊唱。
地址:山西省,遼寧省,山東省,河南省,甘肅省
3、秧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係。
地址: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山東省,陝西省,天津市,吉林省
4、鼓舞
鼓舞是中國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於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跳舞的人數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三類;還可以根據鼓舞的表演形式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鼓舞等四類,花樣繁多的表演形式,應對著不同的節慶氛圍,精彩紛呈。
地址: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浙江省,山東省,陝西省,甘肅省,雲南省,遼寧省
5、花鼓燈
花鼓燈是傳播於淮河流域(涉及安徽、河南、江蘇、山東、湖北五省)的一種以歌舞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是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歌有舞有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藝術語言,以馮派、陳派、鄭派、楊派等十幾個流派為代表的花鼓燈,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之一。曾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又有「淮畔幽蘭」的美譽。
地址:安徽省
6、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為"嘎洛勇")具代表性。相傳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慄傑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後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址:雲南省
7、獅舞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獅舞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獅舞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獅舞的生動描寫。現存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容;根據獅子假型製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地址: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貴州省
8、龍舞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在全國各地和各民族間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後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現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龍舞基本的表現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
地址: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
9、土家族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小擺手,土家語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擺手,土家語稱為Yevtixhhex(葉梯黑)。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擺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舞表現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
地址: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
10、燈舞
燈舞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舞。主要在元宵節表演,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燈舞源於燈節,是燈的製作工藝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燈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燈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種名稱,其表演以南方見長。明、清兩代己盛行燈舞,清代文獻中記載比較多。燈舞主要在夜晚表演,彩燈照耀中燈、人相映情趣盎然,或通過彩燈形成不同的隊形、圖案,或擺成「吉祥」「天下太平」等字樣,或在變化與穿插中表現各種意境。
地址: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廣東省
國家級非遺傳統舞蹈名單
名稱 所在地區 遺產項目編號朝鮮族農樂舞 | 吉林省 | Ⅲ-24 |
高蹺 | 甘肅省 | Ⅲ-9 |
秧歌 | 北京市 | Ⅲ-2 |
鼓舞 | 北京市 | Ⅲ-42 |
花鼓燈 | 安徽省 | Ⅲ-6 |
傣族孔雀舞 | 雲南省 | Ⅲ-27 |
獅舞 | 北京市 | Ⅲ-5 |
龍舞 | 廣東省 | Ⅲ-4 |
土家族擺手舞 | 湖北省 | Ⅲ-17 |
燈舞 | 江西省 | Ⅲ-45 |
儺舞 | 廣東省 | Ⅲ-7 |
熱巴舞 | 雲南省 | Ⅲ-21 |
苗族蘆笙舞 | 貴州省 | Ⅲ-23 |
銅鼓舞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Ⅲ-26 |
竹馬 | 浙江省 | Ⅲ-44 |
朝鮮族長鼓舞 | 吉林省 | Ⅲ-59 |
彝族三弦舞 | 雲南省 | Ⅲ-75 |
宣舞 | 西藏自治區 | Ⅲ-80 |
諧欽 | 西藏自治區 | Ⅲ-83 |
俄羅斯族踢踏舞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Ⅲ-144 |
黃羊錢鞭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Ⅲ-143 |
隴西雲陽板 | 甘肅省 | Ⅲ-142 |
傣族白象、馬鹿舞 | 雲南省 | Ⅲ-141 |
苗族古瓢舞 | 貴州省 | Ⅲ-140 |
壯族打扁擔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Ⅲ-139 |
多耶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Ⅲ-138 |
海南苗族盤皇舞 | 海南省 | Ⅲ-137 |
陰陽板 | 山東省 | Ⅲ-136 |
佾舞 | 福建省 | Ⅲ-135 |
泰興花鼓 | 江蘇省 | Ⅲ-134 |
翼城渾身板 | 山西省 | Ⅲ-133 |
六郎莊五虎棍 | 北京市 | Ⅲ-132 |
鶴舞 | 吉林省 | Ⅲ-58 |
瑤族長鼓舞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Ⅲ-60 |
麒麟舞 | 香港 | Ⅲ-43 |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 黑龍江省 | Ⅲ-28 |
木鼓舞 | 貴州省 | Ⅲ-25 |
鍋莊舞 | 雲南省 | Ⅲ-20 |
弦子舞 | 西藏自治區 | Ⅲ-19 |
納孜庫姆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Ⅲ-131 |
鍋哇(玉樹武士舞) | 青海省 | Ⅲ-130 |
怒族達比亞舞 | 雲南省 | Ⅲ-129 |
水鼓舞 | 雲南省 | Ⅲ-128 |
鋩鼓舞 | 雲南省 | Ⅲ-127 |
耳子歌 | 雲南省 | Ⅲ-126 |
布依族轉場舞 | 貴州省 | Ⅲ-125 |
阿妹戚託 | 貴州省 | Ⅲ-124 |
登嘎甘㑳(熊貓舞) | 四川省 | Ⅲ-123 |
古藺花燈 | 四川省 | Ⅲ-122 |
玩牛 | 重慶市 | Ⅲ-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