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水利水電公司(老昆明那些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
2023-09-20 03:10:46 3
老昆明立於大山之下、大湖之上,得山得水,自是寶地。但冬春易旱,夏秋易澇,又是大患。唐宋時滇池北岸建起了拓東城、鄯闡城等,地勢很低很潮溼,總是受到水災的困擾。元代昆明城(中慶城)修得比較靠南,大概南到今天的土橋一帶。雨季一來,汛期一到,往往就有洪水泛濫,不但城外遭災,村莊農田被淹,盤龍江水和滇池湖水還會倒灌城內,城裡和城外一樣被淹——所謂「夏潦暴至,必冒城郭」(《元史》)是也。
既要「水載舟」,又要避免「水覆舟」,興利除弊的水利工程就不可少。古代昆明的主要水利工程,大多仍有痕跡可尋,有的至今還在造福昆明人。
圖 | 昆明春登堤、雲津堤示意圖
史籍中昆明的第一個水利工程:
春登堤和雲津堤
宋代大理國時期,昆明是鄯闡府城,歷代大理國王常常到鄯闡城巡視、長住。北宋慶曆元年(1041年),第10代大理國王少年即位,僅僅在位兩年,但留下的文字記載卻最多。明代的《僰古通紀》說這位少年天子在鄯闡城大造宮室,並修築春登、雲津二條大堤,分種黃花、白花,有「繞道金稜」和「縈城銀稜」之稱。每到春天,段素興就帶著藝妓美酒來到堤上,男女列坐,鬥草簪花,尋歡作樂。就因為荒淫,段素興才當了兩年國王,由於宮廷內鬥,被「國人」所廢。
清人倪蛻的《滇雲歷年傳》考證說,昆明東門外有春登裡,金汁河正好流過這裡,春登堤就是金汁河堤,金稜河就是金汁河。倪蛻又將銀稜河考證為銀汁河。以金汁河、銀汁河為據,認為春登、雲津二堤可以抵禦洪水,又可灌溉農田,「大有殊功」。而段素興築此二堤,「亦有深意」,並不僅僅為了「遊觀」。按此說,春登堤在今天東站的金汁河河段,雲津堤在今天得勝橋的盤龍江河段。這兩條河是當時鄯闡城東、西兩面的護城河,很可能就在鄯闡城東、西城門附近。於是,這兩條河就成了史籍記載的昆明城最早的水利工程。有學者更認為,這是城市景觀培植和水利灌溉相互結合的成功範例。
那遊狎的大理國王不久就垮了臺、丟了命,鄯闡城沒有幾年也被損毀,不得不易地重建,只有灌溉田地的河渠流水千年,至今還在造福鄉裡。特別是貫穿昆明東部的金汁河,與盤龍江等齊名,為昆明六河之一。其上源從松華壩水庫分引盤江之水,沿著盤龍江以東的山麓南流三十多公裡,最後注入滇池。洪峰來時,其可減輕水災,天旱之時,則有灌溉之利。經歷代整修,兩岸築起了兩三丈高的河堤,還有壩、有閘、有涵洞,昆明城外萬頃田畝,都因金汁河得以灌溉。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金汁河在昆明城南一分為二,東邊的一條叫大金汁河,西邊的一條叫小金汁河,再往南流了不遠,就消失在田野裡,成為一條有頭無尾的斷頭河。
圖 | 早年的松華壩水利工程
從松華壩、谷昌壩到松華壩水庫:
「昆明頭上一碗水」
提起「昆明頭上一碗水」,昆明人都知道就是北郊盤龍江峽口的松華壩水庫。早在元代初期,這裡就建起了一座大型分水壩,也叫松華壩,又叫松華閘,由當時的雲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主持修建。元代滇池的水域很大,今天的梁家河一帶、雲津市場以南、官渡以西都是滇池水域。雨季洪水一來,常常造成水患。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賽典赤大舉治理昆明水利,上段由賽典赤親自督工,把昆明東北「邵甸九十九泉」引入盤龍江上遊,在今上壩村鳳嶺和蓮峰之間最窄外築起松華壩,這是昆明最早的土壩,當時還安裝了閘門,在壩東疏浚金汁河,分流盤龍江水,既可減輕盤龍江水災,又可灌溉盤龍江東岸數萬頃田地。這是最早的「昆明頭上一碗水」。
松華壩壩址選得很到位,壩基是玄武巖層,十分堅固,被稱為「豪鑰」,昆明人從中受惠達700年之久。據清康熙《雲南府志》記載,昆明人對賽典赤感懷不已,為他建了一座石將軍廟,立像祭祀。賽典赤死後就葬在松華壩旁的馬家庵山坡上,至今墓地仍在,可見當時人們對松華壩水利的重視。
如今始建於元代的松華壩早已不存。近年有學者考察後認為,經過歷代整修的松華壩並不是「像現在的松華壩水庫大壩一樣是呈東西向橫截水面的」,而是成南北向縱臥河心,「狀如一柄巨大的石劍,劍體全長七十餘米,劍頭朝北,將奔流了數十公裡的北山來水一分為二,東為金汁河,西為盤龍江,這種順勢而為的大壩減小了流水對壩體的衝刷力。大壩南部為滾龍壩,長50餘米,寬20餘米,呈東西向斜坡狀,東高西低,坡度25~30度,其作用是雨季發大水時將金汁河多餘之水宣洩入盤龍江(洪水漫過壩頂),它維護的是位於壩體東側的金汁河鎖水橋,此橋又稱蒙源橋孔,橋洞內設石閘控水。大壩北部為墩臺,其平面狀如圓錐體,錐體的基礎部長寬各20餘米,較滾龍壩高出3~4米。墩臺的兩側為分水閘塘,上有閘枋,視金汁河水之需而啟閉閘門。錐體尖部稱魚嘴,魚嘴之上有石雕龍頭,故又稱龍嘴,起分水作用。松華石壩看似結構簡單,然而功效奇大,它攔截的山泉以百千眼計,組成的灌溉網絡覆蓋省壩(昆明壩子)之半」(錢鳳娟:《消失的阡陌》)。有意思的是,滾龍壩南端還有座龍王廟,把龍王請來看守「昆明頭上一碗水」,以確保萬無一失。
1946年,位於松華壩上遊7公裡的芹菜衝建起了一座水庫,那是雲南的第一座溢流式重力壩,也是當時全省最大的砌石溢流重力壩。為紀念漢朝在這一帶建立的谷昌縣,又取「年穀豐昌」之意,將這座水庫命名為「谷昌壩」。谷昌壩由雲南大學土木系教授設計,壩高16.5米,壩頂長55米,蓄水量為220.9萬立方米,歷時7個月建成,按當時的幣制,耗資共9億元。谷昌壩建成後,既能攔洪蓄水,又能灌溉農田,還能提供城市用水,效益很高,也是當時「昆明頭上一碗水」。20世紀50年代以後,昆明發展迅速,這「一碗水」馬上就嫌小了。
1958年,在賽典赤的松華閘壩舊址上建起了巨大的松華壩水庫,庫容比谷昌壩大了近百倍,汛期水位高時,谷昌壩會被完全淹沒,「兩碗水」融為「一碗水」。但是,即便被淹在水底,谷昌壩還是松華壩水庫的「碗中碗」和「前置庫」,能攔截90%以上的入庫泥沙——這就是說,谷昌壩對保護松華壩水庫飲用水水質,延長松華壩水庫壽命,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代松華壩水庫最初的功能是防洪和農業灌溉。水庫建成後,昆明城市防洪標準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護下遊防洪面積70餘平方公裡。隨著昆明城市的發展,1990年後松華壩水庫主要功能轉變為城市供水,2003年後又停止農灌供水,成為飲用水專用水源。經過多次改擴建,松華壩水庫的總庫容達2.1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1.5億立方米,成為昆明城區飲用水重要水源和安全備用水源——說它是「昆明頭上一碗水」,名副其實。
圖 | 松華壩水庫建成後的「壩中壩」谷昌壩
橫山水洞:
雲南最早的人工開鑿引水隧洞
橫山水洞位於昆明西北郊自衛村橫山,建成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至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是雲南最早的人工開鑿水利隧洞,被稱為古代昆明規模最大、工程最艱巨的引水灌溉隧道工程。
早年橫山以東的龍院村等八村瀕臨滇池,依山靠水,為魚米之鄉,後因反覆開鑿海口,滇池水退,萬畝農田得不到灌溉,每到旱季,天不下雨,常常遭災,田地龜裂,飲水無著,民不聊生。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昆明大旱,龍院八村村民合力開崖導水,在橫山以東的白石崖圍住13條河溪,開鑿20裡長渠引到橫山西麓,因橫山阻擋,無奈止步。到明隆慶三年(1569年),天又大旱,龍院八村村民痛下決心,洞穿橫山,開鑿一條3尺見方、長3400多尺的隧道,以引水灌田。但以當時條件,全靠人挖,雖拼盡全力,一年過去,僅掘進300多尺。艱難之時,得到雲南布政使司右使陳善的大力支持,由官府撥付資金,徵召礦工繼續開鑿,將3尺水洞調整為高5尺、寬2尺,以木頭支撐洞頂洞壁施工,再用槽石砌成上下合攏的圓形水洞,以加快施工進度、保證施工安全,大大提高工程質量和水洞過水能力。
這項工程在明代學者朱國禎的《湧幢小品》和清代學者師範的《滇系》中都有記載:昆明橫山以東「有田五千頃,地高苦旱」,陳善力排眾議,支持當地居民「鑿山通渠」。因工程艱難,施工兩載,「久之未就」,官場議論紛紛,陳善憤而辭官而去。這邊陳善才走,「橫山水洞忽報開通」,大家都吃了一驚,認為有「神助」,還立了座神祠,紀念此事。
陳善離任之時,橫山水洞竣工通水,出水口還築有壩塘,以利蓄水。有了水,龍院等八村軍民墾田45600畝,昔日「泉流不及、旱為焦土」之地,變成為灌溉水源源不斷的「沃野」。後人在山下自衛村白馬廟內立起一塊《橫山水洞記》碑。
橫山水洞建成之後,山腰水渠常被山洪衝塌,堵塞引水隧道,年年需要修整,費用不下百兩銀子,因村民無力負擔而多年斷流。清康熙二十年(1680年),當地村民賣柴集資,疏通水洞,歷數年完工,據說僅民工吃掉的辣子就有三石三鬥三升三之多。
今橫山水洞全長1180米,高1.75米,寬1.05米,可容人立行,更於洞口重修水庫,1988年公布為五華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年間,「民間房屋,片瓦無存,東西南三城,盡成汪洋。二十四鋪,皆為大海,三市街撐船往來」。範敏/插圖
孫髯《擬盤龍江水利圖說》
清代盤龍江水患頻發,昆明城深受其害。關注治水的人不少,而清乾隆年間寫下大觀樓長聯的布衣文人孫髯也憂城憂民,寫下了一部《擬盤龍江水利圖說》,且多內行之言,讓人讚嘆不已。
據孫髯在這部書中所記,清乾隆年間,僅十多年間就發生了八九次澇災。其中三次江水大泛濫,漫出岸邊高堤一二尺,「民間房屋,片瓦無存,東西南三城,盡成汪洋。二十四鋪,皆為大海,三市街撐船往來」,城門口全都用大木枋門閘堵上,無數「老少男女」失去住所,飄零在外。扶老攜幼,在街巷大哭。許多人家不得不寄居寺廟之中,「可嘆萬民之苦,言之不盡」。
為尋求治水之策,孫髯跋山涉水,沿江考察,總結前人治水得失,又研讀《禹貢》《水經注》等水利著作,提出了一整套治水之策,寫在這本《擬盤龍江水利圖說》中。
孫髯認為,盤龍江出現水患,問題在於昆明城東門以南的江段——「東門而下,弊端百出」。盤龍江下遊分流為多條河道進入滇池,而這些河道有的被廢棄,有的被淤塞,洪水一來,出口不暢,水災就難免。為此,孫髯提出了治水五策:首先是疏浚河道,使其上下宣通,暢流無礙;二是立閘分水,增強洩洪能力;三是堵住吸引滇池水倒灌的河道;四是將河道改彎為直,便於洪水下洩,以免壅阻成災;五是愛惜民力,乘農閒施工。
孫髯的「治水五策」難能可貴。清道光年間,就有人為《擬盤龍江水利圖說》題跋,說有了好的治水之策,還必須有推行這種政策的人,這才談得上興利除弊。但最終孫髯的治水策仍不免束之高閣,徒讓後人感嘆:「誰謂無志功名者,即無心世故哉?」
來源:昆明日報 昆明規劃建設 文:朱淨宇
編輯:周 璐
審核:夏倩倩
終審:宋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