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辛亥革命的作文1000字
2025-01-06 19:46:09
導語:孫中山先生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辛亥革命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關於辛亥革命的作文一:
《辛亥革命》觀後感
以前,辛亥革命這個名詞總是在歷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至於對它的了解也只是從歷史老師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但是《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回顧歷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說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革命呢?犧牲了那麼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取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說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向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使得他復闢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期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能夠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說孫中山不該讓位於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必須的用心好處: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發生的兩次帝制復闢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關於辛亥革命的作文二:
開始關注這個電影,是因為偶然在網上看到了一張它的海報,上方寫道——「我們的歷史,從那裡開始。」然後我開始拼命回憶,古代歷史真正的起點大概是在夏朝,近代歷史的起點是鴉片戰爭,當代歷史的起點是建國,哪兒跑出來一個辛亥革命。看著看著突然反應過來了,哦,是繁體字的海報,瞬間明白過來了。所謂的我們,其實指的是我們的臺灣同胞。
我發現此刻的國人評價歷史電影,都不會先評價電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絕的講述所謂的意識形態。這部電影是我在歷史課上看的,原因很簡單,在它上映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有聽說還有這麼一部電影。猶記得兩個《建XX業》上映的時候,學校、車站、廣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頭,以至於電影上映了兩個月還有無數國人瘋狂追隨。而《辛亥革命》,同樣是歷史片,同樣是巨星雲集,同樣是壯觀的戰爭場面,卻無法得到人們的追捧。
大陸有一種很特殊的電影分類,叫做「主旋律電影」。什麼是主旋律,其實就是紅色,紅的讓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們會責罵當今的學生,為什麼我們對於那些主旋律電影那麼沒有熱情,難道就這麼不愛國嗎?那麼我要說,我們不是不愛看,而是覺得它們但是是歷史書的翻版,但是是把歷史課上的東西搬到了銀幕上。我們來看一看吧,不論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還是《辛亥革命》,哪一個不是正史正談,大而俗地描述歷史的流水帳。它和大陸的電影「主旋律」是分不開的。為什麼我們不愛看?因為那段歷史我們早已熟悉,電影如歷史書一般將正義給予給革命,讓我們想起——「辛亥革命的好處?」「這是一場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所以說它其實是給老百姓普及歷史常識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國的一些歷史片:《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萊恩》,都是從一個個體事件,一個看似很小的事件來從側面審視歷史,而不是像我們的電影從1911一向譁啦一下講到1921。我並不是說國外的電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確,外國的歷史片拿到大陸來放,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說到那裡我們肯定都懂了,我們國人的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是不夠的。如果我們連辛亥革命是哪年發生的,牽扯到的人物都是誰還不清楚,那麼何談對於歷史的拓展與反思?如果我們對於歷史已經有了自我的決定與解讀,那麼我們的電影是不是也能脫離「主旋律」的束縛?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眾,那麼必將從另闢蹊徑,從電影的場面和劇情來下功夫。能夠說《辛亥革命》在這一點上做的還是很好的。還記得當初我懷著怎樣的愛國情懷到電影院,卻看到我們的偉人在打情罵俏,不亦樂乎,影院裡時不時的傳來悅耳的嬉笑聲,而這部影片帶給人更多的是反思。我慶幸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歷史本身的神秘感和嚴肅感,讓它至少能夠出此刻歷史課上。
讓我感到悲哀的是,這一段蔚藍色的歷史,卻被紅色染的不紅不藍。大陸的近代史電影總是讓我很無奈。過分的束縛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這是此刻的社會每一個家長都明白的,就像寫隨筆能寫2000字,寫作文卻憋不出800是一個道理。但是我們的制度卻不允許「非主流」電影的發展,似乎「三民主義」並不是他所宣揚的資料。我們背過無數遍的辛亥革命的好處去哪了?我們張口就來的「三民主義」得到體現了嗎?
但是在這種畸形的審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片子了。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總統職位的原因。它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洗腦,很好的脫離開我們大陸的現狀,至少還原了真正的史實,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真相。
從意識形態上說,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進步的。文革之後,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電影出現。它對於袁世凱和黎元洪的刻畫,還是相當令我感嘆的。袁世凱或許是第一次這麼光鮮亮麗的出場,在背負了叛國,復闢的罵名之後,這位歷史人物的命運總是不怎樣樣。但是撇開道德不談,他的軍事才能,謀略與勇氣,能夠說後無來者。他是一個政治人物,而不是一個流氓,不至於讓我們恨之入骨。孫淳很好的詮釋了他,虛偽,但是令人敬佩。黎元洪處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戰場的風雲四起英明指揮,絕對不是簡單的形容詞能夠描述的。其實歷史人物本身就是複雜的,偉人也不是上帝。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名的人,必須有他的過人之處,影響全憑後人給你創造的環境,就像我們和大陸對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卻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隨波逐流,那未免太單純了些。
另外,它對於西方勢力的演繹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來,我們對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極態度的,但是從《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靜,明事理,沒有偏激的西方人。從荷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經濟利益爭奪背後的,超越國籍的信念。歷史並不是兒女情長愛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規律可循的。戰爭或革命或許只是利益的取捨,但它們的背後,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大陸也能夠帶我們走進藍色的歷史,沒有紅色的激烈與熱血,卻富有藍色的理性與冷靜。激情太久,我們需要沉澱下來,從另一個角度去愛國。——————
國慶放假期間,看了幾部電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龍主演。看過《辛亥革命》電影後,其實印象並不深刻,其情節、場面、規模遠比《建國大業》來說,也遜色許多。
然而,仔細端詳辛亥革命發生的前後,卻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發,從電影中來看,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10日,當時清政府將駐守湖北的主力部隊調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決定乘機發難。不料革命黨負責人孫武當天在漢口裝配炸彈時被炸傷,引起清軍的大搜查,革命黨領導人要麼被捕殺,要麼逃離武昌。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新軍各標營中贊同革命的基層官兵主動發難,經一夜戰鬥佔領了湖廣總督署,之後又控制了武昌、漢陽、漢口三鎮。但倉促舉事的官兵立刻方臨缺乏統帥的致命問題。無奈之下,他們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槍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湖北軍政府發布文電,號召各省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而奮鬥。武昌起義就這麼稀裡糊塗地成功了。這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偶爾性。
一場意外居然迅速發展成席捲全國的革命浪潮,讓中國各方政治勢力都措手不及。然而,這場「意外的革命」卻有其必然性。縱觀滿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10年的作為和不作為已經讓革命的發生只是個時光問題。
從大的方面說,滿清王朝的垮臺主要是拒絕加入西方引領的時代潮流。就連同李鴻章1865年要求設立電報局,也遭到一幫保守的滿漢大臣的極力反對。反對者的理由包括設電報局就要架電線,架電線就會壞風水、侵擾祖墳。
引進西方的技術尚且如此艱難,更不用說借鑑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了。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被自我向來看不起的島國日本打敗,清王朝受到極大刺激,光緒皇帝為首的維新派決心變法圖強,也就是要搞改革開放。但在一眾王公大臣公開反對和暗中搗亂下,1898年的戊戌變法推出百餘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緒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00年,慈禧太后和一幫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盲目排外的義和團是「洋人的剋星」,試圖利用迷信愚昧的義和拳民與西方全應對抗,一口氣向西方11國宣戰,結果招來八國聯軍侵華,中國被迫與列強籤訂賠款高達4億5000萬兩白銀的辛丑條約。這一結果讓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對清王朝抱有幻想。
但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皇權統治仍有其強大的慣性。雖然孫中山、黃興等人領導的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團體在甲午戰爭後就不斷嘗試用武力推翻滿清王朝,但直到20世紀頭幾年,革命派與改良派的爭議仍難分高下,透過立憲改良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主張仍大有市場。
而對滿清統治者來說,孫黃的革命行動固然要堅決鎮壓,就算梁啓超等人溫和的立憲改良訴求也難以理解。在空前的內憂外患壓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態。1906年9月,清廷最後宣布進入預備立憲階段。這一改革宣示雖然來得很晚,仍讓國內各界感到振奮,一些大城市的學生、市民、紳商紛紛舉行集會遊行支持朝廷進行立憲。
但顢頇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攏民心的機會。1906年11月,清廷發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諭,結果卻是滿族人獲得更大權力,甚至連形式上的「滿漢平衡」也被打破。這類緊握權力不放的改革不僅僅更加堅定了革命黨人推翻朝廷的決心,也讓眾多立憲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紛紛轉投革命派陣營。立憲派領袖梁啓超在其《現政府與革命黨》一文中憂憤地指出:「革命黨者,以撲滅現政府為目的者也。而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也。」
清政府卻不願或已沒有潛力正視社會的呼聲。1908年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發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但這部維護「君權」、壓制民權的「憲法」連士紳階層為主的立憲派都看不下去,指其為「假立憲」、「偽立憲」。維繫清王朝統治的社會基礎更加動搖。
1910年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紳為主的「立憲派」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國會請願運動,但朝廷不僅僅毫不妥協,拒不立憲,反而採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鎮壓立憲運動。1911年5月,清政府發布內閣官制,成立滿人獨攬大權的皇族內閣,讓立憲派分享權力的期望徹底落空。清政府拒絕改革的立場最後招致眾叛親離,改革的空間也喪失殆盡,清王朝垮臺只是一個時光或時機問題。
因此,原本屬於「意外舉事」的武昌起義成了壓垮滿清王朝的偶爾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這場「預料中的意外」顯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是一次偉大的社會進步。儘管辛亥革命沒有也不可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中國之後的發展也充滿坎坷,直到這天民主共和在大陸仍是一個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最大啟示卻永遠不會過時。
孫中山先生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對如今來說,我想就應理解成:改革還沒成功,大家就應努力推動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真正的改革,還改革原有的動力與動機,以民主共和的政治體制來消除腐敗、不公正的特權。這樣國家才能到達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