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清華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作文
2024-12-29 15:33:09
【清華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作文一】
同學們、老師們:
百年校慶的喜慶氣氛還在清華園縈繞,我們又迎來了百年華誕後的首屆本科生畢業典禮。經過四年的學習,同學們順利完成了學業。在此,請允許我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你們畢業啦!同時,也向關愛同學們成長的各位老師和家長道一聲──你們辛苦啦!
大學的時光似乎轉瞬即逝。此時此刻,大家有學業已成的歡樂與欣喜,也難免有同窗離別的惆悵與傷感;有走向未來的憧憬與忐忑,大概也有回顧過去的留戀與不舍。或許你們還在感嘆文科圖書館的舒適便利,或是懷念「名廚進清華」帶來的四方美味;或許你們還能記起入學時與家人在校園裡的合影,而今天卻穿上學士服,猶豫著究竟要擺一個什麼樣的雷人造型。
而在我的眼中,你們愛真理,也愛生活;愛自己,也愛公益;愛機械製圖,也愛引體向上……沒有什麼畏懼與不可能,你們是陽光的7字班!
我記得你們在汶川地震後的獻血長龍,記得你們在奧運志願服務中的忙碌身影,記得你們在國慶遊行時喊出「祖國萬歲,清華加油」,也記得百年校慶時用我的名字在人人網上寫下「清華,生日快樂」,引來無數的轉載和回復……有的同學說,7字班是最幸福的一屆,因為經歷了這麼多的國家大事和學校大事。而我想說,你們不僅經歷了這些大事,更在這些大事中奉獻了智慧、付出了辛勞、得到了鍛鍊和成長。我更為你們感到驕傲!
當然我也知道,學校一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校園建設中的噪音、塵土和交通不便等,給大家帶來了困擾,網絡收費和宿舍搬遷也有令大家不滿意的地方。我覺得,同學們的批評和意見,是出於對學校的愛護和理解。學校領導和各部門都會以虛心的態度去反思、以負責的行動去改進。在此,我要衷心感謝你們的包容與熱愛,學校也一定會與同學們一起,把清華建設得更加美好。
作為在清華學習工作了46年的一個「老清華人」,我能清晰地感到你們這一代人的不同特點。與我們那個時代相比,你們知識更豐富,視野更開闊,思維活躍,多才多藝,也更加敢於展示個性、表達想法。我由衷地讚賞你們的這些品質,也因此願意對你們寄予更多的期待。所以,在這告別的時候,我還想與你們分享一點我的體會,兩句話八個字,希望能夠對你們的未來有所幫助。
第一,獨立思考。從陳寅恪先生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到蔣南翔校長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他,不惟洋,只惟實」,清華傳統的深處,始終蘊含著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的精神。無論是在學術研究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我們去分析、去判斷、去決定。比如畢業時面臨的選擇,是讀研,還是工作?是出國,還是留下?是到企業,還是去政府?是選擇這個行業,還是那個行業?實際上,如果沒有真正獨立深刻的思考,就難以作出正確的決斷,將來在研究和工作中也難以有真正的創見,更難以形成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認識。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見異思遷,只會失去自己前進的方向。
看到同學們畢業,不禁使我想起40多年前我在清華的情景。我是1965年進入清華學習的,剛入學9個月「文革」就開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完全被打亂,但我和一些同學依然堅持學習。書本被扔到垃圾箱裡,就半夜打著手電去偷偷撿回來;學校呆不下去,就背起課本回家自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相信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成為有用之才。所以我常說,人要「循常理,不跟風」,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認識和堅持。我覺得,這是人在一生中有所成就的重要基礎。
第二,善於作為。中國社會正處在快速發展和變革當中,方方面面的不完善、不合理乃至不公平會有很多。這些也常常對同學們的成長帶來困擾,造成影響。所以大家有時會抱怨、會批評、會發牢騷,這是難免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僅僅有抱怨和批評還遠遠不夠,更不能因此嘲笑和懷疑一切,而要善於從複雜的局面中找到解決問題、改變現實的道路。
我們要有批判,更要有建設;要有質疑,更要有行動;要有想法,更要有辦法。我們不是旁觀者,不是過客,我們有責任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很多時候,真正去做成一件事情,比僅僅去批評它要困難得多。不僅有外部的阻礙,還有自己內心的動搖。要克服這一切,需要我們有堅韌與智慧,付出辛勤和汗水。而這才是清華人的底色!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不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材」。
同學們,清華過去百年的巨大榮譽,來自於17萬名畢業生在各行各業取得的成就;而清華新百年的榮光,正寄托在包括你們在內的新一代清華人身上。站在新百年的臺階上,在大家即將踏上新的徵途之際,我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八個字──獨立思考、善於作為,並衷心期望各位同學在事業成功的同時,志趣高尚、身心活潑、家庭幸福,擁有更加充實豐盈的人生!
謝謝大家!
【清華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作文二】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的典禮標誌著你們圓滿完成了本科學業,即將開始新的人生航程。很榮幸,你們是我作為校長送走的第一屆畢業生。幾年來,我和老師們看著你們跟隨奧運的腳印來到清華,看著你們在軍訓基地列隊踢正步、站著吃饅頭,以及最近傳到網上各種「賣萌」的畢業照;聽過你們24號方陣通過天安門時響亮的口號,聽過你們百年校慶志願者熱情的講解,以及「馬杯」賽場上奮力的吶喊;記得你們在「微積分」課堂上緊蹙的眉頭,記得你們趕去聽文化素質講座一路飛奔的身影,以及北門外翅香園關閉時的留念——轉眼間,就到了你們畢業的時節。大學是最值得銘記的青春時光,你們在這裡灑下了汗水和淚水,留下了友情和愛情,種下了夢想和希望。今天,你們畢業了!我代表全校教職員工對你們、對你們的家人,表示最衷心、最熱烈的祝賀!
同學們,畢業是一個充滿懷念,滿載祝福、囑託和期望的時刻,但今天我只想在這裡和你們分享兩個我最近讀到的故事。
第一個是關於楊振寧先生的故事。1946年,楊先生在芝加哥大學讀研,那時研究生都很窮,有一次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填寫縱橫字謎的廣告,最高可以拿到5萬美元獎金。當時參加比賽的多是家庭主婦,他想自己總比家庭主婦強,於是就和幾個同學報了名。果然,兩個月後主辦單位來信,祝賀他們得到了最高分,但還有一組人跟他們的分數一樣,所以要再填一個難度更大的字謎一決勝負。於是他們開始分工合作,楊先生的任務是把韋伯大字典裡所有五個字母的單詞都列出來。為此,他到圖書館通宵查字典,到早上五六點鐘的時候,實在累得不行,想回去睡一覺。從圖書館出來的時候,看到地上有份《紐約時報》,大標題寫著《湯川秀樹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一下子猛然驚醒,責問自己「楊振寧,你在做什麼?」此後,楊先生一直專注於物理學的研究,並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我講的第二個故事來自於《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是關於當今美國乃至全球IT界最有影響的企業家之一皮特泰爾。年輕時,泰爾為能進入史丹福大學而展開競爭,接著為取得在斯坦福法學院學習的機會而競爭。在這些競爭中,泰爾都取得了成功。所以畢業後,他理所當然地想要通過競爭,成為聯邦最高法院的書記員。但是這一次,他失敗了。這次失敗促使他放棄了成為書記員的最初設想,走出法律圈,成立了貝寶(PayPal)公司,後來又成為包括臉譜網(Facebook)在內的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的最早投資人之一。之後曾有人問他:「沒有進入最高法院,你是否暗自慶幸?」這個問題讓泰爾陷入沉思。他發現,人們總是認為競爭中的優勝者能夠脫穎而出,但是,在使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的過程中,人們有時會錯把最難達成的目標看成是最有價值的目標,把激烈的競爭看成是價值的代名詞。他認為,我們並不應該只是滿足於成為一個成功的競爭者,而應當努力成為一個出色的壟斷者。因為在某個已有很多人從事、並且範式成熟的領域努力工作,你可能比別人做得稍好,但相比之下,開拓一片新的天地並完全掌控它,會更有價值。在這個全新的領域,你能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同學們,在追求理想的抉擇中,這兩個故事給我們的啟迪似乎相互矛盾,在利益或挫折面前,是堅守還是另尋它徑?我想這取決於我們如何認識理想。堅持人生的理想通常並不僅僅是學會如何放棄眼前的利益。一個人的理想也往往不是一個可以清晰描述的宏大的目標,它更應該是一種對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對有真正意義的高尚生活的追求。我相信,你們作為一名清華學生,有戰勝懈怠的毅力,有走出彷徨的智慧,也有耐得住寂寞的情懷,但你們更需要的是不唯眾、不跟風,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別人走得更快,而是具有從容地行走在無人知曉的荒原上的勇氣。因為只有這樣,你們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同學們,你們這一屆在清華有一個特定的稱號,叫做八字班。在清華的歷史上,八字班向來是人才輩出,比如1918級的經濟學家陳岱孫,28級的語言學家吳宗濟,38級的空間技術專家王希季,48級的數學家丁石孫,58級的核材料與核燃料專家陳念念,78級的微波專家劉國治,以及88級的玉柴集團總經理李漢陽,等等。我前面提到的楊振寧先生,他是1938年入學的,正好也是八字班,今年是他90華誕,與你們一樣也是「90後」。
同學們,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像你們的學長一樣,成為清華為之驕傲的八字班,隨著時間的流逝,清華的底蘊終究會在你們身上慢慢發酵,不甘於平凡的基因終究會讓你們理解什麼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相信,理想高處的風景會時刻引領著你們,讓你們不畏眼前的浮雲、不亂腳下的步伐;而你們對理想的選擇和堅守,不僅會決定你們人生的高度,也終究會讓你們在蒼茫的現實中看到更為遼闊的風景。我相信,在你們看到別樣風景的時刻,回味的不止是「舌尖上的清華」,回想的不止是教室的安靜和操場的熱鬧,回憶的也不止是幽美的荷塘和白髮的先生。那一刻,太陽初出時,首先照耀的將是山頂的你們;那一刻,你們也是很多人眼中別樣的風景。清華憧憬著你的憧憬!
願你們在理想的追求中收穫一生的快樂和幸福!
謝謝大家!
【清華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作文三】
親愛的同學們,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
今天一定是一個難忘的日子。3517名同學順利完成本科學業,即將踏上人生新的徵程。作為校長,我和你們一樣感到無比興奮,在此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悉心指導你們的老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你們是清華大學跨入新百年後入學的第一批學生,也是我擔任校長以來送走的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在我心中,你們註定是特殊的一屆。
這些天,我總能看見你們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拍照留影,你們也一定在回憶這四年難忘的時光。你們或許會想起,「中華小吃進清華」帶來的各種美味和你們排隊等待時的熱切心情。我也知道,你們愛吃的清芬園包子已經不在了,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今年年底清芬園將重新開業,我相信,開業的同時,包子也會回來。我知道,你們特別喜歡文科圖書館的優雅環境,你們的佔座熱情也讓圖書館不得不推出了座位預約系統。我也知道,堅持「陽光長跑」不容易,也有同學向我抱怨,參加陽光長跑就是為了刷卡。我想說的是,無論是過去的「刷卡」還是現在的「刷臉」都不是目的,我們真正的目標是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每一屆學生都有特殊的校園經歷,在你們的回憶中一定有這樣的一幕——你們在新清華學堂觀看話劇《馬蘭花開》時,很多人都落淚了,你們都被「兩彈元勳」鄧稼先學長以身許國的精神所感動,並真切地感受到了責任的含義和份量。
在你們入學的2011年,清華推出「自強計劃」,在全國高校中第一個單獨面向貧困地區招收德才兼備的高中畢業生,這是清華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教育公平的一次主動選擇。這些同學勤奮學習,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自強不息的深刻含義。四年過去了,他們全部順利畢業,並全部選擇在國內外繼續深造,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表示祝賀!
在你們中間,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清華在全國高校中最先招收的首批飛行學員。今年4月14日,他們首次單獨駕機擁抱藍天,成功率超過93%,創空軍歷史新高。今天,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的畢業典禮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這裡,我還想告訴大家與飛行有關的另一位校友——1928年考入清華土木系的沈崇誨學長。畢業後,他投筆從戎,成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1937年8月18日淞滬會戰中,在戰機突發故障後,他毅然駕機撞向日軍旗艦,壯烈捐軀,用26歲的年輕生命踐行了抗日救亡的崇高使命。
每一代清華人都必須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我們都知道,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自梁啓超先生1914年在清華以「君子」為題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今日之清華學子,將來即為社會之表率。」一年之後的1915年,距今正好100年,42位清華畢業生懷揣夢想,從清華園出發,赴美留學。他們中間走出了多位我國相關學科的一代宗師,包括地質學家袁復禮學長、教育學家廖世承學長。他們在艱難的時代,堅守科教救國使命,為中國的學術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天,我們正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時代,一個孕育無限希望的時代。作為清華在新百年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你們註定要承載起特殊的使命,這種使命與清華的發展有關,更與時代有關。
同學們,履行使命首先要擁有夢想,夢想將指引你們人生的方向。能打動人心的夢想必須是遠大的夢想,只有遠大的夢想才能激勵我們為之長期奮鬥。清華人素有深厚的家國情懷,清華人的夢想要超越小我,追求大我。1960年入學的工物系學長朱鳳蓉將軍,長期在我國西北核試驗基地工作,她曾說,「我們是從清華畢業的極普通的學生,僅僅因為我們投身到了一個偉大的事業中,僅僅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才體現了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做引領者是時代賦予你們的使命。引領是一種境界,境界越高,格局越大。「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有站在高處,才有不同於別人的視野,才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遠方。引領也是一種擔當,需要十足的勇氣,有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邁出第一步。做引領者,要承擔比常人更大的壓力,要冒更大的風險。在這裡,我要告訴你們的是,只有引領者才能領略到非同一般的人生風景。
時代同樣呼喚你們做執著的創新者。創新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特徵,創新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希望大家永葆好奇心,對新生事物始終抱有熱情;學會用新的視角觀察事物,用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創新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執著的追求,在「行勝於言」校風薰陶中成長起來的你們,一定會成為執著的、有行動力的創新者。
今天,在你們當中還有一位特別的同學,他是來自法學院的尕朋。尕朋是當年青海玉樹的抗震小英雄,畢業後他將回到玉樹,用學到的知識服務家鄉建設,把在清華得到的愛和善傳遞出去。我衷心希望大家和尕朋同學一樣,不僅擁有夢想,而且能用行動來履行使命。
同學們,今天是一個讓人眷念的日子,我希望你們記住,清華永遠是你們溫暖的家。歡迎你們隨時回家!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