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徵文1500字
2025-01-01 01:38:08
紅軍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2016年,正是中央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下面小編就來分享2016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徵文1500字,歡迎閱讀。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徵文(一)
「年輕人,你難以理解我們這些老人面對浴血奮戰換來的太平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險境裡我們始終不動搖,就是因為我們堅信我們的努力能換來今天的安定繁榮!」這是14歲參加紅軍,曾經三過草地,戎馬生涯半個世紀的老紅軍戰士,原濟南軍區副政委任思忠老人的肺腑之言。說起過去的崢嶸歲月,這位83歲的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神情激動起來,雙唇有些顫抖:1933年15歲的他成了171名紅小鬼的「頭領」,在他的帶領下,夜襲扇子隊,一戰成名。任老前段時間堅持每天收看電視連續劇《長徵》,他看得比家裡每個人都專注,他為這部電視連續劇感動,但仍然對家人說,「有些苦他們拍不下來」。一過草地,竹籤穿透了他的腳堂。任老頭頭上的三塊傷疤和腳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傷都是長徵時留下的。二過草地,鬼門關口揀回性命。任老在和平年代練起了書法,每當朋友求字時他總忘不遞上一個章,或者是「長徵戰士」,或者是「倖存者」,這是老人晚年給自己的定位。因為當年任老帶171人參加紅軍,但經歷歷次事件,解放後任老再沒能見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說:「戰爭年代,我們身邊倒下了太多的好戰友,比起他們,我是一名倖存者,更是一名幸運者」,」我能親眼看到自己為之努力的目標實現就是最大的幸運,真正的榮譽歸於那些光榮獻身的烈士們。」
任老的經歷是紅軍長徵的縮影。1934年10月開始的二萬五千裡長徵,縱橫十一個省份,攻佔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於次戰鬥,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巧奪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跨過了千裡冰封的皚皚雪山,穿過了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終於勝利的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已經一往不復,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長徵故事流傳至今,為人傳頌,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黃沙大漠,激浪長河,刻下長徵者鏗鏘的足音;寒風刺骨,雪壓冰封,矗立起長徵者英勇的雕像。
80年了,整整80年了。紅軍長徵的壯舉已經成為歷史,但那烙印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長徵精神」,與我們黨和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麗進程中創造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航空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凝聚民心,催人奮進!在近幾年中一些鮮活的事例也漸漸浮現出來。
任長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裡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雲,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
孫必幹,他於花甲之年臨危受命,遠離故土只為續寫使命傳奇。為了達成和平,他遊刃於戰火之間,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邊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後,是讓他驕傲的祖國。
還有背妹求學的洪戰輝,堅守承諾的陳鍵,用一個人的長徵傳郵萬裡路的王順友……
這些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不正是聯繫群眾,艱苦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長徵精神在新時期的真實體現嗎?
作為一名有著百年光輝歷史的師大附中的莘莘學子,凝望著校園內的革命英雄紀念碑,讀著碑文中先烈的赫赫功績,紅軍長徵途中,那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壯舉,驚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靈,那一幕幕歷史畫面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那濃濃的炮聲,震天的吶喊,成為激人奮進的咚咚戰鼓!長徵中那無數烈士和無數動人的事件折射出來的「長徵精神」,必將成為我們奮進的動力和學習的源泉,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催化劑。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長徵,是一首雄壯豪邁,大氣磅礴的革命交響曲;是一幅波瀾壯闊,無堅不摧的歷史畫面;是一種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
有一種力量,正從你的指尖悄悄襲來,你感覺到了嗎?有一種關懷正從你的眼中輕輕放出,你看到了嗎?那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讓我們抖擻精神,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它就是長徵的力量!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徵文(二)
「饑寒中的中國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麵一捧雪/就爬過了位於寶興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這個/歷史性坎坷」——詹永祥《雪山》
小時候見過的「雪山」,在邀請到學校來作報告的老紅軍頭上:蒼蒼白髮象形的雪山,我懷疑就跟他所歷經的長徵有著因果。那時候,老紅軍嘴裡的長徵因為蒼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時候,老紅軍被老師介紹成為「爬過雪山的老同志」;那時候,以為長徵僅僅就是爬雪山,以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勳章,珍藏在老紅軍心窩裡,隨歲月的堆積慢慢提升,變成紅領巾眼前一頭聳立的白髮。微型的「雪山」,跟二萬五千裡烽煙失去關聯。
後來,通過課堂上一首著名的詩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聯的一句浪漫主義,岷山千裡的積雪與三軍過後的笑顏,成了牢固的歷史邏輯。那時候心目中的雪山,僅僅是一種海拔,僅僅是一個路標,它指向紅軍的豪邁,指向革命的勝利。
然而,雪山終究是一個政黨和一支軍隊的歷史坎坷。當長徵漸漸沉澱成後來創業者心中的一種鞭策和激勵,雪山是一個坐標,標誌著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歲月的回眸中,長徵中的萬水千山漸漸地低下去,而雪山,成為一首磅礴史詩中的詞眼,漸漸在懷念和追憶中高大起來。當更多的功績鍍亮中華民族騰飛的翅膀,無數勝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溫一幅歷史圖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斷落在橫放背包上的槍枝上,金黃色的軍號和獵獵作響的方面軍旗幟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這群反穿著羊皮的南方籍農民,像一群戰爭年代的食草動物,他們的飢餓是一把從喉嚨裡長出的鋤頭,漸漸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處的草根與野菜……」
南飛雁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秋天來了,一群大雁往南飛」。八十年後的小學課本,依然這樣描寫一個季節。如果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的那個秋天,如果讓一群遷徙的候鳥來描寫人間的景象,肯定會有這樣對應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隊伍往北飛。」
在歷史特定時刻,南飛的雁陣與北上的軍隊構成立體的畫面。方向相反的運動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寫進歷史永恆的記憶。
然而,大地上艱難行進的紅軍,與天高雲淡間自由翱翔的大雁,畢竟不是優美的映襯,而是一種悲壯的反差和對照:天空裡沒有敵人的圍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嶺逶迤的阻攔;天空裡沒有險關和沼澤,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溫暖和皮帶虛擬的營養……
對於北上的隊伍,「雁南飛」是心頭迴蕩的一支久遠的歌,一個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話別時何叔衡相贈的綈袍,依然是林伯渠徵途中戰勝風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華跨越世紀的滄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終都是一隻行將南歸的「大雁」。六盤山上的一支雁陣,是那位領袖「屈指行程二萬」時的算籌。而那草地上兩人爬著拖著、一人躺著望著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與南飛的雁群都一樣,在徵途中一點點積累勝利的曙光。
南飛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給予了留痕史冊的機遇。
山丹丹花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
從贛南馥鬱的桂花香,到陝北山丹丹花紅豔豔的笑臉,有二萬五千裡。當《十送紅軍》的民歌猶在江西的秋風中飄蕩,另一支陝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葉間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鐵流的英勇,萬裡徵途的風塵,將是這種山丹丹花一年間要紅起來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徵途終於延伸到山丹丹花紮根的土地。一支隊伍飽嘗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視作親人遭遇的艱難。擁有革命的熱情和純樸的人民,「陝北」是長徵篇幅裡一個多麼溫暖的終端名詞。是的,十一個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萬水千山間的饑寒與泥濘,無數綁腿上的疲憊和堅毅,都可以在陝北卸下來,放在窯洞裡,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陝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紅軍的旗幟來擦燃,歷史的天空被照紅了一角,長徵的隊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時都被溫暖。
山丹丹花,窮苦人民的花,站在陝北的土地上,見證著窮苦大眾的革命與革命的窮苦大眾互相擁抱的時刻。山丹丹花,熱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說出了八十年後,人們依然紀念長徵的根源。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徵文(三)
「長徵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徵麼?沒有,從來沒有。」偉大的長徵早就以其英雄的史詩永遠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今年是偉大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央視四套前不久重播了以長徵為題材的電視劇《長徵》。這是一部感天撼地的劇作。這部電視劇幾年前就已經看過,這次重播,相信許多人會一集不拉地再看,會再一次地被震撼,被感動。長徵的艱難是遠遠超出一般人想像的,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長徵途中,我們英雄的紅軍,每天要面臨幾十架敵機的偵察轟炸,面對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途中又沒有根據地可作為依託,紅軍所經過的地方,又多數是貧窮落後的地區,部隊要想籌集到自己所需的給養該是何其艱難。可以想像,紅軍是在怎樣缺衣少食,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每天還要行軍打仗,但是,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英雄紅軍二佔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不僅巧妙地調動了敵人,迷惑了敵人,拖垮了敵人,而且達到了消滅敵人,使戰局始終朝著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而長徵途中最精彩,最驚心動魄的一仗,要數飛奪盧定橋了,為了粉碎國民黨妄想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我們的英雄居然在下雨路滑的山路上,在一天的時間裡奔襲240裡!要知道,他們是在長途行軍,連續作戰,是在吃不飽,睡不好的極端疲憊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壯舉的。這該是怎樣的壯舉啊!如果沒有這一天240裡,如果國民黨增援部隊搶先到達盧定橋,紅軍的命運會如何,是人們不敢想像的。由於缺衣少食,饑寒交迫,有多少英雄倒在了雪山,長眠在了草地!整個長徵,我們英雄的紅軍,由離開江西蘇區時的9萬多人,到長徵結束時僅剩一萬多人!可以說,烈士的鮮血灑滿了漫漫長徵路!巨大的犧牲,也從一個側面宣示著長徵的艱難。
說到長徵,還不能不說到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前,由於王明左傾路線把持了中央的領導大權,不僅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致使紅軍損失慘重,使無數英雄的紅軍犧牲了生命,最終導致根據地的丟失,紅軍被迫長徵,而且,在長徵途中,又執行了一條錯誤的逃跑路線,搬著各種裝備輜重,罈罈罐罐長徵,最終導致湘江一役,紅軍犧牲大半!如果不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毛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紅軍長徵會是什麼結局是不可想像的。
說到長徵,也不能不說到張國濤分裂紅軍,另立中央的罪行。用主席的話說,同張國濤的鬥爭是長徵中最大的危險。在同張國濤的鬥爭中,如果不是葉劍英機敏果敢地把張國濤欲加害中央的電報給了主席,中國革命恐怕只會是悲慘的結局。由於張國濤的錯誤,不僅使我英雄的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五、九軍團三過草地,而且在其後的近一年的時間裡,使紅四方面軍八萬多紅軍損失過半!歷史的事件似乎反覆說明,中國革命的危險不在黨外,而在黨內。
電視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貫穿全劇的如泣如訴的紅軍歌曲《十送紅軍》,那是一首歌嗎?那是一首歌,那是一首攝人心魄,撼人心靈的歌,那是一首用鮮血寫成的懷念親人,歌頌英雄的歌,那是一首激勵後人勿忘歷史,奮發向上的歌。史詩般的長徵,雖然已經過去八十年了,但是,我們英雄的紅軍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慨,藐視一切敵人和困難的勇氣,堅韌頑強的品質,不屈不撓的精神,將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有時,人們會想,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什麼呢?難道不是為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幸福,難道只是為了少數人的富有?當然不是。因為舊中國本身就是少數人的天堂!如果只是為了少數人,而不是為了大多數人的翻身解放,中國革命還有必要進行嗎?中國革命還能夠進行嗎?還能夠取得成功嗎?顯然不能。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謀幸福,才是中國革命的初衷,才是中國革命不變的選擇。如果這些革命前輩能夠活到今天,看到中國只是少數人富有,甚至在逐步成為少數人的天堂,會不會象有的人說的那樣,會被氣死,有可能的,因為事物已經走向了革命初衷的反面。
偉大的英雄的紅軍萬歲!偉大的英雄的紅軍不朽!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