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技術都是通縮的……就像比特幣
2025-05-02 19:01:24
泡泡網顯卡頻道7月7日 摘要:技術本質上都會引起通縮,使得成本下降,從而短期內GDP下降。由技術引起的通縮對社會可能是有利的。經濟發展不等於GDP增長。隨著技術發展,出現新的經濟模式,例如分享經濟模式,採用GDP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將會變得越來越不合理。比特幣是新經濟模式的貨幣?
許多專家仍然在嘲笑比特幣價格的劇烈波動,聲稱由於價格的波動,比特幣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這些專家總是喋喋不休地談論任何鼓勵人們儲蓄的「通縮」貨幣長遠來看一定會失敗。但是,比特幣似乎與傳統上所有的貨幣模式都不同。
比特幣是第一個其經濟行為模仿技術的貨幣,它在社會對「價值」的定義發生變化的時候,應運而生。
我說比特幣模仿技術,並不是說比特幣的可編程性,我要說的是比特幣的通縮傾向。理論上,人們持有比特幣期間,比特幣的購買力會增加,人們因此會囤積比特幣。人們難以接受囤積比特幣的行為?難道人們就不囤積法幣了嗎?銀行存款不也是有利息增值嗎?即使存款的利率是負的,人們還是會囤積法幣。有誰沒有囤積法幣,等待購買性能更加優越的下一代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當貨幣的購買力明天會增加時,今天去買電子產品合算嗎?
人們總是批評由於「乘數效應」,高儲蓄率導致更低的資本投資和收入。與直覺相反,儘管比特幣大部分的價值是有投機支撐的(事實上,大部分貨幣的價值是由投資者持有而不是花費貨幣所支撐的),但是它可能永遠達不到這種程度:比特幣在借貸市場上有效,與央行一起為繁榮—蕭條的信貸周期負責。由於比特幣的可分性極強,沒有單一機構可以壟斷整個市場(corner the market),所以囤積行為對個體消費者沒有影響。
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囤積比特幣會導致將來經濟增長變慢的問題。所有的經濟增長都是好的,所有的經濟下降都是不好的嗎?
這一周的大新聞是: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的GDP下降了2.9%。專家們將GDP下降歸咎於冬季天氣和出口市場的萎靡不振。但是,按年率計算,相較於早先估算的醫療支出增加9.1%,今年第一季度醫療支出減少1.4%,這難道不是好事嗎?(難道有更多的人生病,醫療支出增加,從而GDP增長,這難道是好事嗎?這是經濟學家追求的GDP增長嗎?)美國在醫療方面的支出是其他國家的好幾倍,但是效果更差。難道收縮醫療方面的財政支出是壞事嗎?難道減少菸草、快餐或者能源的消費是壞事嗎?難道有更多的父母可以在家陪伴孩子(減少工作,造成GDP下降)是壞事嗎?
本質上,所有的技術都是通縮的。汽車取代了成本高昂的馬車,計算機取代了打字機,無數的網際網路創新顛覆了通信領域。
最近我們能體察到「分享經濟」(share economy」)的巨大價值和其對經濟的通縮影響。當Airbnb(譯者註:Airbnb是一個旅行房屋租賃社區,用戶可通過網絡或手機應用程式發布、搜索度假房屋租賃信息並完成在線預定程序。目前估值100億美元)為旅行者提供價格更低的住宿時,更多的酒店房間會因此閒置;當Lyft或者Relayrides幫助顧客直接從私家車車主手裡租車時,汽車租賃公司和計程車公司感受到了行業末日的蕭條。這些技術顛覆了原有的經濟模式,重新定義了什麼是價值。分享經濟和它所造就的個人對個人(P2P)市場似乎更加像以物易物的經濟模式,而不是現有的其它工業社會模式。
這些市場中通用的貨幣是美元、歐元、貝殼或者其它任意的代幣,比如比特幣,顯得無關緊要。
作者: The Two-Bit Idiot
譯者:少平 (@魚看見水)
原文:
譯者BTC地址:1JtgQcqAoU65VY2NZy25FT9dAcuXrUKh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