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的由來故事(說起新鄉的來歷)
2023-10-12 22:34:34
新鄉市的由來故事?名字,於一個人、一條街、一座城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符號」一個名字裡,藏著他的「繁華與落寞」「失敗與偉大」,在時間的維度裡折射出不同的光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新鄉市的由來故事?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鄉市的由來故事
名字,於一個人、一條街、一座城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符號」!一個名字裡,藏著他的「繁華與落寞」「失敗與偉大」,在時間的維度裡折射出不同的光華......
每個人、每個城市的名字,都有其寓意,包含了每個愛你的人對你的期許,就算同名同姓,但故事和歷史是獨一無二的。
在新鄉,有著許許多多我們非常熟悉的地名,衛輝、輝縣、獲嘉、原陽、長垣、封丘、延津……這些地名我們或許能脫口而出,但是卻又說不出它們的來歷和故事。
現在,我們是時候去探索那些塵封在歷史長河中的故事了!
新鄉
新鄉首次得名是在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史書記載,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取汲縣的新中鄉頭尾二字作縣名,割獲嘉、汲縣二地部分土地置縣,即新鄉縣,此為以新鄉命名之始。縣治所就在新樂城,也就是現在新鄉縣老縣城。《史記志疑》說:「樂者村落之謂, 古字通用」,新樂亦即新鄉之意。
宋熙寧中降為鎮,省入汲縣,元祜初復置,此後確立不變,至今,也有1000年了。
新時代歷程
1949年8月-1952年4月,設立平原省,新鄉市為平原省省會。
1952年平原省撤銷,新鄉、安陽、濮陽專區改屬河南省。新鄉市歸河南省直轄。
1958年,新鄉、安陽兩專區合併為新鄉專區,全境屬之。
1960年,撤銷新鄉、獲嘉二縣建制併入新鄉市。
1961年10月,恢復新鄉、獲嘉二縣建制,同時新、安兩專分治。新鄉市和獲嘉、輝縣、新鄉、汲縣、原陽、延津、封丘歸新鄉專區。長垣縣歸安陽專區。
1967年,新鄉專區改名新鄉地區。
1974年,新鄉市改為省地雙重領導,1978年1月,又改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2月,撤銷新鄉地區,新鄉市轄新鄉縣、汲縣、獲嘉、輝縣、原陽、延津、封丘、長垣8縣,至此,形成了新鄉完整的市帶縣體制。
1988年11月汲縣改為衛輝市,輝縣改為輝縣市,隸屬關係未變。
至1999年底,新鄉市下轄衛輝市、輝縣市、新鄉縣、獲嘉縣、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長垣縣,城區設有衛濱區、紅旗區、牧野區、鳳泉區,另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西工區。
成立於1992年的新鄉國家高新區2012年8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2016年4月被國務院批准為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03年,國家新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創立,2006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升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0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新鄉平原示範區正式成立。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將平原新區更名為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簡稱:平原示範區。
輝縣
河南省唯一一個以「縣」為名的縣級市,取謝靈運「山水含清暉(輝)」詩句命名。
相傳,輝縣為西周時期共工氏部族居地。春秋屬衛,戰國歸魏,秦屬河內郡。西漢,縣境東部置共縣,西部屬山陽縣。
隋開皇六年(586年),省山陽縣,改置共城縣,屬冀州河內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共州、轄共城、凡城二縣;武德四年廢州,並凡城縣入共城縣,唐屬河北道衛州。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顯宗允恭(共之諧音)之諱,改稱為河平縣,屬河北西路。
明昌三年(1192年)又改稱蘇門縣,貞祐三年(1215年)升蘇門縣為州,因百泉魏惠王祠有清輝殿(取謝靈運「山水含清輝」詩句命名),故以「輝」為名,稱「輝州」,領蘇門、山陽二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州立縣,改輝州為輝縣,「輝縣」由此而來。
1938年2月日軍入侵輝縣,1943年至1944年,中共太行區委根據抗戰形勢,將原輝縣相繼劃為輝縣(後改輝北縣)、輝嘉、新鄉(後改輝縣)三縣。
1945年8月抗戰勝利,1946年6月三縣合併為輝縣。再後來,在1988年,輝縣撤縣建市,成為縣級市。
衛輝
衛輝府原為衛州、輝州之合稱,現衛輝市僅為衛州地。
此於秦漢時為東郡、三川郡、河內郡地,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置汲縣。自曹魏以後千餘年間屢置郡置州,多離不開「汲」、「衛」二字,不曰汲郡,即曰衛州。
元中統元年(1260)升衛州置衛輝路,明洪武元年(1386)改為衛輝府。
衛輝府古城,俗稱古牧邑,城址建在武王伐紂列陣之地,故稱陳城。(古陳、陣通用)
劉邦稱帝第二年(前205),衛輝開始建縣,至今逾2200年;
西晉泰始二年(266)始,衛輝先後為郡、州、路、府、道治所。(治所:地方政府駐地)
元世祖中統二年,將原衛州、輝州合併設路,取二州名首字,稱衛輝路,路治汲縣。明、清屬衛輝府,府治汲縣。民國2年,廢府設道,屬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縣。
1947年3月,成立汲縣民主政府。1948年11月7日,成立衛輝市,與汲縣同屬太行五專署。1949年2月,撤銷衛輝市,其轄區復歸汲縣。1988年10月,撤銷汲縣,建立衛輝市。
長垣
據《史志新鄉》所述: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裡的張寨鄉孔莊村一帶,舊名為匡莊。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併,在今縣城東北5公裡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
也有資料說:隋開皇間改曰匡城縣,以縣南古匡城得名。後或曰長垣,或曰匡城,或曰鶴丘,多次反覆,縣治亦因河患而時有遷徙。自趙宋易鶴丘復長垣後,名遂不變。
長期隸開封府,金泰和間以隔河不便,改隸大名路(府)開州,直至清末。民國後為直隸省(或河北省)屬縣。
解放後,1952年撤平原省,此縣劃歸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劃歸安陽專區,1985年劃歸濮陽市,1986年為新鄉市轄縣。
201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長垣縣,設立縣級長垣市,由省直轄,新鄉市代管。
獲嘉
遠在秦朝的時候,彼時趙佗佔據現在兩廣的一部分地方,稱南越武王。漢劉邦統一了天下,趙佗雖然也承認自己歸屬大漢,但他始終獨攬政權,搞地方割據,完全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諸侯國。
漢武帝劉徹當上皇帝以後,趙佗的第三代孫趙興當了南越王。趙興和他的母親木戮氏目睹劉徹國盛兵強,就暗地商量,向劉徹上了一封書信,願意取消南越政權的獨立性,完全納入漢皇帝管理。
這本來是十分順應潮流、合情合理的。但當時身居南越相位的呂嘉怒叱趙興卑躬屈節,丟盡了先王的臉,並招集一伙人圍攻戮氏,堅決反對歸屬大漢。
漢元鼎四年,劉徹為了支援趙興的明智之舉,令大將韓千秋帥兵兩千,進駐南越。南越相呂嘉見勢不妙,為作垂死掙扎,先起兵殺了趙興與戮氏,擁立趙建德為王。此外,他親率眾兵,打敗了韓千秋,殺了漢使。
漢武帝劉徹聞信大怒,於元鼎五年,即公元前一一二年,派大將路博德、楊僕出兵,討伐呂嘉。
武帝元鼎六年,劉徹從京都長安出發,到緱氏(今偃師縣東南)去巡察。當他走到左邑桐鄉(今山西省聞喜縣)時,收到了打敗呂嘉的捷報,心中大喜。後來,劉徹走到了汲新中鄉(現在的新鄉市老城區),漢軍捕殺了呂嘉,把呂嘉的首級交獻回來了,並在新中鄉舉行了隆重的「獻俘典禮」。
劉徹為紀念這一盛事,就將新中鄉立作「獲嘉縣」,意思是在這裡獲取了漢軍的送的呂嘉的首級。
秦於此置修武縣,漢屬河內郡,魏屬汲郡,北魏孝昌中改為南修武縣,隋開皇初改為獲嘉縣,屬殷州,唐屬懷州。
明洪武十年(1377)曾短期廢入新鄉,十四年(1381)復置獲嘉縣,屬衛輝府。
1948年11月2日獲嘉縣城解放,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行署四專區。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屬平原省新鄉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歸河南省新鄉專區。
1960年8月撤銷獲嘉縣併入新鄉市。1961年10月恢復獲嘉縣,屬新鄉地區。1986年2月撤銷新鄉專區,獲嘉縣劃歸新鄉市管轄至今。
封丘
陳橋驛夕照 攝影:王天定
「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而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七十國焉。百三十九知其所居,焦……邶……於餘丘……封父……」(《晉書·地理》)
「封父」二字作為侯國最早見諸於《左傳·定公四年》,為公元前506年。中有「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文字。「封父」之「封」為以後「封丘」之「封」之肇始。也就是說到春秋年間,封父國仍然是作為一個諸侯國存在著的。
據清順治《封丘縣誌》載,劉邦與項羽作戰,兵敗經延鄉,遇翟母進飯充飢。西漢立國,為追念翟母進飯之恩,於延鄉置封丘縣,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話說楚漢戰爭時期,劉邦打了敗仗,他帶領的漢軍隊伍被打得七零八落。
他獨自一個人被項羽的軍隊追的人困馬乏,狼狽不堪,經過幾百裡奔波,總算擺脫了敵軍的追擊,逃離了險境。
他抬眼四處瞭望,田野裡沒有一個人,只有陽光亮得刺眼的,想吃口飯喝口水又到哪裡去尋找呢?
進村求餐吧,怕有人發現他是漢王,偷偷報告不遠處緊追不捨的敵軍領賞,不進村,到哪裡弄些茶飯來解腹內的饑渴呢?
劉邦驅馬趕到延鄉西北角,猛抬頭望見前邊走著一位婦女,手裡提著一個罐子,罐子上面擺著一個粗瓷大碗。
於是,他連忙上前,對著那位婦女深施一禮說:「這位大嫂,我本是漢王軍中一個軍官,兵敗路過此地,已經幾天幾夜水米沒有下咽了,饑渴難忍,大嫂罐子裡可有吃的,叫俺吃上幾口,救俺一命,日後定當厚報。」
婦女聽得,扭頭看見來人是一位風塵僕僕、愁容滿面的過路軍人,善良的心一下子軟了。
她對劉邦說:「俺是這前面村子裡的人,丈夫在地裡趁著這樣的好天氣鋤草,為趕活兒,他中午不歇息,叫俺把飯做好給他送過去在地裡吃。」說著,她用手指了指破罐子,「我剛做好一罐黍米飯,拿了鋤頭,正在給他送去,也趁空幫他幹些活兒。您是漢王部下的軍官,只要不嫌俺的飯菜粗糙硌口,情願奉獻,助您一餐,俺回家另做就是了。」
他接著婦女遞過來的罐子,把黍米稀飯一口氣喝了個精光。
他對那位婦女說:「蒙大嫂慷慨贈飯食相救,我感恩不盡,請問高姓芳名,日後大難不死,定當厚報!」
質樸的婦人如實回答:「賤姓翟,人家稱俺翟母。這點兒事兒不算什麼的,不圖您啥報答的,只求您回報漢王,叫他快些收拾軍馬,大興仁義之師,早日平定天下,叫俺平民老百姓快些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就中了」
婦人說罷,提起罐子,一聲不響地扛著鋤頭走遠了。
過了幾年,劉邦經過重整軍馬,終於一舉打敗了項羽,做了漢朝第一位皇帝,成就了漢高祖。
當上皇帝以後的劉邦想起翟母做的黍米飯,以及當時的往事。
他立即傳下聖旨,派人到延鄉接翟母進京城長安聽封。
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多月以後,派去延鄉的人回來稟報說,當年大義贈飯的農家翟姓婦女,已於去年患病亡故。
這件事令劉邦傷感不已,他輾轉難眠,第二天他又傳下一道聖旨,派人前往翟母墳前焚香祭奠,並大封她的墓塚,並堆墳成丘,改延鄉為封丘縣,免當地三年徭役。
西漢建封丘縣,屬陳留郡,此後除北魏短期間廢入酸棗,北齊一度撤銷建置,隋開皇間復置。二千年間基本未變。自唐屬開封(或曰汴州、開封府、汴梁路)直至清初不變。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改屬衛輝府。
辛亥革命後廢府制,封丘縣直屬河南省。民國二十一年全省劃分為11個行政區,歸第四行政區。
1924年(民國13年)廢除道制,封丘亦復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新鄉)。
1949年歸平原省濮陽專署。1954年濮陽專署撤銷,劃歸新鄉地區。
1986年,新鄉地區更名為新鄉市,屬新鄉市轄縣。
延津
夏分九州,延津屬豫州。商代,延境屬畿內地。周初,延津屬衛地。春秋置廩延邑,屬鄭。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廩延屬魏地。
秦統一全國後,實現郡縣制, 以境內多棘,置酸棗縣。宋政和七年以黃河渡口改稱延津縣,屬京畿路開封府。
金貞祐三年升為延州,轄延津、陽武、原武三縣。蒙古至元七年州廢。雍正二年以河限故,由開封改屬衛輝府。雍正五年胙城縣併入延津縣。
民國初廢府設道,延津屬豫北道。民國十六年撤道級建制,延津直屬河南省。
1932年省下分行政區,延津屬第四行政區。1949年後延津屬新鄉專區。1985年地區撤銷,延津屬新鄉市。
原陽
原陽縣夏朝的時候屬於兗州。商代屬畿內,為京畿之地。周朝時期大部分屬於鄘國,小部分屬於衛國。春秋時期屬於鄭國。戰國時期先屬於鄭國,後又屬於魏國,然後又屬於韓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了郡縣制。於是,原陽縣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原陽土地上也應運而生了一個大縣,這就是陽武縣。到了西漢,又從陽武縣分出一個原武縣,同時,還設置有卷縣,這樣,原陽縣歷史上的三個縣開始並立於世。西漢劉邦於公元前205年改三川郡為河南郡,這三個縣同屬於河南郡。
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廢卷縣入滎陽縣,廢原武縣入陽武縣,從此,卷縣這一歷史地名開始消失。
明朝時期,兩縣均隸屬於河南布政司開封府。
民國時期,兩縣曾先後隸屬於河南省第二行政區、第四行政督察區。
新中國成立以後,原陽縣屬平原省新鄉專區。1950年3月13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原武、陽武二縣正式合併,定名為原陽縣。同時與新鄉、封丘等鄰縣調整邊界。1952年,平原省撤銷,原陽縣改屬河南省新鄉專區。1986年撤地並市,原陽縣仍歸新鄉市管轄。
1950年原武縣與陽武縣的合併,正應了那句古話:試看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是歷史的需要;合,則是現實的選擇。
地名,
是城市發展的脈絡,
是歷史的活化石,
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
也有事過境遷的煙雨滄桑,
是城市變遷的刻痕印記。
在沒有影像
甚至沒有地理坐標記錄的年代
地名成了歷史的見證者
簡單而又濃縮地記錄著這座城的過往。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無論你身處何地,
如果有人問起家鄉的歷史,
希望你可以向他們娓娓道來......
來源相約新鄉
聲明: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後臺聯繫管理員,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