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全省之力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圳全面提升陸海綜合管理水平)
2023-10-30 10:24:50 1
舉全省之力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海洋是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夥伴之一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和珠江口近海域超大型城市,如何有效統籌協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提升海域治理現代化水平,不僅關乎城市經濟發展未來走向,也是提升城市發展韌性、強化城市抗風險能力的關鍵所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舉全省之力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舉全省之力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
海洋是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夥伴之一。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和珠江口近海域超大型城市,如何有效統籌協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提升海域治理現代化水平,不僅關乎城市經濟發展未來走向,也是提升城市發展韌性、強化城市抗風險能力的關鍵所在。
南海之濱,珠江口東岸,驅車沿深圳海岸線自西向東行駛,可以看到這座海洋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觀鳥愛好者架設相機在深圳灣公園靜候「最美瞬間」、數艘貨輪在鹽田港區整裝待發、衝浪愛好者匯集大鵬灣西湧……深圳40多年的發展史,是一個不斷親海近海向海發展的過程。可以說,廣袤的海域資源是這座承擔著先行示範使命的城市面向未來的底氣所在。
標本兼治
在去年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的「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徵集活動中,深圳的大鵬灣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提名案例。
打造「美麗海灣」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大鵬灣生態環境也曾遭受過汙染和破壞,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資源利用不足、經濟發展滯後、近岸海域監管困難等突出問題。民宿業及海灣旅遊活動的無序發展與大量增加的人流更讓海灣生態環境保護壓力重重。
如何破解難題?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局長謝昭偉說,海域面積305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28公裡的大鵬新區是大灣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基石。大鵬新區突出先行先試和制度創新,在2014年牽頭編制了《大鵬半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2020年)》,並推出首張「編實」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構建首個大灣區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率先開展生態審計,制定首個自然資源資產開發使用成本評估機制。
為進一步強化源頭防控,大鵬新區構建了「海域—流域—陸域」海灣環境監測監管制度體系,持續推進涉汙產業轉型升級,依法強力關停多家重汙染企業。此外,大鵬新區還建成總處理能力達8.9萬噸/日的水質淨化廠,基本實現大鵬灣汙水100%收集處理。如今,大鵬灣區內入海河流、入海排汙口水質全部達標,沙灘海濱浴場水質優良。
過去,往往因為海洋環境治理知識、意識、文化等差別,造成海洋環境治理難以取得良好進展與成效。「大鵬新區以問題為導向、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建立從源頭治理、推進涉汙產業轉型升級,到推動海洋資源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全鏈條現代化治理體系,是海域環境得以實現『標本兼治』的核心所在。」謝昭偉說,與此同時,建立健全常態化的長效監管模式,推進海陸統籌形成發展合力,是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關鍵一招」。
良好的海域生態環境讓大鵬灣生物多樣性日益提升。目前,大鵬灣海域魚類、甲殼類、頭足類、貝類等遊泳生物超過190種,藻類等浮遊植物超過130種,灣內分布有蜂巢珊瑚、角蜂巢珊瑚、陀螺珊瑚、濱珊瑚等珊瑚超過60種,重點珊瑚分布區活珊瑚覆蓋率達到50%,成為重要的城市近海生物多樣性資源分布區。
科技助力
海域生態治理非一日之功。如何推動形成長效精細化監管模式,實現海域生態維護的長治久安?「用科技的力量。」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鹽田管理局局長姜文清給出了答案。在全面實現水汙染治理基礎上,著重從陸源汙染整治和長效精細化治理上下功夫,推動建設「網際網路 統一指揮 綜合執法」系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
姜文清說,作為鹽田區十大民生實事之一,鹽田區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投資了2727萬元。該項目已共建共享164個現場監測子站,開發17套業務軟體、1個信息互動平臺和移動端APP,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監控中心建設。通過運用「網際網路 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創新,建立起對全區水(地表水、降水、海水)、氣(空氣、負氧離子)、聲(噪聲)、汙染源(廢水、廢氣)的全要素、全天候的智能監測監控,實現了海域環境的長效精細化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鹽田區環境監測監控系統通過對結果數據進行有效判斷和分析,實現了由「點末端監控」向「全過程監控」的轉變。據姜文清介紹,鹽田區環境監測監控系統通過融合鹽田區碳幣系統和城市GEP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以全民低碳生活、生態環境提優、城市綠色發展為核心價值的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通過新興技術手段,全面推進轄區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全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通過搭建「雙碳行動、自然生態、科技監管、環境質量、應急減排」五大板塊踐行「兩山」理念。「未來,鹽田區將打造成為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智慧環保標杆城區。」姜文清說。
2021年,鹽田區主要入海河流年均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Ⅲ類及以上,近岸海域年均水質達到海水一類標準。深圳市東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何敏霖對近海水質提升感觸頗深:「我們從2011年開始負責鹽田區大梅沙鄰近海域的海洋垃圾打撈清運工作。隨著海域生態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水質環境明顯提升,過去常發生的近海赤潮也很少見了。這兩年,我們在日常出海作業中還能經常看到海豚。但是,目前近海垃圾以塑料、包裝袋等白垃圾為主,每日大約能打撈清理1噸多,主要還是由出海船隻、遊客隨手丟棄造成的。」
此外,為提升船舶汙染物處置能力,深圳海事局聯合交通運輸、生態環境等職能部門大力推動汙染物岸上接收處置設施建設,加快補齊港口接收處置能力不足的短板,並做好港口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的有效銜接,推動逐步建立船上儲存、岸基接收處理的「零排放」模式,從根本上解決靠港船舶水汙染物接收、處置難的問題。
深圳海事局危管防汙處處長朱志強說,目前,深圳34家碼頭通過委託第三方接收單位或建設岸上固定接收設施的方式,已基本具備船舶含油汙水、垃圾、生活汙水岸基接收能力,其中金色海岸、郵輪母港等全部客船碼頭和部分貨運碼頭已完成船舶生活汙水岸上固定接收設施建設,並接入市政汙水管網,為實現船舶水汙染物「零排放」目標打下良好基礎。當前,深圳正大力推進船舶含油汙水本地處置能力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可有效改善轄區船舶含油汙水需要異地轉移處置的困境。
多方合力
在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如何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實現海域環境共治、海洋資源共享?近年來,大鵬新區通過設立大鵬半島生態文明建設公益基金,培育壯大多家海灣特色生態環境保護組織,舉辦「深圳國際海洋清潔日」「行走南澳」「守護最美海岸線」等活動,形成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構建人海和諧新格局,離不開志願者服務的深度參與。」大鵬新區群團工作部部長陸颯說,為有效發揮志願者服務作用,創新生態文明志願者服務模式,近年來,大鵬新區通過組建專家智庫團、建立「專家 媒體 群團 志願者」走訪機制,以問題為導向形成多份調研報告,探索建立起常態化、專業化的志願服務,助力社會治理體系更好發展。
如今,已建成海貝灣—畲嚇灣濱海碧道、玫瑰海岸婚紗攝影基地、環大鵬灣海岸公路的大鵬新區,年接待遊客超過千萬人次,成為深圳乃至大灣區生態休閒的好去處。
從大鵬新區一路向西,來到深圳灣畔,這裡有一片全國面積最小的國家溼地公園——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這裡擁有原生紅樹林群落及種類豐富的動植物,集溼地體驗、生態保護和科普教育於一體,是我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溼地,被譽為深圳的「綠翡翠」。
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辦公室主任孟祥偉介紹,這片溼地是上世紀90年代深圳灣填海造陸留下的原深圳灣灘涂,與深圳灣水系相通、生物資源共有,是深圳灣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候鳥遷徙線上的重要中轉站之一,也是城市應對暴雨、颱風等自然災害的重要緩衝地帶,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生態功能。2007年以來,華僑城集團開始對溼地進行保護性修復。
「為保證公園生態品質,公園將『零廢棄』『無痕溼地』等理念融於溼地管理中,通過不消殺、不作景觀修剪、園區夜間不亮燈的維護生態環境方式,為動植物提供一個更自然、更野性的生命綠洲。」孟祥偉介紹,園區自2014年起,還開創性地進行自然學校的實踐,這也是全國首家自然學校,目前已開發多元化課程36個系列162個教育方案,開展教育活動近6000場次,直接參與公眾超10萬人次,影響受眾超過千萬人次。截至2021年年底,自然學校的模式已複製到全國多個省份,在各地已建設106所。
經過10多年的悉心呵護,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內鳥類與植被的種類記錄均較2007年生態修復前提升超過一倍。目前,共記錄鳥類183種、植被363種,平均每年記錄鳥類超1萬隻次。2018年底還記錄到豹貓種群的繁育,這反映了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系統已日趨穩定。
從深圳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的建設,到「潛愛大鵬」珊瑚保育計劃的開展,乃至各類專業志願者服務隊的建設,如今的深圳已建立起「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模式,開拓出人海和諧共生的美好新局面,為深圳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提供了強大助力。(經濟日報記者 王墨晗 楊陽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