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樓
2024-06-22 07:08:47 2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皇帝諸侯,下至州府官員,都喜歡於風景名勝、江邊河岸處修建樓閣。或用來歌功頌德、宣揚政績;或鎮妖伏魔、保一方安寧;或瞭望守備,抵禦外敵。總之作用無外乎紀念、宗教、軍事、旅遊等等。所以自古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樓閣,現如今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下面跟一起來看看中國十二大名樓。
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
衝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裡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餘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簷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託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雄偉壯觀。
滕王閣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薰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裡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一名冠之。滕王閣後幾經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天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四層,高57.5米,佔地達47000平方米。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呵成,寫下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王勃作序後,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西江第一樓」之譽。1300多年來,滕王閣歷經興廢28次,可謂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
鸛雀樓
鸛雀樓,故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城郊黃河岸畔,該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鎮,築為層樓。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加之區位優越,前瞻中條,下瞰大河,氣勢雄偉,風景秀麗,唐宋之際即為河東勝概。
唐代文人雅士留詩者甚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即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登樓賞景,放歌抒懷,留下的千古絕唱。該樓歷唐經宋,元初(公元1272年)毀於戰火。數百年來,無數觀光遊人只能望河興嘆,空留下無盡的遺憾。新落成的鸛雀樓系仿唐形制,四簷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000平方米,總投資5833萬元。整座建築共分九層,其中臺基部分三層。主樓遊覽層共六層,其中,明三層暗三層,除抱廈、廊柱、迴廊外,樓內還設有兩部樓梯間和兩部載人電梯上下相通。一二層中間有天井,四六層每層設一迴廊,六層設一舞臺。
閱江樓
閱江樓位於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景區內有閱江樓、玩鹹亭、古炮臺、孫中山閱江處、五軍地道、古城牆等30餘處歷史文物古蹟,是一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全國知名旅遊勝地,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山原名盧龍山,高78米,周長2公裡,有「獅嶺雄觀」之美譽,為金陵48景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在盧龍山大敗陳友諒,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礎。朱元璋稱帝後,賜改盧龍山名為獅子山,下詔在山頂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600年來雖有兩篇《閱江樓記》流傳於世,但終因種種原因未建成。
閱江樓始建於1999年2月,2001年9月建成對外開放,樓高五十二米,共七層,採用明四暗三的建築結構,外觀金碧輝煌,精美華麗,具有皇家氣派,被譽為江南四大名樓。總投資一億多元的獅子山閱江樓景區,總面積三十公頃,其中,水面近十公頃,主要由盧龍湖、明城牆、閱江樓等景點組成,各景點之間巧妙搭配,形成了水包城、城包山、山託樓的總體布局。獅子山閱江樓景區的建成,改變了南京的旅遊形象,濃鬱的大明文化內涵,山水融為一體的迤儷風光,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成為古城南京又一個旅遊亮點。
越王樓
越王樓作為唐代文化名樓之一的越王樓,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堪稱唐代四大名樓(越王樓、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之首。
越王樓恢復重建後的越王樓,氣勢與當年相比毫不遜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為全國仿古建築之最(現今滕王閣高57.2米,黃鶴樓高52.6米,鸛鵲樓高72米,嶽陽樓高32米);天下詩文收錄最豐富,共收錄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陸遊等歷代大詩人題詠越王樓詩篇多達154篇(黃鶴樓112篇,滕王閣86篇,嶽陽樓、鸛鵲樓雖有名詩文,但並不多),可謂「一座越王樓,半部中國文學史」;詩文作者檔次,除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外,幾乎涵蓋唐代以後的著名詩壇泰鬥,算得上「天下詩文第一樓」。同時,建成後的越王樓除了將集中展示科技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外,還集觀光、旅遊、商業文化為一體,是一處綜合性商業旅遊中心,對發展綿陽文化、旅遊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光嶽樓
光嶽樓主體結構建於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系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襲了宋元樓閣遺制,在結構上繼承了唐宋傳統。光嶽樓由樓基和主樓兩部分組成,總高33米。樓基為磚石砌成的方形高臺,佔地面積1236平方米,邊長34.5米,向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個圓拱門和直通主樓50多級臺階組成。主樓為木結構,4層5間,歇山十字脊頂,四面鬥拱飛簷,且有迴廊相通。全樓有112個臺階、192根金柱、200餘鬥拱。樓內匾、聯、題、刻琳琅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員外郎李贊到聊城,見此樓高壯極目,天下所無,但及今百年,尚寞落無名,因與當時東昌府太守金天錫商定,命名「光嶽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
該樓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系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在形式上它承襲宋、元樓閣遺制,結構上繼承了唐、宋時代的傳統風格,同時和明初其他建築也有若干相似之處,開「官式」建築先河。為四重簷歇山十字脊樓閣,由樓基和4層主樓組成,總高33米。樓基為磚石砌成的方形高臺,佔地1236平方米,邊長34.5米,向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個半圓拱門和直通主樓的50多級臺階組成。主樓為全木結構,四面鬥拱飛簷,因有迴廊相通。全樓有112個臺階、192根金柱、200餘鬥拱。樓內匾、聯、題、刻琳琅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鍾暎」匾,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鍾嶽手跡,郭沫若、豐子愷匾額、楹聯至為珍貴。
甲秀樓
甲秀樓位於城南南明河中的一塊巨石之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按照原貌修復的甲秀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樓高約20米,三層三簷攢尖頂,雕梁畫棟,華麗宏偉,底部用貴陽郊區的赭紅石作基腳。門窗為細木條鑲冰紋花紋,刻有雄獅、龍鳳、麒麟、花卉等圖案,生動傳神。原有四棵杉木大柱,外加漆膜保護。
樓閣壁嵌有明清文人墨士題詠甲秀樓的題記碑刻和楹聯匾額多方。登樓眺望,山川田野盡收眼底。遠處峰巒疊翠,近處江波滾滾。甲秀樓藉助浮玉橋與兩岸接連。浮玉橋現在也整修一新,橋上還新裝了12盞玉蘭花形華燈。新建的涵碧亭,坐落在橋中部,高7.7米,寬3.6米,小巧玲瓏,十分精緻。亭的石柱上鐫有清鹹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嗷的對聯:「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裡行」。
西安鼓樓
西安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乾隆五年(1740)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餘鼓樓巍然聳立。
西安鼓樓是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它的建築形式是歇山式重簷三滴水。高臺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闢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券洞門。樓建築在基座的中心,面闊7間,進深3間,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層樓身上置腰簷和平座,第二層樓重簷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簷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鬥拱,使樓的整個建築層次分明,渾雄博大。登樓的青磚階樓設在磚臺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樓的第二層。在樓的南簷下正中,懸掛有「文武盛地」藍底金字匾額,是陝西巡撫張楷重修此樓竣工後,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筆」。北簷正中懸掛有「聲聞於天」匾額,筆力挺拔,相傳系鹹寧李允寬所書。兩匾不僅說明了建築物的意義,而且猶如畫龍點睛,使樓生氣盎然,更顯得宏偉壯麗,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毀,現文物管理部門已著手修復。
天心閣
天心閣,天心閣在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為長沙重要名勝,也是長沙僅存的古城標誌。具體方位為長沙市中心東南角、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內。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簷,朱梁畫棟,閣與古城牆及天心公園其它建築巧妙融為一體。基址佔著城區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為伴。其名始見於明末俞儀《天心閣眺望》一詩中,至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極城南之盛概萃於斯閣」,盛名於世且成為文人墨客雅集吟詠之所。
天一閣
天一閣位於浙江寧波市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於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為明兵部右侍郎範欽的藏書處。1982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新增中國地方志珍藏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處。中國地方志珍藏館收藏全國各級各類當代地方志6730多冊,獲200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最佳創意獎」,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
蓬萊閣
蓬萊閣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全國首批5A級景區。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八仙過海之地,號稱「人間仙境」。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閣同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蓬萊景區由蓬萊閣、天后宮、龍五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面積1.89萬平方公裡。這裡是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凌空」、「漁梁歌釣」二景的最佳觀景處。
大觀樓
大觀樓,位於雲南昆明市近華浦南面,三重簷琉璃戧角木結構建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始建二層樓宇。乾隆年間,孫髯翁為其撰寫長聯,由名士陸樹堂書寫刊刻,大觀樓因長聯而成中國名樓。道光八年(1828)修葺大觀樓,增建為三層。鹹豐三年(1853)鹹豐帝題「拔浪千層」匾,鹹豐七年(1857)長聯與樓毀於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復遭大水,光緒九年(1883)再修。光緒十四年(1888)趙藩重以楷書刊刻長聯。一九八三年大觀樓公布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聲明:《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樓》一文由排行榜123網註冊用戶 阿貓阿狗 自主發布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可在,或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