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焦慮的表現是什麼(鬱悶煩躁焦慮)
2023-04-18 08:08:59 1
文 | 廖湛兮
(原創不易,抄襲、洗稿、未經授權的轉載必究。)
你是不是時常覺得鬱悶、焦慮、煩躁,感到人生無望、無助又無趣?
這是抑鬱症嗎?
其實,不一定。
那麼,內心的痛苦到底從何而來?
下面,我將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人們內心產生痛苦的3大根源。
人的一生可以說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題,小到每天吃什麼、穿什麼、走哪條路去公司或回家,大到上什麼學校、選什麼學科、進哪個行業工作、和誰成為朋友、與誰結婚等等。
每一件或大或小的事,我們都必須在或短或長的時間內做出抉擇。而我們的人生軌跡也會因為不同的選擇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造就我們或好或壞的現狀並預示著部分未來。
有人可能會說,上述事件如果真的可以完全按自己的心意選擇,那人生也會少很多煩惱了。很多時候正是因為自己的選擇權太少了,所以才痛苦。
不可否認,小時候我們走的路,自己確實幾乎沒得選,大部分都會被家庭的現狀左右,被父母的認知牽制;
長大後,等自己有選擇權時又受制於自己的成長環境、經歷、受教育程度、認知水平、性格等不同的主客觀因素,從而仍然只能做「有限的選擇」,有一部分人甚至有選擇恐懼(怕選錯),不知該從何下手,這確實是讓人難受又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的事實。
我們要知道面對人生這道重要命題,每個人的選擇權其實都是有限的。同時,也沒人能在當下做出一個完美的決定。
我們不可能完全跨越主客觀限制,更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任何一個選擇都可能是在當時看沒錯,多年後回顧覺得是錯誤的,反之亦然。
換句話說,無論你的主客觀條件如何,只要做選擇,這世間就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我們只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盡當下最大的努力做一個遵循本心且積極、正向的決定。
然後,別怕選錯、不要糾結,也不要想做一次決定就一勞永逸,要根據現實的進展去不斷的修飾調整。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識認知、眼界,心理承受能力,增強經濟實力減低試錯壓力,以此方可儘可能做出較好的選擇。
人的整個身心成長其實都是在不停地解決各種問題,一個問題解決完,另一個又會不期而至,問題本身是沒有終結的。
這本身也不要緊,關鍵在於很多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大家會覺得很多問題無從下手,自己解決不好,更不想或者說無力承擔因此造成的不良後果,所以對於無休止的問題充滿了無奈和焦慮甚至憤懣。
比如,單位有福利房,用低於市場價格就能買到很好的房子,但由於自己沒有積蓄,也沒途徑湊到足夠的錢,所以只能失之交臂。這個問題沒解決,後續結婚等事宜也受了影響,整個人都不好了。
再比如,工作業績不好、收入降低,生活質量受影響,領導沒有好臉色,家人跟著受罪,自己肯定也是不好過的。這時如果開始以網貸還貸款的方式來緩解,很少人能全身而退,大部分都會因為無法平衡而給自己製造更多問題、內心更加煎熬。
心理學中有個「墨菲效應」,大致意思是說,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換句話說,我們要接受問題永遠存在且沒有完美規避的可能。有的問題是自己造的孽,但也不排除太多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問題存在。
我們能做的是,面對問題不要過分責怪自己,讓自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進而影響自己的判斷做出不好的決策,也不要過分怨天尤人進而憤世嫉俗,我們要試著去冷靜的直面、分析,儘可能正向的去解決問題。
同時要知道,問題本身不會終止,世間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能做的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走一步看一步。
不妨把人生當做過關打怪,相信隨著不斷的解決問題,我們的經驗和能力會提高,人生狀況也會隨之「升級」。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贏得他人的讚譽,因此很多人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
有人誇就開心,有人指責就失落,自己的全部心情都被他人的言語左右,有的人甚至在潛意識裡認定自己的價值全在於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這其實也是個人內心感到痛苦的根源之一。
因為,首先他人的評價完全不受控制,全在於別人的意志,你只能被動聽之任之;其次,他人的評價不一定是公正的,很多時候就是主觀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每天都活在別人未必客觀的一己之言中,情緒被完全操控,你又怎麼可能自發的去創造並感受快樂?
要明白無論你是什麼樣、無論你怎麼做事,永遠都會有人不喜歡你,進而會抨擊你,下意識希望你不好過,這是人的劣根性。
換句話說,要做到所有人滿意、人見人愛,只是一種幻想。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大家不顧公俗良習,儘量我行我素。我想說的是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也沒必要過於去討好,為人處世只要不違背律規道德、無愧於心即可。
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個人價值不體現在任何主觀的意見上,而是在於客觀事實裡,比如你的學識、談吐、品行、心性、個人成績等。
這些很多是可以後天修煉的,與其花時間糾結他人的看法,不如好好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底氣;
同時「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要去哪裡」,不再輕易被他人言論左右,把心情決定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不少朋友私信聊到自己心情長期不好,覺得生活無趣、無望且無助,懷疑自己有心理疾病。
我想說的是,大家能重視心理健康,關注心理學相關知識是很好的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於對號入座,否則會進一步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
要知道心理亞健康是常見的事,大部分人不會特別嚴重,遇到問題以自己緩解為先,實在嚴重,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