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起百慕達三角神秘失蹤事件
2023-03-30 05:34:03 1
百慕達三角(Bermuda)又稱魔鬼三角海域(Devil’s Triangle),自被人們發現以來一直臭名昭著。原因是這裡會發生一些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一些飛機、或船都會在這裡神秘失蹤。關於具體原因,有很多說法,有些認為颶風關係,有些認為是海底裂縫,甚至有些說這裡存在外星人或平行世界。不管怎樣反正這些確實是發生了。
10.浪花號
1895年,約書亞·史洛坎(Joshua Slocum)成為獨自駕船環遊世界的第一人,也是當時最棒的航海專家之一。他的浪花號是一艘經過改裝的舊漁船;他的環球航行故事——《獨自駕船環遊世界》是海洋文學中的經典。他本應是最不可能在海上失蹤的人,但事實卻並非如此。1909年,史洛坎從美國東海岸出發,準備前往大開曼群島(Grand Cayman)過冬,但從此他便了無音訊,並於1924年被宣告死亡。沒人知曉史洛坎到底是不是在百慕達三角失蹤的,但百慕達發燒友們還是把史洛坎失蹤之謎視為這魔鬼三角海域留給人們的一部分遺產。
9.Teignmouth Electron號(Teignmouth Electron 在海上失蹤後,於1969年7月被找到。)
如果百慕達三角能吞噬船隻和飛機,那是否也能使人發瘋呢?或許這正是1969年,Teignmouth Electron號上所發生的事情。1968年10月31日,星期日泰晤士報金球賽拉開帷幕,商人唐納德·克勞赫斯特(Donald Crowhurst)滿懷著必勝的雄心壯志,乘坐著融入了自主安全創新設計的三體船從倫敦啟航。該賽事要求每位參賽者必須獨自駕船航行。作為一個相對缺乏經驗的水手,克勞赫斯特不僅得到了一位苛刻的投資者的支持,還僱傭了一個有進取心的公關。雖然懷揣著開啟一次成功之旅的美好願景和自豪感,但他一開始就進展緩慢,當他的船出現問題時,他更開始考慮返航。
然而,在大西洋漂流時,他向公關匯報了虛假的時刻和進程。當克勞赫斯特開始返航時,卻發現離他最近的競爭對手早已沉入大海。他擔心自己弄虛作假的事情被拆穿,於是帶著他虛假的航海日誌跳船自盡。1969年7月,人們在百慕達三角的中心地帶發現了被遺棄的Electron號,以及克勞赫斯特寫於6月29日的最後一篇準確無誤的航海日誌。
8.星虎號客機
1948年1月30日,英國南美航空公司(British South American Airways)的一架圖多爾四引擎客機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架名為「星虎號」(The Star Tiger)的客機,從英格蘭(England)飛往百慕達(Bermuda),由機長麥克米倫(Capt. B. W. McMillan)執飛。1月30日當天,麥克米倫向指揮臺報告說客機預計於凌晨5點飛抵百慕達(Bermuda),但隨後整架飛機以及機上的31名人員音訊全無。
官方事故報告稱,該客機的加熱器並不穩定,可能在飛行途中突發故障,並且其組合羅盤也可能失靈了。為保持機艙溫度,飛行員極有可能選擇降低飛行高度,但這樣會加快油耗。而且,低空飛行使得飛行員在空難降臨之際無暇調整飛行策略抑或是發出求救信號,因而導致機身迅速下墜,落入海中。
7.阿里爾星號客機
(1946年,英國南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機正在希思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為首航做著起飛前的準備,好似失蹤前的星虎號及阿里爾星號一樣,這一幕令人唏噓不已。)
與星虎號客機一樣,阿里爾星號(Star Ariel)也是一駕圖多爾四引擎客機,原定於1949年1月17日由百慕達(Bermuda)飛往牙買加(Jamaica),機上共有7名機組人員和13名乘客。當天早上,機長邁克菲(Capt. J. C. McPhee)向指揮臺報告說飛行順利。不久之後,指揮臺又收到了一條機長發來的訊息,內容令人費解:當時機長說他正要調整飛行頻率,但此後卻再無音信。事故發生後,共出動了超過60駕飛機、13000人組成搜索隊展開搜救工作,但並未發現任何飛機的碎片或殘骸。阿里爾星號失蹤後,英國南美航空公司便不再生產圖多爾四引擎客機。
6.美國「獨眼巨龍號」軍艦
一戰期間,由G.W.Worley中尉指揮的美國「獨眼巨人號」(the USS Cyclops)軍艦大多數時間都在美國東海岸為美國海軍運煤,直到1918年,它被派往巴西為聯軍船隻補充燃料。這艘載有309人的軍艦2月份從裡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出發,並於3月抵達巴貝多島(Barbados,位於大西洋)。
自那之後,「獨眼巨人號」便杳無音信。美國海軍在其官方聲明中說道:「這起軍艦失蹤事件是海軍史上最令人困惑的謎團之一,所有對它進行定位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而當時西大西洋並沒有敵軍的潛艇,並且在1918年12月,為了從德國情報中獲取任何有關於這艘失蹤軍艦的消息,我們也傾盡了全力。」這起悲劇也成為了美國海軍史上單次非戰爭傷亡人數最多的事件。
5.201航班(不幸的201航班的最終目的地,比米尼群島)
1984年3月31日,一架美國塞斯納公司的飛機(Cessna,飛機製造公司)從佛羅裡達州勞德岱爾機場起飛,飛往巴哈馬(Bahamas)的比米尼群島(Bimini Island),但它卻再也無法到達目的地了。在這趟航班上,包括駕駛員和副駕駛員在內的所有乘客都是美國塞斯納飛機公司的員工。
儘管機組成員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依然出了狀況。飛行裡程尚未過半,飛機就明顯減速,但居然沒有發出任何無線電信號說明情況。電光火石間,飛機從空中墜入大海,並徹底從雷達中消失。比米尼群島上的一位女士聲稱,她看到一架飛機在距離海岸大約一英裡(大約1.61千米)處突然墜入海中,然而飛機殘骸卻未被找到。
4.派帕納瓦荷飛機
1978年11月3日,東加勒比航空公司的飛行員歐文·裡弗斯(Irving Rivers)駕駛一架派帕納瓦荷(Piper Navajo)飛機從聖克羅伊島(St. Croix,美國維京群島的一島)起飛。(譯註:根據網絡資料,維京群島是英屬島嶼,此處按照原文翻譯)這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獨自架機前往聖託馬斯島(St. Thomas)去接乘客。那天,能見度很好,溫度適宜。
飛行過程中,控制塔臺指揮員通過無線電給出了避開小陣雨的飛行建議,歐文回復收到此信息並已做出調整。當他快飛至聖託馬斯機場時,飛機取得了降落許可,降落過程中,調度員還看到機身的紅綠燈閃爍。但就在另一架飛機起飛後,調度員發現派帕納瓦荷飛機的燈光不見了——它從雷達上消失了!工作人員立刻啟動了應急搜索,但是一無所獲,即使只剩1英裡(1.61千米)就可以安全著陸,這架飛機還是消失了!。
3. SS Marine Sulphur Queen號(SS Marine Sulphur Queen號消失時,船上載滿了準備運往印度尼西亞的熔硫。)
1963年2月,載有大量熔硫的SS Marine Sulphur Queen號油輪,從美國弗洛裡達州的南海岸消失了。結果,就連船隻殘骸和39名船員也都蹤跡全無。據美國海岸自衛隊(U.S. Coast Guard)的調查顯示,該船當時狀況不佳,可能並不適航:因為該船發生火災是常事,並且「底盤脆弱」,這便意味著該船船底一旦受到侵蝕就極有可能斷裂。當一艘油輪用於運載熔硫時,它的重心會提高,如此便極有可能引起船隻傾覆。無人知道SS Marine Sulphur Queen號到底經歷了什麼,但是它的傾覆是其本身狀況不佳所致,而不是什麼神秘力量在作祟。
2.NC16002號DC-3客機
1948年12月28日,一架載有29名乘客和3名機組人員的 DC-3空中運輸客機從波多黎各(Puerto Rico)的聖胡安(San Juan)起飛,前往美國佛羅裡達州的邁阿密(Miami),結果卻在即將抵達目的地時神秘失蹤。起飛前,飛行員羅伯特·林德奎斯特(Robert Linquist)就曾告訴當地的維修人員飛機起落架的一個警示燈出現了故障,電池也需要充電,但他卻不願因花時間維修而推遲起飛。邁阿密的航管員在夜間接收到了航班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其中一條消息稱航班已飛至邁阿密以南50英裡(80公裡)處。鑑於該信號是從紐奧良(New Orleans)發出的,人們推測飛機可能已經漸漸偏離了航向。而這一失事班機此後音訊全無,至今未能找到。
1.第19飛行隊(佛羅裡達群島,第19飛行隊最後出現的地方。)
1945年12月5日下午,美國海軍上尉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率領13名飛行學員,駕駛著五架海軍「復仇者」號魚雷轟炸機從佛羅裡達州的勞德代爾堡海軍航空基地起飛。在飛行了大約一個半小時後,泰勒向指揮臺發送無線電信號,稱羅盤失靈,但據他估測,他們位於佛羅裡達群島上空。一名中尉接收了訊息,並告訴泰勒如果他確定處於佛羅裡達群島上空的話,就向北飛往邁阿密。儘管泰勒有著豐富的飛行經驗,但他還是弄反了方向,居然帶領飛行隊掉頭,以至於他們越想駛離群島,就越飛向了更遠的海域。
夜幕降臨,無線電信號接收變得更加困難,最終第19飛行隊徹底失聯。一份美國海軍調查報告稱,是因泰勒迷失方向導致了這場災難,但泰勒的母親說服他們將官方報告改成了飛機失事原因不明。這些轟炸機到現在還是蹤跡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