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帝王要遵循「立幼不立老」的原則?殺長子的習俗出現在春秋時期
2023-03-31 10:55:24 1
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皇帝傳位基本上都要遵照「立長不立幼」這個原則,不過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因為一般皇帝都會有很多兒子,他肯定也想選擇一位最有才華和實力的人繼位,但長子卻不一定是最有才能的那個人,所以對於整個國家和皇室來說,這條規定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曹操曾想把繼承之位留給曹植,就遭到了朝中百官的反對,似乎他們看起來非常迷信,認為如果不立長的話就會給國家帶來報應。但曹操還是選擇讓曹丕和曹植自己來爭取這個位置,只是最後曹植越界,所以曹操也就只能選擇曹丕了。其實在中國整個歷史上,太子之位的爭奪戰數不勝數,而且互相殘殺的例子也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玄武門之變了。李世民為了太子位不惜大義滅親,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這下李淵的繼承人也就只能給到李世民了。不過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將當時的國家治理的非常好,所以後人對於李世民的貢獻還是非常肯定的。
其實古代之所以會有「立長不立幼」的說法,都是因為《春秋公羊傳》裡的一句話,」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秦漢時代,不管做什麼都是以禮為大,無論是皇位、爵位、官位還是財產繼承人,基本上都遵循立長不立賢。因為禮節裡的說法就是以長為尊,長兄為父,只要是家裡最大的就有優先繼承權,不管這個大哥是聰明還是愚蠢,哪怕是有些先天性疾病。所以長子的身份基本上都是最大的,不過實際上遵守這條規則的皇帝並不算很多,如果有些情況導致禮節必須要打破的話,也不可能會有商量的餘地。
特別是到了唐朝以後,立不立長子都是根據情況而定,在漢朝也出現過不立長的情況。其實這句話出自春秋,因為春秋是儒家還有各種文化井噴的時期,所以後人都會非常尊崇這些說法。但在春秋早期,情況就完全不是這樣了,甚至有些國家還有殺長子的習俗。根據《節葬》當中的記載,越國旁邊有個小國叫輆沭,這裡的長子一出生就會被殺掉然後吃了。楚國部分地區也有這樣的習俗,而且更是把長子的身軀當做是美食。
那到底為什麼會出現殺長子的情況呢?據說是因為父親不確定這個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的,因為當時社會女性在婚前可能就和其他男性發生過關係,如果婚後女子懷孕太快的話,就會被懷疑,久而久之為了確保血統就出現了殺長子的陋習。還有一種說法是要進行獻祭,但是收穫了任何東西都要先給上帝品嘗,然後自己才能吃,不過這種說法感覺不是很靠譜,像是原始人才會做出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