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落難,每次都能挺他的也只有白岩松了
2023-03-31 11:12:59 3
小崔自己可能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場復仇,帶來了整個演藝圈的大洗牌。
先是黃聖依夫婦買通黑社會要取他性命,後有大佬華誼兄弟股票瞬間蒸發140個億而後瘋狂質押,今天連演慣「老實人」的範偉,也浮出水面…
人的命運呀,就是這麼不可捉摸。
雖然民間有不少支持小崔的聲音,但是作為這個社會上既得利益者的名流們,卻極少敢站出來發言。
前幾天,文化圈有人想辦一場明星論壇聊聊崔永元,但是預邀請的嘉賓們不是不置可否,就是三緘其口。
因為牽一髮動全身,誰知道不經意間會動了那位惹不起大人物的蛋糕。
但在小崔數次落難生涯中,總有一個人會站出來,一個甚至外界傳言和崔永元不合的男人——
白巖松。
這幾天,白巖松的一篇文章在網上迅速傳播,名為《認清崔永元的嘴臉》,講述自己和小崔的往事。
他先是告誡大家們千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還用崔永元評價《城南舊事》的一句話,反映了小崔對文化娛樂的態度:
「現在不知道誰還能靜下心來搞這麼好的東西。」
回憶有笑有淚,白巖松在情緒充沛地說完小崔幾件往事後說:「幽默只是小崔的手段,而嚴肅才是他笑容後面的目的。」
而今又有媒體曝出,疑似白巖松公開力挺崔永元。
這才是真懂他的人。
(一)
1996年,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個留著偏分、扁臉、小眼睛的青年,第一次出現在清晨的電視機上: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我們的《實話實說》節目。我是主持人崔永元,在祖國的心臟——北京,向您致以誠摯的問候。」
因為是第一次上鏡,這個年輕的主持人多少有點用力過猛。由於過度的緊張,他臉上的肌肉繃得緊緊的,一笑,嘴就歪了。
沒錯,他就是崔永元。
那個時候,他剛從報社調到電視臺,面對完全陌生工作環境,崔永元也足夠拼:
有傳聞說,僅僅為了一段開場詞,他就伏案摘抄了二十多頁的名人名言,儘量讓節目裡每句話都字斟句酌。
誰知道,上臺和觀眾握手時,突然聽到人群裡傳出悉悉索索的聲音:這孫子是幹什麼的?
一打岔,小崔大腦一片空白,把之前寫好的詞藻華麗的臺本,全忘到腦後了。
「一點都不記得了,這個時候停下來再想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
「硬著頭皮上吧。上吧,上他娘的!」
於是崔永元靠著以前的積累現場發揮,妙語連珠地說了很多段子,楞吧場子給壓下來了。
第一期節目播下來,褒貶不一,負面評論基本上都集中在攻擊這個新來主持人的長相上了。
在一期叫《誰來保護消費者》的節目裡,有人說:找個賊眉鼠眼的來當主持人,這不是在傷害消費者嗎?
還有更橫的觀眾,一場封信「炮打」電視臺:
「我們全家互相問,中央臺是怎麼了,欺負我中華無人吧。姓崔的,你要知趣,該幹什麼幹什麼去,沒聽說又要嚴打了?」
當然,罵聲多,也從一個角度上也證明人們願意看這檔節目,希望節目越辦越好。
根據網上的數據,每天早上時段,全國有62%的人在看《實話實說》,其他不均勻地分布在各大衛視的健美操、評書曲藝,以及購物廣告裡。
這時候,這個被觀眾形容為「賊眉鼠眼」的崔永元,才真正地在央視站穩腳跟,第一次有了成名的感覺。
但所有人都不知道,這次成名遲來了整整三年。
只是因為另一個男人,是的,他的師弟白巖松。
(二)
崔永元和白巖松是校友,小崔大了個幾屆。畢業後,兩個人又都去了同一家單位《中國廣播報》。
學校、經歷相似的兩個人,性格卻截然不同。
小崔好動,從報社跑到去電臺做記者,整天天南海北地跑,他在體委蹲了半年,摸清了足球黑幕,採訪了半年保險,去死磕保險公司,從此再也不買保險。
危機四伏卻又不亦樂乎。
白巖松卻是另一個樣子,內蒙長大的他很想留在北京,每天單位裡聽音樂、寫稿,其中以崔健和齊秦最多。這個習慣到今天還保留著。
當時的白巖松很瘦,瘦削的臉上,掛著一幅大大的方框眼鏡,弱不經風的身形給人一種正氣凜然的感覺。
第一次見面,這位師弟就給崔永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2年底,中央電視臺要開播一檔節目,講述新聞事件,解讀話題人物。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東方時空》。
這樣一檔全新的節目要誰來主持呢?節目策劃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崔永元。
原因很簡單,第一崔永元是他同學,知根知底,第二這檔節目需要一個機智幽默,有正義感的形象。
「不行,不行!」聽到這個想法,小崔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理由只有一個——「他覺得自己不夠帥。」
連基本的濃眉大爺都沒有,怎麼能上電視呢?
與此同時,他跟編導推薦了另一個人,一個他看起來長相足夠正派的人,也就是白巖松。
結果節目播了幾個月就火了,從前不名一文的白巖松,一夜之間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嘴。
上到社會名流下到販夫走卒,都願意到這個節目上,和這個當時還叫「巖松」的主持人侃侃大山。
白巖松對話李敖
年輕的白巖松走訪學校
後來從《東方時空》脫胎出來了一檔叫做《焦點訪談》的節目,仍由白巖松擔綱住主持。
這檔節目以圍觀報導、揭露社會不公為主,因為實在太火,播出時間直接從早上被調到新聞聯播後的黃金時間播出。
連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鎔基都是這檔節目的忠實粉絲。有人做過做過統計,在他的書裡,300多篇講話,有60多篇提到《焦點訪談》。
卸任前,他在國務院離鄭重其事地說:
「我過去幾年裡每晚是一定要看《焦點訪談》,我覺得我作為總理,如果不去關心人民的疾苦,我當什麼總理!」
這檔節目的影響力就是這麼大,直到今天還沒聽說過,有哪個霸屏電視的綜藝嗎,能達到當年那個高度。
因為這,白巖松心裡一直都感謝崔永元。
白巖松和崔永元
(三)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沒三年崔永元也紅了,變成了家喻戶曉的主持人,還經常被拿來和師弟白巖松進行比較。
當時有個段子很流行:在央視,一看白巖松那張臉,感覺要出大事了,再一看崔永元那張臉,感覺其實也沒啥事。
可能那是因為,大事全落到了崔永元的頭上。崔永元一不怕「找事」,二不怕「惹事」。
白巖松回憶說,小崔經常幹一些別人都不敢幹的事情,比如上高山上看望哨兵,無奈道路不通,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哨兵用望遠鏡看著小崔,小崔用望遠鏡看著哨兵,相顧無言,一個在這邊哭,一個在那邊哭。
他還說,這個師哥常常會讓他們束手無策,幾次健健康康地出去採訪,最後都是半死不活地讓擔架抬回醫院。
所以,對於這位師哥,他一直是又敬仰又欽佩,只要小崔出事,他馬上會義不容辭挺身而出。
崔永元一度抑鬱症很嚴重,成宿成宿地睡不著覺,成夜成夜掉頭髮,心裡好像有一塊大石頭壓著。
神經衰弱的情況下,他逢人便說起自己的擔憂——「社會良知的失去,缺少希望,缺少堅守的人,讓人想要放棄。」
這時身在一旁的白巖松說,自己感到惴惴不安。他覺察到自己的無力,但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為這個師兄分擔。
於是他打起精神,對崔永元說:「你不能放棄,因為我們需要你。不是因為你有名,或是幽默,而是因為你代表我心中評論部『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
這句話對崔永元的影響很大崔永元是誰,就像一個落水之人在溺心滅質以前,看到了一雙向他伸過來的手,告訴他「我們是一樣的人」。
當然,這不是白巖松第一次挺小崔,也必定不會是最後一次。
那年,崔永元對掐方舟子,死磕食品安全,拿出所有身家調查拍攝紀錄片。白巖松在當時「胎兒引產案」裡借題發揮,談到了食品安全,談到了新聞工作者的良心:
「這個時代怎麼了?都拿一個人底線當優點,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因為沒有添加劑。」
一個人很偉大,不是因為他多好,而是因為他講誠信、守時、不偷東西,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問題的表現就是,把過去的底線當成了上限來肯定。
就像你誇一個新聞人敢於說真話,可如果不說真話,他還算新聞人嗎?
這一番看似「跑題」的話裡,道盡了心照不宣。明白的人自然明白他在說什麼。
當時的小崔已經辭掉了央視的工作,白巖松本沒有必要如此力挺,但是他還是這麼做了。
他不會忘記二十年前,有一位前輩處於信任,把《東方時空》的擔子交給自己,他更不會忘了,那個前輩教會了他,什麼是一個媒體人的良心。
(四)
在我看來,2007年的金話筒頒獎禮無疑是非常值得懷念的。
小崔一舉拿下了「金話筒獎」,成為了當年最受歡迎的主持人,當然,閒不住的他正在雲南工作,不能趕來。
面對著眾多同事朋友,當主持人提出讓一個人替他領獎時,電話那頭的他微微一笑,調侃道:「在場的大部分都是我的老師,只有一個是我的『學生』,就是白巖松,他來替我領獎比較合適。」
其實小崔心裡早就有了答案。
白巖松整理整理西裝,走上舞臺,以崔永元的口吻說:
「能讓我最尊敬的主持人白巖松來替我把這個獎盃拿回辦公室,是比我得獎還開心的事情,謝謝白巖松。」
那天他們偷著打電話告訴我,我得了金話筒獎之後,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我的抑鬱症已經痊癒了!
臺下笑聲陣陣,掌聲雷鳴,面對這位亦師亦友同行的調侃,白巖松一步也不能讓。而拿著崔永元的獎盃,他比拿著自己的還開心。
但就像滾君文章開頭所說的,人的命運就是這麼的不可捉摸。
只不過短短幾年之後,小崔就告辭老領導,就從央視拂袖而去,後來他怒懟方舟子,智鬥轉基因,直到被微博禁言,兩年沒有任何收入。
再後來他曝光了範冰冰,隻身揭開了中國演藝圈的汙濁和不堪,被黑幫盯上,而今只能借家貓「安娜」之口,繼續鬥爭。
而白巖松呢崔永元是誰,他還留在央視,繼續用嬉笑怒罵,試探這片土地對新聞容忍的邊界,昨天在俄羅斯世界盃,他又不怕得罪人地說:「這屆世界盃除了中國足球,中國能來的都來了…」
這一切就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六年前,記者小崔日夜調查生死與之,編輯巖松在方寸大的辦公室裡,寫下無數跨炙人口的文章。
鬥轉星移,小崔還是小崔,不過從前偏分剪了寸頭,小白已經是老白了,因為老拔不乾淨頭上的白髮,後來也就算了,隨它去吧。
本文圖片視頻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