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治理寫入30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
2023-03-31 16:16:06 1
目前,地方兩會密集召開,治理霧霾成為關注的焦點。截至1月27日,已經啟幕的30個省區市兩會上,所有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涉及大氣汙染防治內容,多地對「天更藍」作出承諾。河北、北京等地則明確提出2016年和「十三五」期間降低汙染物排放的量化目標。
多地亮出治霾成績單,效果幾何?
國務院2013年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濃度控制劃定「紅線」:到2017年上述地區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和15%左右。如今,第一個五年時限過半,治霾成效如何?
在今年地方兩會上,京津冀均曬出「十二」五治霾「成績單」。河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用「壯士斷腕」「衝拳出擊」描述其「十二五」改善空氣品質的努力。2015年當地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8.7%,提前完成國家提出的下降25%的目標。
天津市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該市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27.1%。從數據上看,天津也提前完成任務。據最新數據,北京2015年PM2.5年均濃度80.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開始監測以來濃度下降近10%。
在長三角地區,江蘇省去年PM2.5平均濃度58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20.5%;浙江省2015年設區城市空氣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1.3%,較2013年下降23%;上海市2015年PM2.5平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了14.5%。「十二五」期間,長三角環境空氣品質總體呈改善趨勢。
而在珠三角的廣東,2015年全年PM2.5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比2013年下降25.5%,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標。
「以煤炭為基礎燃料的能源格局的改變、汽車尾氣等汙染源的減排,都不會一蹴而就。我國仍處於快速發展中,PM2.5濃度能降下來很不容易。」天津市人大代表王敬威說。
儘管部分地區階段性治霾目標艱難完成,但空氣總體質量還遠未達到公眾預期。不少地區的居民還記得去年冬天經歷的嚴重霧霾過程。「高燒從43攝氏度降到41攝氏度,成績有,但沒退燒,還是難受。治霾仍然任重道遠。」一位環保專家如此形容當前的治霾形勢。
對此,各地保持了足夠清醒。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將「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大氣、水汙染問題突出」,列為河北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5大挑戰之一。
11省份明確治霾量化目標,難點何在?
在已經召開兩會的30個省區市中,所有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涉及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內容。據記者統計,明確提出降低PM2.5濃度、削減汙染物排放等量化目標或是承諾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等指標的,至少有河北、北京、陝西、天津、上海等11個省市。
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河北以最大篇幅表達出鐵腕治霾的決心,並立下「戰書」:「十三五」時期,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40%,汙染嚴重的城市力爭退出全國空氣品質後10位。北京提出,今年細顆粒物濃度下降5%左右。上海則明確,到2020年,PM2.5濃度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
「各地兩會普遍向大氣汙染宣戰,說明在地方政府層面重視治霾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釋放出綠色發展的強烈信號。」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分析說。
多位專家表示,儘管多地兩會為「十三五」治汙減霾立下「軍令狀」,但實現空氣品質根本性好轉還需較為漫長的過程,目標實現並不容樂觀。
2015年12月,環保部對華北22個城市(區)環保督政結果顯示,「工業圍城」「一鋼獨大」「一煤獨大」等現象在華北一些城市比較普遍,產業結構布局和能源結構問題已成為華北地區環保的瓶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霾之痛折射出產業轉型之困。對京津冀區域而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轉變,大氣汙染將很難根治。
另一不容忽視的難點在於,城鎮化加快帶來的揚塵等汙染物爆發式增長,正在使一些地方的治霾形勢愈發複雜。天津的一項監測顯示,2014年,經過顆粒物源解析,揚塵對當地PM2.5和PM10的貢獻率分別為30%和42%。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河北區區長劉志強對此頗有感觸,「有的建築企業為追求速度和效益不注意解決施工過程中的揚塵問題,一查就改,一走就亂,這是治理大氣中的最大難題。」
機動車尾氣帶來的汙染更是治霾的共性難題。環保部近日發布的《中國機動車汙染防治年報》顯示,2014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46億輛,尾氣排放已成為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據測算,未來5年我國還將增加機動車1億輛以上,由此帶來的大氣環境壓力巨大。
打贏「十三五」藍天保衛戰,劍指何方?
河南安排省級10億元霧霾治理資金;北京計劃投入165億元治理大氣汙染……記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工業汙染物排放、控制揚塵和加強機動車汙染治理,是地方政府劍指所向。
——壓煤、減排。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去年12月環保部組織專家對汙染源解析發現,京津冀區域性重汙染,燃煤是最大汙染源。鑑於此,河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將繼續實施煤電節能減排計劃,年內削減煤炭消費500萬噸。地處西部的陝西也明確,今年要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擴大天然氣消費總量。多地提及以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通過對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大環境執法等方式,減少主要汙染物排放。
——抑塵、控車。湖北武漢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細化揚塵治理任務,將在中心城區城建工地安裝在線監控設施100套,推動100個工地安裝噴灑降塵設施。天津已經開始此類嘗試,2015年5月起,天津對煙塵、一般性粉塵的排汙費徵收標準進行大幅調整,同時開徵施工揚塵排汙費。
對機動車汙染實施綜合治理,也被多地提上日程。河北提出,加強汙染物協同控制,開展散煤、焦化行業、露天礦山、道路車輛汙染整治四大專項行動。福建將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北京市交通委新聞發言人容軍表示,北京今年將推進交通管理「一攬子」立法,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
——聯動、協作。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僅靠各地單打獨鬥治霾已難以奏效。陝西省政協委員夏永旭建議,由於陝西關中與山西交界一帶存在著空氣汙染物跨省相互傳輸現象,建議制定晉陝兩省聯動機制,協同實現減排目標。
在北京兩會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透露,北京正在探討跟天津、河北乃至山東、河南等有關省市建立大的監測網絡,考慮把京津冀三地預警發布的標準、預案的發布一致起來,比如PM2.5達到某一程度,三地就都可以統一發布預警。
趙傳峰認為,「十三五」是治理霧霾的攻堅期,各地汙染情況和成因有差異,應在加強研判基礎上分類施策。治霾是「持久戰」,應該保持信心與耐心。
編輯:陶玥陽 審核:陳旭 終審:塗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