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忽視了張揚豪?
2023-03-31 11:46:57 1
說到元朝張養浩這個人其實也還是挺有趣的一個人的,他的文學造詣真的也是不簡單了,但是我們仔細的分析看看的話會發現這個人好像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了,也是說等於歷史把這個人給忽略了,那麼有的人要問了,中國的歷史為什麼會忽略張養浩這個人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張養浩的《上坡羊·潼關懷古》《山坡羊·儷山懷古》選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多年,但課本上對他的介紹極其簡單。
很顯然,我國歷史忽略了他。
1.張養浩生不逢時
元朝傳五世11帝,歷時9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徵服建立的蒙古族王朝。
張養浩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一生經歷了元朝6個皇帝,可以說,他生是元朝的人,死是元朝的鬼。
蒙古人用鐵蹄終結了大宋王朝的輝煌,崖山海戰是宋元之間的一場生死決戰。
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
當時,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這場海戰成為了漢族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甚至有人發出「崖山之後無中華」的感慨。
元朝雖然不到百年,但在中原百姓的記憶裡,只有殘酷和憤怒:
蒙元軍隊的屠城,蒙元統治的等級森嚴,漢人低人一等,於是人們選擇了有意識的遺忘這段歷史。
而供職於這個朝代的官員,尤其是漢族官員,人們也在潛意識裡視其為有失大節而無法原諒,這就是張養浩被歷史忽略的第一個原因吧。
2.張養浩的所作所為
張養浩出生於富裕人家,從小飽讀詩書,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
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
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
天曆二年,關中大旱,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朝廷拜張養浩為陝西行臺中丞賑災,已經年過花甲的張養浩收到任命後,不顧自己年邁,將家財分給村民,一路向西而去。
不久積勞成疾,殉職於任上。
這樣一位躹躬盡瘁、有骨氣的人應該名垂青史,大書特書,但他的名聲並不響亮,也許與下面這件事有關。
元朝統治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中斷了近五十年的科舉考試恢復了。
張養浩親自主持大考,為知識分子找到了一條上升的通道。
但因為多年沒有進行科舉取仕,很多知識分子已經紛紛轉行開始寫元散曲了。
有了科舉考試,部分知識分子就投身到讀書求仕中去了,元散曲就這樣被釜底抽薪導致人才斷層。
所以說,雖然張養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對元散曲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3.張養浩的其文其言
我們知道張養浩,主要是通過他的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章最後的八個字,道盡了黎民百姓在改朝換代的遭遇,但在統治者看來,確實大逆不道。
所以歷來統治者也就不敢樹他為典型了,這樣張養浩也就不會被正史所稱道。
張養浩的《山坡羊·儷山懷古》全文如下: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最後的十二個字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興亡,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以及奪得政權後大興土木的奢侈無度。
這更是讓統治者不爽,這樣的人當然不受統治者的待見。
現在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可見我們現在開始重視張養浩了。
正如臧克家讚揚魯迅先生的詩句:「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有書君相信,隨著張養浩的兩首元散曲的廣為傳播,他的精神品質也會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