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最有名的五言詩(包拯寫在牆上的一首五律)
2023-10-13 02:41:39 2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五代亂糟糟的局面,並且廣開言路、大興科舉,一時間北宋人才濟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文人大臣。範仲淹、韓琦、狄青、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司馬光等等。很多人都讀過他們的詩文,所以對其名也不陌生。
還有一位名臣,雖然大家沒學過他的詩文,但對他的名字絲毫不陌生,可謂家喻戶曉。可提起北宋名臣時,往往又容易忽視他,因為其人籠罩著太多傳奇色彩,仿佛神話、武俠小說虛構的人物一般,他的名字叫做包拯。
傳說中的包拯,面如黑炭,是天上的星宿下凡,能夠「日斷陽間夜斷陰」,他額頭一個「月形」標誌,就是陰陽兩界的「通行證」。據說他還有皇帝御賜的三把鍘刀,無論是高官權貴,還是皇親國戚,只要觸犯法律,包拯都會秉公執法。
雖然這些傳說大多是戲曲小說家穿鑿附會之言,但藝術都是紮根在真實生活上的。如果包拯不是真正的鐵面無私、為民請命,後世也不會衍生那麼多包拯公正廉明的戲曲和小說。
包拯是宋仁宗天聖五年考中的進士。先被認為大理評事,後出任建昌知縣。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包拯請求在家鄉附近任職,不久後,他被提拔為知州,但為了不離開父母,他選擇辭去官職。
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滿,加上鄉親父老苦苦勸誡,包拯才入京候官。
慶曆元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府。端州的硯臺非常有名,是當時的貢品。當地很多官員,都壓榨硯工硯商,索取進貢數量數十倍的硯臺,中飽私囊。
包拯看不慣這種行為,於是嚴格規定進貢的數額,自己從來不拿一塊端硯。為明志,包拯在端州府邸的牆壁上,寫下一首五律: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詩以言志。包拯這首詩,可謂將詩的這一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首句便振聾發聵,道出了為官的道理:清廉無私心,正直有原則。
接下來,包拯以「秀幹」、「精鋼」進行自我勉勵。挺拔的樹幹,終究有成為棟梁之才的那天,百練精鋼,是寧折不彎的。
頸聯是諷刺那天貪官汙吏的。糧倉豐足,那些老鼠麻雀就歡喜了,因為它們可以偷食。而草木凋盡,兔子狐狸就發愁了,因為它們無處藏身。
最後一句,擲地有聲:歷史留下了那麼多深刻的教訓,有人千古流芳,有人遺臭萬年,我們應該引以為鑑,而不是做那令後世鄙薄,令先人蒙羞的事情。
這首詩極具宋詩的特色,肌理分明,沒有唐詩那般「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卻剛健有力,有一股充斥乾坤的浩然之氣。更重要的,這不是空喊口號的藝術作品,而是包拯用一生去履行的諾言,以及堅守的初心。
包拯是進士出身,想來詩文寫得也是非常不錯的,不過,他流傳後世的,僅此一首詩。也正因為如此,歐陽修評價他:
「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可是,包拯雖無多少詩文傳世,卻有十五卷奏議留存,這其中,沒有吟風弄月的閒情,沒有遊山涉水的雅致,有的,只是一腔為國為民的熱血。
而後世,也無需通過膾炙人口的詩詞才能記住他,因為他的剛正不阿,他為當時百姓做的事情,早已讓他在青史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