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愛彌兒讀書筆記範本

2023-10-08 07:17:44

  愛彌兒是盧梭的一本著作。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愛彌兒讀書筆記【篇一】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像,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像。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裡,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愛彌兒讀書筆記【篇二】

  「我們的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於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麼,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麼,他們總是把小孩當大人來看待,而不想一想他還沒有成人哩。」(原序,P2)

  心得:我們自認為是地看待兒童,認為兒童理所當然地應該是這個樣子,其實我們都錯了,對兒童的研究才是我們應該加以重視的。

  「我們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個人生來就高大又強壯,他的身材和氣力,在他沒有學會如何使用它們以前,對他是沒有用處的。……」(第一卷,P6)

  心得:點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讓一個人學會使用自己與生俱來的本領,從一個廢人逐漸變為一個有用的的、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有價值的人。要不然,摒棄教育,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毫無意義,直至死去,沒有絲毫曾經生存的痕跡。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與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P7)

  心得:盧梭提出的觀點,總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與方式。指出每一個人都要受的三重教育。

  「要有所成就,要成為獨立、自恃、始終如一的人,就必須言行一致,就必須堅持他應該採取的主張,毅然決然地堅持這個主張,並且一貫地實行這個主張。」(P11)

  心得:對要想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的要求。體現了要提升自身素質,自律、自省,要有恆心。這種要求拿到今天來也同樣適用。

  「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與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P13)

  心得:教育使人擁有素養,有了心理變化、內心想法。而教育是在我們生活過程中悄然進行的。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自己,教他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裡或者馬爾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所以,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p15)

  心得:妙極了!正適於那句俗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別人金子,不如教他點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是教育的重點任務,教育使人認識到,活著只是一種狀態,要想活得有意義,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若一個人無聊地活著,即使活了一千歲,一萬歲,想必那人也不會覺得有意義想要再活幾年。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人一出生,上天就已經註定每個人平均擁有大概幾年的壽命,為什麼有人一鳴驚人,逝世後仍被後人念念不忘?為什麼有人消極低迷,最後悄無聲息地去了,都感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就好似他沒有來過這世界?人生要活得怎樣,豐富還是無趣,就要看自己選擇怎樣的生活了。

  「凡是用襁褓包裹著孩子的地方,到處可以看到……以及各種各樣畸形的人。由於害怕自由活動會使身體成為畸形,結果卻逼著他長成畸形。為了防止孩子們成為殘廢,人們就甘願使他們的關節僵硬。」(p16)

  心得:人們這些過度的行為一開始是想要保護嬰兒,但事實證明人們這麼做非但沒有對嬰兒成長有任何促進作用,反而還導致孩子長成畸形,起了反作用。面對這種情況,盧梭指出:應順其自然,任孩子自由發展,除去一切束縛,孩子需要的是片自由的天空。

  「一個孩子可以忍受一個大人不能忍受的變化,因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導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氣就可以養成我們給他確定的類型。」(p24)

  心得:所以說新生兒、幼兒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關鍵的,而我們現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將重點放在成人教育上了。其實,人的性格、氣質的培養形成都在兒童期,我們應將重點放在兒童的教育上,使幼兒形成了健全人格,長大後自然也會成為一個我們期望的人。

  「由明理有識而心眼偏窄的父親培養,也許比世界上最能幹的教師培養還好些,因為,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p26)

  心得:一語中地,仔細想想,請那些能幹的教師真的能代替父母的說教嗎?一個沒有愛的孩子即使學了很多出眾的才華那又能怎樣呢?他麼能快樂嗎?我倒覺得還不如一個雖然什麼知識都沒有但心中有愛的人強得多。熱心與才能,兩者放在天平的兩端,必是向著「熱心」那端傾斜。

  「一個好老師應該具有哪些品質?……我們要求的頭一個品質是: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p27)

  「教師必須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必須受了一層又一層教育,一直受到誰也不知道到了什麼地方為止。把孩子教給一個連他本身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養,又怎樣能培養得好呢?」(p28)

  心得:這大概就是盧梭的教育觀、教師觀了吧。他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將這個職業看作也個很神聖的職業。

  「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此外,我寧願把有這種知識的老師稱為導師而不稱為教師,因為問題不在於他要拿什麼東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導孩子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以行為的準繩,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p31)

  心得:這種觀點我很贊同。不要讓孩子被動地去學習,而要讓他們主動地區尋找知識。被動地接受總有一天會疲累,而主動地尋找將永遠是一個新奇快樂的過程,將孩子的「要我學」的意識轉換為「我要學」的意識,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學到的才真正是他們自己的知識。

  p34——p37論述醫學無用論。盧梭認為,醫生是不學無術的,說醫學是「群閒著無事的人的娛樂」認為生病讓人恐懼,醫學讓人只擔心自己的身體,貪生怕死。他的說法前後矛盾,因為後面他又說了「愛彌兒生命確有危險外,我是決不替他請醫生的。」「其實這些人的病是不至於把他害死的。只要過一些時間就可以好起來的。」認為醫學無用為什麼還在愛彌兒生命有危險的時候去請醫生?為什麼他那麼確信生病自然就會好起來?因為我們知道,有些病是必須要得到及時治療才能好起來,不可能自己好起來的。所以盧梭對於醫學的觀點我並不贊同,也不清楚為什麼他對醫學抱有這麼大偏見。

  後補:今天去問了吳明海老師,自己受到了一些啟發,在盧梭對待醫學的態度上,盧梭崇尚自然主義,主張孩子從一出生就應在自然環境下生長,摒棄一切外來的束縛。古時候的孩子尤其是貴族的孩子大都嬌生慣養,身體有一點病都要抱去醫院打針、吃藥,身體完全沒有了自然恢復能力。這種行為導致的後果是孩子的身體逐漸虛弱,自身免疫能力逐漸下降。盧梭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提出「醫學無用論」,他的觀點對按不能完全為人接受,但畢竟也有它積極進步的意義。《愛彌兒》者部著作,作者盧梭完全把個人感情都放進去了,寫作使用的語言也是相當的犀利、激烈、刻薄。在閱讀的同時,難免自己的情緒會被文中語言帶動起來,以後閱讀時應多保持冷靜,領會作者重點思想。

  「當小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能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裡去,或者命令你把它交給他。……在這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想要的東西那裡;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他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即: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同他的命令的,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裡,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這樣做,他就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這種提示方法是適合於他的年齡的,而是還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可以啟發他明白這一點。」(p55——p56)

  心得:吳明海老師上《外國教育史》時談到盧梭的教育思想時也談到這一點,原來是出自這裡。想來挺有道理的,不要哪孩子想要的東西給他們,而要把他抱過去,讓他自己去拿。結果雖然一樣,但意義卻不同:一個是哭鬧就可以達到自己想讓別人做的事的目的,一個是哭鬧無用,最後還得自己主動去做。這樣孩子長大後就不會養成依賴的壞習慣,在面對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是也不會想讓別人為自己做事,而是想自己應該怎樣努力去得到。雖是細節,但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卻是重大的。有時候,我們就應該對重視這樣的細節。

  「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別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p59)

  心得:盧梭對待兒童的活動、破壞能力的問題上提出了三個準則,這段話是對三種準則概括的思想。盧梭反對認為兒童的摔物品、破壞東西的表現是因為孩子自身的驕傲與邪惡造成的觀點,並舉了幼小的孩子與年邁的老人都同樣是擁有很小的氣力,但動機思想均不同的離例子來加以說明。盧梭認為,問題不在兒童自身上,而是出在大人們對待兒童教育的問題上。大人們應該給兒童以足夠的充分的自由空間,應多讓兒童在應該享有的空間裡自由活動,多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長大後才能做個獨立的人。這一觀點很有意義,在今天亦是如此。現今中國家庭大都嬌慣著孩子,那些小公主小皇帝們衣來伸手飯開張口,家長完全變車工內了他們的奴隸,其實大人們應該完全放開手來,讓孩子們多動,多鍛鍊,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走向社會也是要接受磨練的。何不讓他們從小適應這樣的考驗,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自理能力,以便讓他們以後在走入社會時也能夠得心應手、把握時局?

  「一個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時全面發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個時候學說話、學吃東西和學走路的。這正是他生命的第一個時期。在此之前,他同他在母親懷中的樣子沒有什麼差別:他沒有任何心情,沒有任何思想,幾乎連感覺也是沒有的;他甚至覺察不到他的存在:他活著,但意識不到他自己的生命。」

  心得:這段話是在第一卷最末尾的一段話,作為第一章的總結,我覺得很有記錄下來的必要,也值得認真去思考。

  剛出生到發育一段時間的嬰兒真的是他啊本身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而這時的教育也更為關鍵。怎樣對待他們,怎樣為他們提供一個舒適、自由的生活環境,怎樣去和他們交流,怎樣教他們說話、吃飯、走路……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都不簡單,盧梭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每項工作都是門學問,都是門藝術,我將努力求索,以期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其次,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並不是我們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p70)

  心得:孩子們還不懂得自己所受的傷嚴不嚴重,他們無法判斷傷痛的程度,但他們可以從大人的表情與行為中感受到事物嚴重性。小孩子受了點小傷,大人就慌忙跑過來問這問那,無形中就給孩子一種壓力,原本並沒有覺得多痛的孩子看到大人強烈的反映也會表現出痛苦的表情,將痛苦升級,其結果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人的幸福只能消極地看待。衡量的標準是:痛苦少的人就應當算是幸福的人了。」(p74)

  心得:這句話可以算得上人生哲理了。我摘錄這句完全與教育無關。我是從人生觀、世界觀的角度來看它的。人生在世,何為幸福?記得有人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人能感覺到最大程度上的滿足與不滿足?這個問題與幸福相似,都是對一個未知答案進行的猜測。可能永遠都無法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

  幸福與滿足感應該是相對而言的。非常贊同盧梭的觀點。幸福是一種感覺,你感覺到了,就是擁有。最痛苦的人稍微獲得一些快樂也覺得非常的幸福,最幸福的人稍微遭遇一點挫折也覺得是痛苦。所謂的幸福,也就是那些痛苦少一點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吧?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p91)

  心得:盧梭反對過早地對兒童繼續擰並不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理性教育。認為兒童就應該是兒童的樣子。順應自然,不應該過早地對他們進行一些不適合他們年齡的說教。聯想到今天,在中國,幼兒園的孩子們現在都一個個背著大大的書包去上學。雖然前幾年國家教育部針對「書越讀越重」這種現象提出「減負」的口號,但收效甚微,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中國的高考制度猶如一座大山立在那兒,老師、家長將所有的希望壓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負擔日益沉重。周末去上補習班,去上藝術班,……孩子現在活得比大人還累。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不禁反思:過早四讓兒童學到過多的知識是好還是不好?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利還是沒有利?,面對現今層出不窮的「小神童」「小天才」,是該高興還是該難過?他們個個才能非凡,卻捨棄了快樂的童年生活,但願他們今後不會像早熟的果實那樣。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但願他們不會重蹈仲永的覆轍,成年後毫無用處,碌碌無為。

  「他打壞他所用的家具,你別忙著給他另外的家具,讓他感覺到沒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間的窗子,你就讓他晝夜受冷風吹,別怕他受風寒,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瘋。絕不要埋怨他給你造成的種種麻煩,不過,你要讓他頭一個感覺到這些麻煩。」(p107)

  心得:小孩子天性是好動的。尤其是男孩子,見到什麼就想破壞什麼。一般家庭都是孩子破壞了一樣東西,馬上又給他買新的,導致的結果是小孩子越來越放肆,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對的,沒有錯。又或者大人採取另一種態度,對小孩子進行懲罰,告訴他以後不要這樣做。但這樣難免會讓孩子們委屈,他們還不懂得這麼多,無法預料自己行為的後果。我擔心的是大人們越制止這種行為越會引發孩子的好奇心,以後這樣的破壞行為還會再次上演。盧梭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讓孩子麼嘗到自己行為的後果,自己難受了下次就不會有這樣的行為了。但我有一點疑問:若孩子破壞的東西是無關緊要的,無多大用處、可有可無的東西呢?這樣少了這樣東西也絲毫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那孩子就嘗不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從而就無法改正孩子錯誤的行為了。

  「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p109)

  「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遠不如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孩子聰明。」(p119)

  心得:還是提倡教育要順其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要是一個人為了把一生的時間都拿來利用,就不去睡覺,你對這個人怎樣看法?你會說,『這個人是瘋子,他不但沒有享受他的時間,反而損失了他的時間,因為拋棄睡眠的結果,是奔向死亡。』所以你要了解到這裡的情況恰好相同,要了解到兒童時期就是理性的睡眠。」

  心得:「兒童時期就是理性的睡眠」,盧梭反對對兒童進行呆板、冗雜的教育,主張自然教育,任由兒童遊戲、睡覺,將對兒童的教育融入到各種活動中去。盧梭的想法是好的,這樣至少能讓兒童過一個快樂、自由的童年。但我在想,現今的中國,這樣的方式到底適用不適用。如今,每位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比別人強,贏在起跑線上,不惜花大價錢讓孩子周末去上補習班。原本快樂的童年就這樣被種種壓力壓得喘不過來氣。而今我們在電視節目中也經常看到好多天才、兒童,三歲小孩能背好多唐詩,四歲小孩能記得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我看時邊看邊擔憂:不知道這些孩子學的時候快不快樂?讓孩子過早地學習好多原本他們這個年齡不應該學習的東西是利還是弊?

  真的好想問問盧梭,聽聽他的看法。

  「……因此他們只能學會一種語言,有人說他們的確學會了幾種語言,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我曾經看見過幾個據說是能講五、六種語言的兒童。我聽見他們講了德語,接著又用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的辭來講;他們確實能用五六種詞彙,但他們始終講的是德語。總之,不管你願意教孩子多少同義語,然而你變換的是辭而不是語言,所以他們還是只能學會其中的一種語言。」

  心得:我並不能理解這段話的意思。盧梭認為一個人不可能學會那麼多種語言,人只能學會一種。但現在也確實有人會好幾種語言,並且也說得很好。盧梭,你指的是語言的思維就一種嗎?可是我就見過有人用好幾種不同的語言來思維的。那這樣你又怎麼解釋呢?

  還是很想當年見到盧梭,聽聽他的觀點。

  「現實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動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穩又遠的唯一動力。」(p136)

  心得:這句話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相同之處。必須讓孩子們有想學習的動機。現實的利益讓他們自己就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用外人監督,自己就去主動學習了。只要有了興趣即現實利益,也不用擔心孩子學得怎樣了。

  「一個教師考慮他自己利益的時候比考慮他學生的利益的時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樣證明他沒有浪費時間,證明別人給他的薪水他是受之無愧的;他把一套易於表現的本領教給他的學生,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誇耀於人;他不管他教學生的東西是不是有用的,只要能顯示於人就好了。」(p209)

  心得:前幾天在教育學院本科生教學實習匯報大會上,吳丹詠師姐說了一句讓我記憶猶深的話:教師講課的意義並不是要展示他有多少知識,而是要看學生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今天看到《愛彌兒》裡這段話,感受更是多了。教師的職責在於教書育人,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若老師把能在課堂上講課當作是一種炫耀的手段或是顯示自己知識淵博的目的的話,很顯然,這個老師是不稱職的,這種行為也是很可笑的。

  「……一個人的無知並沒有什麼壞處,而惟有謬誤才是極其有害的;要記住;人之所以走如迷途,並不是由於他的無知,而是由於他自以為知。」(p215)

  心得: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為知。一個人要懷著謙虛的態度去待人接物,要有一個謙遜的心能向周圍的人們學習,這樣就算是一個傻子,也會博得別人的稱讚與尊敬。

  「你要始終記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並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東西,而是要讓他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和和諧的觀點。即使他一無所知,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他未受到欺騙就行了:我之所以向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滿謬誤。」(p222)

  心得:並不一定要教給孩子很多的東西,但一定要保證讓孩子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大概、清晰、正確的脈絡。這樣便於孩子以後的學習,預防孩子以後錯誤思想的產生。

  「在人類社會中,人所適應的最大工具就是人。最聰明的人也就是最善於利用這個工具的人,」「難道說,懂得人們的愚昧,就是要把人們的愚昧當作自己的立志嗎?要成為一個明智的人,就需要辨別哪些人是不明智的。」(p248)

  「當老師喜歡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難免不錯誤地認為孩子也同樣喜歡做那種事情,所以在你津津有味四工作時,必須注意看孩子是不是感到厭煩而不敢向你表示出來。孩子應該把全神貫注到他所做的事情上,而你則應該把全神貫注到他身上。不斷地細心觀察他,但有不讓他發現你在暗中觀察他。」(p252)

  心得:教師應該有顆敏感的心,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同時也要避免將自己的愛好強加給學生。自己喜歡的不一定學生也喜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也要時刻觀察學生神態,洞察學生心理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引導。

  「一個人在那裡吃本不是他本人掙來的東西,就等與是在盜竊;在我看來,一個人如果一事不做而靠政府的年金生活的話,就同搶劫行人的強盜沒有分別。……所以,勞動是社會的人不可或免的責任。」「任何一個公民,無論他是貧是富,是強或是弱,只要他不幹活,就是一個流氓。」(p262)

  「一個人喜歡一項工作和適合於做那項工作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p268)

  心得:這句話給我的觸動很大。比如自己現在很喜歡新聞學、廣告學、社會學的東西,是不是就代表我就一定適合那了職業了呢?一個人的愛好與能力之間還是存在差距的,我們必須要明白這一點,不要被自己的熱情所蒙蔽。

  「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p280)

  心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給人金子,不如教其點金之術

  「正如蒙臺涅所說的,他雖然不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但至少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只要他能夠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麼用處,能夠明白他為什麼相信他所知道的種種事物,我就覺得滿意了。……我的目的不是教給他各種各樣的知識,而是教他怎樣在需要的時候獲得知識,是教他準確地估計知識的價值,是教他愛真理勝於一切。」(p283)

  心得:盧梭在《愛彌兒》裡一再推崇的自然教育的方法是開明的,一改傳統死板的教學方法,將關注點轉移到了兒童身心發展上來,主張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來進行不同教育。充分開發了兒童自身的潛質,減輕了兒童學習的壓力。

  「一到人覺得他需要一個伴侶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孤獨的心了。」(p291)

  「……愛則應當是相互的。為了要受到大家的愛,就必須使自己成為可愛的人,為了要得到大家的偏愛,就必須使自己比別人更可愛。至少在他所愛的大家的眼中看來比任何人更為可愛。」(p292)

  心得:這些話講了成年人擁有了感受愛的能力,也應該懂得如何獲得對方的愛。開始在意起自己在對方的心中的形象。

  「……首先,我們不給他們以機會,他們就不會產生好奇心。其次,當你遇到一些並不是非解答不可的問題時,你不可隨便欺騙提問題的人,你寧可不許他問,而不可向他說一番謊話。」(p295)

  「文雅的人同孩子講起話來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們以為其中有些事情是他們不應該知道的。」(p297)

  「按年齡進行培養的孩子是孤獨的……」(p299)

  心得:這些語言主要是針對大人如何向孩子解釋「性」知識而談的。現在的人們面對孩子都談「性」色變,仿佛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東西,說了對孩子無益,因此大都避而不談。豈知,正是大人這樣躲閃的態度加深了孩子的好奇心,你不告訴孩子們一個確切的答案,他們就會暗地裡去尋找。至於途徑、方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敢保證,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的結果遠比大人直接告訴他的危害來得大得多。現在許多學校也都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特點開設了性知識課。可以說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進步。但是在封建思想仍為濃重的中國,仍不像西方那樣對待「性」有著開明的態度,現今青少年犯罪率明顯上升,涉及性犯罪的比例很大,這一現象令我們擔憂。試想,若是我們對待性都持自然開朗的態度,孩子們也能夠從大人們那裡得到滿意的答覆,那麼,「性」也將不會成為家長老師心頭的一塊心病,也不會成為教育中隱晦的話題。孩子們都將在一個健康、透明的環境下,愉快成長。

  「一切慾念都淵源於人的感性,而想像離則決定它們發展的傾向。」(p300)

  心得:這話說得挺有哲理的。

  人的欲望由心而生,至於是否付諸實踐,則要看人們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一個心懷抱負的人很早就制訂了一個大計劃,也正是因為他想到了自己以後的樣子,有了慾念,有了想像,連接兩者的紐帶就是努力與實踐。

  「人們所以合群,是由於他們的身體柔弱;我們之所以心愛人類,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苦難,……對人的依賴,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徵,如果每一個人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就根本不想同別人聯合了。所以我們從我們的弱點本身中發反而產生了微笑的幸福。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沒有任何需要的人是不可能對什麼東西表示喜愛的……」

  「我們之所以愛我們的同類,與其說是由於我們感到了他們的快樂,不如說是由於我們感到了他們的痛苦。」(p303)

  心得:這些大概可看作盧梭對幸福的定義吧。他的解釋我很喜歡,因為他竟能把孤獨解釋得那樣溫暖,那麼美好。

  「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我想我會記得的。孤獨,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盧梭說過的。

  「各位老師,你們一定要少說多做,要善於選擇地點、時間和人物,以實例教育你的學生,就一定能夠受到實際的成效。」(p321)

  心得:這是盧梭對教師提出來的要求。要注重實踐,即課堂以外的教學,有時課外教學反而能讓學生學到比課堂上更多的知識。

  「青年時期的這一股火,不僅不是進行教育的障礙,反而正是靠了這一股火,才能使他所受的教育緊張地進行和圓滿地完成。正是這一股火,使你在一個青年長得同你一般強壯的時候,仍然能夠控制他的心。」(p323)

  心得:盧梭指出了對待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並不是無藥可救的,反而我們正應該抓住其特點對症下藥,利用老師的威信對學生進行巧妙的教育。只要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便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你要知道,你(老師)的體面不在你自己身上,而在你的學生身上;要糾正他們的過失,就必須分擔他們的過失;要洗雪他們的恥辱,就必須承受他們的恥辱。」(p346)

  心得:教師任何時候都應當與學生同等,不應端著架子,高高在上。老師的職責是教育學生,若是讓學生覺得虛情假意,老師的課縱使講得再好,對學生來說也是毫無吸引力的。

  「做老師的應當掌握的一門最大的藝術就是:針對情況進行勸勉,能預知這個年輕人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聽他的話,在什麼情況下可能還是那樣的執拗,以便處處讓經驗去教訓他,同時又不使他遭遇太大的危險。」(p347)

  「在他未犯錯誤以前,就應當向他指出他的錯誤;而在他既犯後,就不決不要去責備他,因為這樣做只有使他生氣,使他出於自尊而反抗你的。」

  「你對他的安慰,其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教訓,如果他對你的安慰不起任何疑心,則這種教育便是愈能夠收到效果。」(p348)

  心得:論述怎樣對一個犯錯誤的學生進行教育。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也是一門學問,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孩子心裡會怎樣想等等,都應該是老師熟練把握的。要有夠控制學生的內心與行為的能力,讓學生的發展符合老師的預想,一步步將學生引到正確道路上來,這樣的教育便是成功的,這樣的教師也是成功的。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為了使他對你所教的東西發生興趣,那就不應該使他的腦筋對你所說的話是那樣的默從,就不應該使他除了聽你說話以外,便無事可做。」(p349)

  心得:不應完全地將知識教給學生,要給他們留出自由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學會自己思考,將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竟可憐到沒有做過一件使他回憶起來對自己感到滿意,而且覺得沒有白活一生的事情,那麼,這個人可以說是缺乏認識自己的能力;而且由他認識不到什麼德行最適合於他的學生,因此他只好一直做一個壞人,感到無窮的痛苦。」(第二卷,p418)

  心得: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人是最可憐的。

  「好人是先眾人而後自己,而壞人則市先自己而後眾人。壞人以自己為一切事物的圓心,而好人則要量一量他所有的半徑,守著他所有的圓周。」(p419)

  心得:這是盧梭對於好人和壞人的看法。好人和壞人差距說大也不大,只是在思想上的差異,而正是這一點,卻恰恰是最為關鍵的地方。

  「你要說真實的話,做正當的是;對人來說,重要的事情是立履行他在地上的天職;正是在忘記自己的時候,為自己做的事情才最多。……利己之心使我們受到迷惑,只有正義的希望才不會使我們誤入歧途。」(p457)

  心得:盧梭對於一個人應有的、正直的品行作的解釋。我們心中要有正義,做誠實的人。但他那句「正是在忘記自己的時候,為自己做的事情才最多」值得人進行深思。我理解的是,如果一個人一直在想自己,不想別人,在表面上是為自己做了許多事,但實際上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做得並不多。只有我們真正做到先人後己,將自己的利益置身度外,這樣我們雖然看來為別人做了好所,自己所得利益不多,但卻恰恰是為自己做的事情最多的時候。不知道這樣的理解合不合盧梭的本意。

  「你對一個年輕人所施的一切教育之所以沒有成效,那是由於你所施的這些教育」還缺乏他那個年齡的人所能懂得的道理,而且重要的是,對任何年齡的人所講的道理都要以一定的形式表述,才能得到他們的喜歡。」(p475)

  心得:這段話也就是說教育應該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特點進行說教,不能籠統地採用一種形式。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進行教育,這樣得到的效果也最好。

  「把一個年輕人日益增長的欲望完全看成理性教育的障礙,這是多麼狹隘的眼光啊!我則認為這種欲望恰恰是使他乖乖地服從理性教育的手段。我們只能夠以慾念來控制慾念,我們必須利用他們的成功去抵抗他們的暴虐,我們始終要從天性的本身去尋找控制它的適當的工具。」(p478)

  心得:盧梭在面對年輕人日益增長的欲望時,不僅持樂觀態度,並且強烈地抵制那種硬硬壓迫的方法。根據自然教育法則,盧梭認為,我們應利用它本身的優點去克制住它的缺點,進行合理的引導。

  在現今,大多數人在面對青少年欲望日盛的現狀時大都不擇手段,進行嚴厲的壓制,妄圖以這樣強暴的方式壓制住一切念頭。雖然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了,但實際上青年人內心的欲望之火愈燃愈旺,因為他們得不到理解,找不到一個合理宣洩的方式。其實這種情形是最危險的。我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像盧梭那樣,以自然、坦然的態度面對,試圖用其本身最簡單的辦法去解決問題。

  「對一個進入社會的青年來說,應該提防的不是色慾而是虛榮,因為,他將聽從別人的傾向的支配而不聽從自己的傾向的支配,他字畫所以這樣放蕩,是由於狂妄的心理而不是由於愛情。」(p485)

  心得:我們很多時候都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這樣或者應該那樣,而沒有真正實際地從他們自身考慮。盧梭分析得很對,對於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一時被迷惑住的,是他那顆愛慕虛榮的心,無關愛情。

  「如果你想糾正你的學生的弱點,你就應當把你自己的弱點暴露給他看,就應當讓他在你身上也發現他所體驗的鬥爭,使他照你的榜樣學會克制自己,使他不至於跟著其他的人說『這個老頭子,因為自己不能過年輕人的生活,就打算把青年人看作老年人。……』」(p491)

  心得:老師的形象並不一定要是高高在上的,觸不可及的。老師有時若能夠放下架子,走近學生,跟學生講下自己的奮鬥經歷,成長曆程,讓學生感覺老師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能夠聽從老師的建議,學生和老師的地位差距、年齡差距也不再是個問題。

  「要做到這一點,只要養成了習慣就行了,因為習慣可以變成第二天性。」(p548)

  心得:對待孩子不良行為,要及時加以約束,暫時可能看不到成效,但不要著急,慢慢地會成為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一定要重視孩子好習慣的形成。

  「無論就男性或女性來說,我認為實際上只能劃分為兩類人:有思想的人和沒有思想的人;其所有有這樣的差別,完全歸因於教育。」(p615)

  心得:自古人類就分為男人和女人。盧梭在這裡以教育為標準將人類分為了有思想的人和沒有思想的人。可見,教育對人類的發展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

  「如果你想使一種良好的教育的效果對一個人的一生都發生作用的話,你就要使那個人在青年時期保持他在童年時期養成的良好的習慣;當你的學生已經變成了你所想像的人,你就要使他在任何時候都始終是那個樣子的。」(p656)

  心得:良好的教育應當貫穿於人的一生。好的習慣應當從小積累,千萬不可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慢慢丟掉。只有一點一滴的累積,才能保證在成年時能夠擁有許多好的習慣,長成我們理想的狀態,,才能夠變為一個好人,並繼續不斷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