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敘事範文【優秀篇】
2023-10-21 07:39:47 1
【第一篇:可樂的轉變】
可樂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爺爺奶奶的嬌慣下變得很「自由」,不是在集體活動時插嘴、亂跑,就是用拳頭解決糾紛,做些危險的事情,讓我們提心弔膽,以至於到了大班只要班上出了什麼事,孩子們想都不想就說「肯定是可樂幹的」。為了讓可樂的行為有所改變,我決定找可樂媽媽談一談。
聽我簡要地說了可樂的表現,可樂媽媽大吃一驚:「小傢伙那麼調皮,我回家要好好找他!」我忙說:「是啊,如果現在還不開始調整,上小學時就要成問題了!」「我已經做好上小學後天天被老師找的心理準備了。」可樂媽媽回答得有些無奈。我聽了覺得有些奇怪,可樂媽媽怎麼那麼快就說洩氣話呢?於是勸她道:「現在班上一出什麼事,小朋友就說是可樂做的,我很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但是,小朋友都是在看的,可樂確實總是做一些違反班級常規的事,所以小朋友才會對可樂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幫助可樂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到了小學這個新環境,可樂是有機會重新樹立自己的形象的。」我希望以「新環境新起點」來鼓勵可樂媽媽,讓她重新樹立信心。果然,可樂媽媽似乎精神一振,眉頭也略為舒展了。
我接著說:「現在,可樂的自控能力還比較差,我們必須通過外部控制,幫助可樂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然而,可樂媽媽接下去提供的情況讓我呆住了:「這孩子本身就感統失調,所以自控能力很差,我們已經在外面上課對他進行訓練了。」我驚訝道:「感統失調?」「是呀。因為可樂是剖腹產,沒有進行過擠壓,所以感統失調。我們帶他測試過,他還不算嚴重的。比他嚴重的孩子多著呢,有的到三四年級才發現。」我迅速在頭腦中搜索著可樂媽媽一直以來對待可樂行為問題的態度,這才明白她為什麼會感到那麼無奈。原來,她把可樂的「自由」行為歸結為生理原因,因此在思想上就放鬆了對可樂的要求,認為他天生做不到。我很希望讓可樂媽媽了解可樂的問題雖然有生理上的原因,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良好的行為是在成人後天有意識的培養下形成的。我決定回去好好查一下資料,了解更多有關感統失調的信息,也希望可樂媽媽不要因此放棄可樂,而是通過有效的策略來幫助可樂。於是我說:「既然有一部分生理上的原因,那麼成人有意識的幹預就更重要了。我很希望您能和老師達成一致,在行為習慣方面對可樂嚴格要求,讓可樂有所進步。我們可以先從小的方面開始,比如,要求他好好坐著吃飯,爺爺來接時要攙著爺爺的手,不要亂跑。您還可以和可樂共同商量定一個契約,比如,以一周為期限,對他提出一些要求,做到了有獎勵,做不到就要罰。獎勵和懲罰的內容也要和孩子一起商定,要以積極的為好。每次的要求不要多,一步一步來,這樣可樂的壓力也會小一點。我們一起試試看,好嗎?」「好的,我們一定配合。」可樂媽媽點頭答應。
大約過了兩個星期,可樂的情況絲毫沒有好轉,反而有些變本加厲。一天早上,我剛到幼兒園,配班教師就告訴我:「可樂昨天在集體活動時不好好聽,隨便跑開去玩玩具,而且我喊他他還跑,一直跑到活動室外面。」我聽了非常生氣,馬上找可樂談話,可樂一開始滿不在乎,後來竟拉著我的手說:「老師,你不要放棄我!」這話深深地感動了我。我重新審視了我和可樂的談話過程,覺得有必要和可樂媽媽再談一次。
第二天中午我把可樂媽媽請到了辦公室,我簡單地將可樂前一天的表現說了一下,可樂媽媽非常生氣:「真是的,這小傢伙怎麼這樣,真是不得了!」「是的,我一開始也和您一樣,非常生氣,但後來我和可樂談話的時候,又被這孩子感動了。」可樂媽媽一聲不響盯著我看。我繼續說:「我給您打完電話後,對可樂說:『可樂,我剛才和你媽媽打電話的時候,我聽得出來你媽媽很難過,心都要碎了!』可樂聽完後就哭了,對我說:『都怪你,是你告訴我媽媽的!』我說:『如果你沒這樣做,我就不會告訴你媽媽了。』可樂聽完沒說話。從這裡可以看出,可樂很在乎你這個媽媽,一個有愛的孩子是有希望的。」可樂媽媽聽了眼圈霎時紅了。我頓了頓,接著說:「我還問可樂:『你知道什麼叫放棄嗎?』可樂說不知道,我告訴他:『就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哪怕你變成壞人也沒有人管你!你希望老師放棄你嗎?』可樂搖了搖頭說:『不要,老師,你不要放棄我!』我聽了這句話,真的很感動。所以,我把您找來,看看我們怎麼做可以幫助可樂。」
可樂媽媽頓時流下眼淚,看得出她也被我和可樂之間的談話感動了。這時,我拿出一份材料,是我最近收集的一些關於「感統失調」的資料。我將資料作了整理,給她看的目的是讓她明白:感統失調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病,其實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統失調,外面一些機構作的測試並不一定科學,而且這種生理因素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可樂媽媽邊看資料,邊聽我的分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於是,我接著說:「在和可樂的談話中我發現,可樂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他思想上知道,就是行為上做不到,這除了生理因素外,成人對他的影響也很重要。我們不能放任他的行為,一旦提了要求就一定要堅持。」
這時,孩子午睡後起床了。我對可樂媽媽說:「等會兒有個集體活動,我們一起去看看可樂的表現究竟如何。」可樂媽媽點頭同意。活動開始沒多久,可樂就起身跑到玩具櫃前玩起玩具來,可樂媽媽忙用手一指,並喊道:「可樂!」可樂羞愧地笑了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可還沒一會兒,可樂又站起來把椅子一推,走到活動室後面,可樂媽媽趕緊走過去把可樂送回座位,並在可樂的耳邊交代了幾句。
看完活動,可樂媽媽若有所思地點著頭:「想不到他在集體活動時會這樣。」我點頭道:「是的,現在的可樂需要成人時時刻刻在他身邊督促,幫他約束他的行為。」可樂媽媽搖著頭說:「我和他爸還是比較注意管他的,就是他爺爺太慣著他了,所以他一點都不怕爺爺,我們平時又忙……」「我知道你們比較忙,但是孩子只有一個,如果從小幫可樂養成好的習慣,會讓他受益終生,而你們在這過程中也能享受到可樂給你們帶來的快樂!」她略作思索,說:「我知道了,我回去和他爸爸商量商量,我們會和爺爺奶奶談一談,要不,我們就把可樂帶回家自己帶……
更多相關的敘事作文推薦:
從這次談話中可以看出,可樂媽媽被深深地觸動了,一方面有感於可樂的話語,一方面有感於可樂的行為。可樂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讓可樂媽媽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使她在思想上開始真正重視起來。這次談話也讓我了解到要讓可樂有所轉變,可樂的爺爺是個重要角色。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除了加強對可樂行為的指導,還利用每天家長接送孩子的機會,和可樂爺爺交流。除了及時反饋可樂的在園表現外,我們也聽爺爺說說可樂在家的表現,了解爺爺的想法,並委婉地提出建議。我們了解到,從上次談話後,可樂的爸爸媽媽每天下班後都會到爺爺家去陪可樂,直到可樂睡著;到了周末,又會把可樂接回家自己帶。而爺爺聽了可樂媽媽講可樂在幼兒園的情況後,也開始重視起來,看到可樂不好的行為也會制止和糾正,不再一味地聽之任之。
漸漸地,我們發現可樂的行為悄然發生著變化,尤其是集體活動的時候,可樂隨便跑開去玩玩具的現象少了許多,和同伴發生衝突的次數也有所減少。
從這次家園合作事件中,我總結出兩點經驗:
1.進行有效的家園合作,首先要了解每個家庭的背景,找出其中的關鍵點。在可樂的事件中,孩子的生理原因讓家長放棄了希望,放鬆了要求。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有意識地將科學的觀念傳遞給家長,給予他們專業的指導,讓他們重拾信心,認識到教育的力量可以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祖輩的教養方式是可樂家庭教育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認識到這個問題後,我們通過家庭成員間的互相影響以及和可樂爺爺的日常交流,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和要求,使得家園要求達成一致。
2.在家園合作中可以運用多種溝通方式。在可樂的事件中,我們不但和家長談話,還通過收集整理資料讓家長了解有關「感統失調」的科學知識。我們的精心準備讓家長看到了我們的良苦用心,而且比說教更容易讓家長信服。此外,我們把家長請到活動現場,讓家長親眼目睹了孩子的行為問題,這才使得家長真正重視起來,並下決心幫助孩子有所轉變。
【第二篇: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篇報導:一批被認為各方面都相當優秀的中國孩子被挑選出來,在節日裡與外國孩子一起聯歡,當外國孩子一片歡聲笑語、狂呼大喊之時,人們發現中國的孩子不會歡呼,他們只是安靜地坐著,全然沒有那種狂喜歡暢的表情與神態!於是,有人便帶著困惑感嘆:中國的孩子居然不會歡呼!
這是一個故事嗎?不,這是讓每位教育者反思的導火線。古往今來,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孩子們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尋到最真的感悟,求得最全的發展。
記得有一次我組織幼兒開展社會活動,我先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課件中的四幅畫,聯繫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想一想:圖上的小朋友做得對不對?然後再分小組討論:他們哪裡做錯了?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講得頭頭是道。萱萱說:「小朋友在馬路上玩球,汽車開得快,容易撞上去。」靜靜接著說,「即使來得及剎車,後面的車撞上去會造成幾輛車一起撞上去的,媽媽說那是連環車禍。」我豎起大拇指誇獎她:「你真了不起,懂這麼多呀!」她一本正經地告訴大家:「我上次坐爸爸的車時,前面的車急剎車,害我們差點一頭撞上去!」班裡響起一陣善意的笑聲。我趁機問大家:「是呀!這種不文明的行為多危險啊!自己受害不說,還可能危害到別人。老師相信,咱們班的小朋友都不會這麼做。但是,假如你碰到了這種情況又會怎麼做呢?」辰辰立刻接口:「我會馬上勸阻他!上次我看見姐姐在路上踢毽子,就喊她到院子裡去踢。」我表揚他:「你做得真好!我們每個人應該都有這樣的責任感。」討論還在繼續……
這時,我又把討論引向生活:「在生活中,你還遇到過哪些妨礙交通的不文明行為呢?」沒想到,小傢伙的話更多了,個個「大義滅親」地把爸爸媽媽在平時亂闖紅燈、橫穿馬路等行為都煞有其事地批評了一番。楊楊認真地說:「我爸爸送我來上學時就老是闖紅燈!旁邊的叔叔使勁按喇叭他都不聽,還說這叫『有眼光』!」「我來說!我來說!」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小臉漲得紅紅的,看來意見還真不少呢。文文的小臉紅紅的,激動地說:「我對爸爸說『紅燈停,綠燈行』,可爸爸卻說,他這是和時間賽跑呢!」我趁機問小朋友:「假如你碰到了這種情況,會怎麼做?」「那還用說?給他黃牌警告!屢教不改就不讓他當我爸爸!」這時,我看見的是孩子們天真但是十分堅定的目光。毋庸置疑,這次討論將絢麗的一筆寫在了他們幼小的心中。聽著他們發自肺腑的暢所欲言,我不由想起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的話:「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
我們的教育,的確應該從一味地「拓展知識」轉向「回歸生活」,還幼兒以生活,還幼兒以快樂,關注幼兒的整個生活世界,賦予教育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第三篇:細菌的故事】
晨間遊戲結束了,孩子們坐在小椅子上,我請他們分組去洗手。
我說:「請小朋友卷好袖子,用皂液把手洗乾淨。」不一會兒,新新跑來說:「洋洋衝一下就走了。」過一會兒,周周也來說:「西西不用皂液。」楠楠在旁邊也說:「東東也沒用皂液」……我聽了真是無可奈何。在小班的時候,我們著重培養孩子的生活衛生習慣,鼓勵孩子認真洗手,還編了有關洗手的兒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隻手,再搓搓,甩甩甩,甩乾淨。」到了中班,我們依然重視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把洗手、擦皂液、衝手等過程都用圖標的形式畫下來,貼在衛生間洗手處以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可是每天仍然有孩子不認真洗手,長此下去,對孩子的身體肯定不利。怎麼辦呢?我苦苦思考。
於是,中午吃飯時,我給大家講起了故事:細菌毛毛長著紅頭髮,綠眼睛,不過他很小很小,要用顯微鏡才能看見。他得意地說:「誰也看不見我,我想到誰肚子裡就到誰的肚子裡。有一次,點點不好好洗手,我趁他用手啃雞腿的時候鑽進他的肚子裡,在他的肚子裡吃好東西,還翻跟頭,弄得點點肚子疼得要上醫院,看我多厲害。今天我得換一個人。」說完細菌毛毛就躲進了寶高玩具裡。明明來玩玩具了,(講到這裡,孩子們紛紛「說別去別去,有細菌」),可他不知道,細菌毛毛就趁機貼在了明明的手心上。「快去洗呀!」孩子們忍不住了。到吃飯的時候,明明去洗手了,他應該怎樣洗手呢?
大家紛紛舉手說:「洗乾淨。」我反問「怎樣叫洗乾淨呢?」「用力搓」「用皂液」。「對了,明明就是這麼做的。」與孩子們互動完了後,我接著講故事:明明玩得很開心,要吃飯了,他第一個去洗手,他把手打溼了,細菌毛毛說:「用水洗我不怕。」明明又擠了一些皂液,兩隻手開始搓。細菌毛毛喊起來:「別搓了,我要掉下來了。」(孩子們插話喊著「用力搓用力搓」)明明用力來回搓手心和手背,搓呀搓,搓出了幾個肥皂泡泡,細菌毛毛看見泡泡可害怕了,大叫說:「泡泡來了,要把我帶走了。」果然,當泡泡來到毛毛的身邊時,把它一包就包在泡泡裡了。明明用水仔細衝,把泡泡全都從手上衝到了水池裡,細菌毛毛呢?大喊著「救命救命」,沒等喊完,就被水衝進了水池裡的小洞,流進了黑黑的下水道裡,再也不會讓小朋友肚子痛了。
「現在你們誰會和明明一樣消滅細菌?」「我會!」全班的小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怎樣消滅呢?」我又問。「要用力搓」「要用皂液」「還要搓出泡泡,把細菌包在裡面」……
大家去洗手了,我再也沒有聽到來告狀的聲音,只有前來匯報好消息的聲音:「老師,我搓出泡泡了」「我把細菌衝到下水道裡了」……
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泛靈心理,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我通過故事賦予了細菌生命,促使孩子把外部的、被動的老師說教「認真洗手」,轉化為內在的、主動的「我來消滅細菌」,使孩子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行為,逐漸將形成良好的習慣。
【第四篇:意外的收穫】
瑞瑞因為搬家的緣故在大班時作為插班生來到班上。他是個機靈開朗的男孩,但遇事有些急躁。他很喜歡交朋友,卻不善言辭,一旦遭到同伴拒絕,由於缺乏韌性,往往會選擇放棄。這使得他的交往常常不太順利。我們和瑞瑞媽媽有過簡單的交流,希望引起家長的重視,從而建立起有效的家園合作,但收效不大。接下來的一件事充分凸顯了瑞瑞的交往問題,也為我們和瑞瑞媽媽的深入交流和探討提供了契機。
事情是這樣的,一次春遊活動中,在中午聚餐時,我們讓幼兒選擇同伴自由分組。由於怕小組人數太多會影響交往,我們對人數作了限定。瑞瑞和班裡幾名同伴同住一個小區,所以想和他們分在一組,誰知其中一名女孩樂樂拒絕了他,並試圖向他說明他們組人數夠了。可是瑞瑞一聽說被拒絕,氣呼呼地轉身就走,根本不聽樂樂解釋。回家後,瑞瑞傷心地告訴媽媽分組時被拒絕的事,還說:「樂樂自己不同意,還叫其他小朋友也不要同意。」瑞瑞媽媽聽了很生氣,覺得孩子受了委屈。第二天早上,瑞瑞媽媽在幼兒園遇到了樂樂和她的媽媽,她生氣地質問樂樂,並責備樂樂不該這樣對待瑞瑞。樂樂媽媽看到女兒受委屈,也很生氣,但礙於在幼兒園,並未爭辯。回家後她找瑞瑞媽媽理論,結果不歡而散。之後,她就把事情經過告訴了我。
我聽了心裡「咯噔」一下,馬上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瑞瑞媽媽不僅對樂樂一家不滿,也對我們組織的活動有所不滿。於是,我陸續找來幾名幼兒,分別詢問事件經過,進一步了解事件細節。然後,我給瑞瑞媽媽打了電話。瑞瑞媽媽果然情緒很激動,不僅直言自己的不滿,而且說自己正準備上網站論壇發表對聚餐分組的意見。在短暫的電話交流中,我發現瑞瑞媽媽對事件經過的認識僅來自瑞瑞片面的敘述,而且瑞瑞的失敗經歷使她對「自由分組」的認識有失偏頗。同時我也意識到,瑞瑞在這一事件中的表現充分顯示出他的交往問題,如果能利用這個機會讓瑞瑞媽媽認識到這一點並與我們達成一致,說不定可以很好地幫助瑞瑞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我首先安撫瑞瑞媽媽的情緒,然後邀請她下午來園談一談。
下午,瑞瑞媽媽來到幼兒園。我覺得她肯定有很多話想說,於是特意給她一個傾訴的機會,以便了解她的真實想法,了解瑞瑞平時在家的表現。她剛坐定,我就寬慰她:「您有什麼想法儘管和我說。」瑞瑞媽媽本來還有點氣呼呼的,見我們以誠相待,便平靜下來,向我說起了瑞瑞傷心的訴說,以及她對樂樂一家和自由分組的不滿。其中有兩個中心意思:第一,她聽說樂樂讓別的孩子也不要同意瑞瑞加入,以為他們都排斥瑞瑞,心裡又氣又急,由此也引發了她對小區裡孩子形成小團體的不滿。第二,她認為自由分組對瑞瑞不公平,因為瑞瑞是插班生,和同伴的關係肯定沒有其他孩子那麼親密,再加上瑞瑞本來就不善言辭,自由分組對他來講太吃虧。
我想,瑞瑞作為插班生,客觀原因確實存在,然而,瑞瑞自身存在的交往問題,以及自由分組對孩子發展的價值,瑞瑞媽媽也需要了解。於是我對她說:「這件事讓您感到很難受,我們非常理解。瑞瑞作為插班生由於和同伴不夠熟悉,在交往方面確實存在難度。我們希望這件事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千萬不要影響到您和樂樂媽媽的關係,畢竟兩家住在一個小區裡會經常見面,孩子們也會經常在一起玩。其實成人之間良好的交往會給孩子樹立榜樣,不但能給孩子創造更多交往的機會,也能引導孩子學習如何獲得別人的認可。」瑞瑞媽媽點點頭說:「我是應該和老師先商量商量,不該衝動。」見她被說動了,我繼續說:「對,如果我們沒有親眼看見孩子在幼兒園裡發生的矛盾,最好先問問老師,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接著,我將詢問幾個孩子的經過以及從中了解到的情況一一講給她聽,尤其讓她明白我之所以分別詢問幾個孩子,是想避免孩子之間互相影響,希望能獲得更為客觀的信息。當聽說瑞瑞沒聽完樂樂的解釋就跑了時,她馬上說:「瑞瑞就是這樣,急性子,開竅晚,經常弄不懂別人的意思,認為是人家不要跟他玩。」我進一步分析:「瑞瑞為什麼會誤會?如果他能耐心聽完樂樂的話,可能就不會感到那麼沮喪、失落了。」瑞瑞媽媽一個勁兒地點頭。看到她這樣,我認為她應該是接受了我說的事實,也承認了孩子自身的問題。於是,我試著進一步幫助她分析瑞瑞的主要問題。我對她說:「我們讓孩子自由分組是希望給孩子一個自由交往的機會,他們在這樣的情境中會很自然地暴露出各種交往問題。每個孩子遇到的問題都不同,比如有的孩子怯於表達,不能主動向同伴表達交往意願,而瑞瑞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發現,瑞瑞雖然剛來我們班,但比起有些孩子,他的交往頻率高得多。這是因為他開朗活潑,喜歡交往並能熱情地提出要求。可見,並不是插班生的交往就一定更困難。」聽了我的分析,瑞瑞媽媽若有所思。我繼續說:「當然,光有熱情並不夠,還要有策略,要能關注別人的感受。剛開學的時候,瑞瑞和一個叫菲菲的女孩玩得很好,可是後來我們發現菲菲總躲著瑞瑞。我們悄悄問過菲菲,她說瑞瑞總是追著她玩,還不讓她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們觀察了幾次,發現確實如此,瑞瑞經常用手臂圈住菲菲,不讓她走,菲菲被弄得很不舒服。」
我把瑞瑞的事告訴瑞瑞媽媽,希望她能從中認識到孩子的關鍵問題,可她接下來的話出乎我的意料。她說:「瑞瑞在家也沒什麼耐心,動作又急又猛。我為了磨他的性子,就買了個智力球讓他玩,可是他總是失敗,後來就沒興趣玩了。為了不讓他感到沮喪,我乾脆不讓他再試。對於交往我認為也是這樣,他如果失敗了,我就讓他放棄。等他到了小學開竅了,再教他他會懂的。」聽了這番話,我恍然大悟,意識到瑞瑞的交往情況遲遲得不到改善可能與媽媽的這一觀念有一定關係。只有改變媽媽的認識,才有可能實現家園一致。
我試著從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孩子的交往需要人手,為她作進一步分析。我說:「不用等到小學,瑞瑞現在就有交往的意願,而只要他交往,問題自然會擺在他面前,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如果失敗了就放棄,以後他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到了大班,這樣的自由分組活動會越來越多,每次都被拒絕可能會使他失去交往熱情。其實你已經發現了他的不足之處,如,他的表達方式很外露,多用行為代替語言,這樣容易讓別人不舒服,從而被排斥。要避免孩子因為失敗而受傷,一味逃避是沒有用的,最好的方法是提供機會引導他學習。我們讓孩子自由分組就是出於這樣的目的,看看孩子會遇到什麼問題,他怎麼解決,需要我們怎樣的幫助,他能積累哪些交往經驗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一次次碰壁中能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進行自我調整。最近我們發現瑞瑞已經注意控制那些讓同伴感到不舒服的動作了。」聽到此,瑞瑞媽媽笑了,說:「是嗎?那太好了!」「如果我們將這些經歷看作是孩子不斷學習和發展的過程,孩子從中獲得的是對今後有益的交往經驗、交往方法,我們是不是就不會太焦慮了呢?」為了進一步緩解瑞瑞媽媽的焦慮,讓她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我這樣說道。
聽了那麼多,瑞瑞媽媽漸漸釋懷:「聽了你這樣說,我覺得這確實是好事,那我該怎麼做呢?」我說:「首先可以鼓勵瑞瑞自己問問樂樂上次為什麼拒絕他,了解到是自己誤會了同伴,意識到交流時要耐心聽聽同伴的理由。鼓勵他主動詢問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促進他運用交往語言。然後,可以引導他想想:想加入的小組滿員了怎麼辦?有沒有其他辦法?接著鼓勵他嘗試一下這些辦法,直到自己和同伴都能接受為止。這樣才能讓他真正體會到交往的成功,知道如何說如何做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瑞瑞媽媽高興地說:「回家我就和瑞瑞說說。」我也馬上回應道:「我們在幼兒園會和您一樣做,教他一些策略,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瑞瑞媽媽滿意地離開了。
接下來一段時間,瑞瑞媽媽和我們共同努力,教瑞瑞一些方法,鼓勵他嘗試,避免急躁,最後他爭取到了另一小組的接納。有了這次經歷,瑞瑞在和同伴商量時不再像以前那樣急躁,能努力想辦法爭取別人的接納,交往時也有了更多的自信。我們將這些情況反饋給瑞瑞媽媽,她高興地說:「這幾天瑞瑞回家情緒很好,還說有了新朋友,我也表揚他,要他和同伴好好商量。我以後還會多問他、多鼓勵他的。」
經歷了這次事件,我體會到及時了解家長的觀念和態度對於家園合作來說非常重要。最初我們在發現瑞瑞的交往問題時,曾嘗試和家長合作,但是一直沒什麼效果。現在想來,當時更多的是我們告訴家長有關孩子的問題,並沒有好好去了解家長的想法。而我們把問題說得越多,越讓家長對孩子的進步失去信心,放棄努力。而這次事件給了雙方一個深度交談的機會,我們誠懇傾聽的態度讓家長能放開胸懷坦陳自己的想法,使我們了解了她之前消極配合的真正原因。這可以說是一個意外的收穫。這更讓我認識到,平時要與家長保持聯繫,要給予家長充分表達的機會並耐心傾聽,敏感地捕捉其中有用的信息。相信這樣做會讓我們在家園合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實、更遠。
【第五篇:愛美的孩子】
在幼兒園中,很多小朋友都非常愛「美」。特別是當新衣服買來時很多幼兒都急著要穿到幼兒園去,想讓小朋友看看自己的新衣服是那麼的漂亮,喜歡老師表揚表揚他。但是有些家長一味地寵著孩子,他想怎樣就怎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樣更好的與孩子交流、溝通呢?
案例描述:
五一回來,衡衡有點不情願地走進教室,我一看他的臉就猜到他肯定是心裡不好受。這時我就過去問他怎麼了,他不離我而且轉身自己去玩了。他媽媽見此情形就過來跟我說:「五一休息時給他買來一雙新涼鞋,在家裡每天都穿。昨晚樓下一位阿姨誇他鞋子漂亮,他聽進了。今天非要穿到幼兒園來,跟他講了一早上他都不要聽還哭了一頓所以現在心情一直不好,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時我就又跟衡衡去交流,他仍舊不離我但是不象剛才轉身去玩了。但是還是在聽我講話的,因為他愛講道理所以我還是抱著試試的態度與他溝通。結果他願意與我交流,我很高興。我蹲下來問他為什麼不高興,他告訴我因為他想穿新鞋子可媽媽不讓他穿所以哭了。這時我對他說:「衡衡,你知道媽媽為什麼不讓你穿嗎?因為現在天氣還有點冷,而且太陽公公也沒有出來,你看老師、小朋友都沒有穿涼鞋。如果你現在就穿的話很容易感冒的,萬一衡衡感冒了,那就要上醫院打針了那就又要花媽媽錢了對嗎?」他回答的很好而且心情也又點舒暢了。然後我又問他,爸爸媽錢是辛辛苦苦賺來的對嗎?他遲疑了一會兒對著我笑了笑,他媽媽看到此情景也放心地去上班了。我也為衡衡聽懂了我的意思明白了我的道理而高興。
案例分析:
現在家庭中普遍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家境也都比較富裕。又很多家長一味的寵著自己的孩子,把他們作為掌上明珠捧著,祖輩家長特別明顯。所以現在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愛「美」心理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儘管這種心理是在特定情況下能起積極作用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它會給幼兒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家長、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態度看待幼兒的愛「美」心理。採取正確、合理的方法來引導幼兒,特別是對於那些非正常愛漂亮的孩子。幼兒愛「美」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可以從教師、家長和幼兒自身的特點來看。教師的誇獎很有可能促使幼兒愛「美」心理的動因,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判別能力不強,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當孩子提出物質要求時總是一味地滿足孩子。沒有教育孩子該怎麼做,也沒有採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促使幼兒愛「美」心理的形成。有些幼兒自身愛「美」,教師、家長就要更加注意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的這種心理,導致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此時,教師、家長怎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就起到關鍵的作用。
案例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所以早期教育重視發現、保護和引導他天性中固有的品質。」還指出:「只有家園聯繫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兒童發展。
1、發展的趨勢去關注孩子小步遞進的過程,抓住發展的尋常時刻,學會了解行為的發展意義。
在幼兒園中我們要學會分析孩子行為的尋常時刻,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水平,認知特點、智慧策略,以便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兒童的發展具有個體差異,不同的兒童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的優點和缺點。教師應具有全面、正確的兒童發展的知識和了解兒童發展的能力,積極、適宜地把握兒童發展進程及其特點,努力支持和幫助兒童的學習和成長,為每一個兒童的長遠發展在早期奠定良好的基礎。
2、關注個別差異,滿足發展中的不同需要,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
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形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3、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現實的需要。
對幼兒來說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對幼兒進行「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道德說教,而是幫助幼兒認清自己到底需要做什麼,以及選擇一種既能使對方感受到被尊重並接受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