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裡的虎門炮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重要見證)
2023-10-19 22:17:54 2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藝 王俊偉
9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東莞虎門蛇頭灣炮臺修繕工程施工現場。
9月6日,鴉片戰爭博物館在蛇頭灣炮臺舊址的修繕發掘中,發現了4枚於道光年間佛山鑄造的大鐵炮,每枚鐵炮重7200斤,約3.6噸。據初步考證,這四枚大鐵炮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到英軍破壞,是虎門炮臺抵禦外來侵略的重要物證。
新發掘4門3.6噸大炮炮身完好
在施工現場,工作人員掀開篷布,可以看到新發掘的4枚古炮堆積在一起,古炮兩米多長,炮身完好,但仔細觀察,這4枚鐵炮的炮耳均被損毀,其中2枚點火嘴被封。
堆放在一起的4枚鐵炮
由於年代久遠,古炮已是鏽跡斑斑,但是其中3枚古炮的炮身上銘文依然清晰可見,銘文顯示有「道光二十年十月……日」、「道光二十四年,廣州……」、「……佛山同……,……捕判,江西樂平縣典史譚,道光二十一年七月,炮匠李陳」「……總督部堂,……廣東巡撫部院怡」等字樣。
發現大炮的位置處於蛇頭灣炮臺舊址的西北方向,距離炮池不到50米,山下即為珠江航道。
其中一枚炮身顯示「道光二十年十月□日」銘文字樣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重要見證物
蛇頭灣炮臺是威遠島炮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文獻記載,蛇頭灣炮臺始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到破壞後又於光緒九年(1883年)重建。
鴉片戰爭博物館副館長孫廣平告訴記者:「第二次鴉片戰爭毀壞前蛇頭灣炮臺舊貌是什麼樣我們都不清楚,只有文字記載。我們現在看到的炮臺為光緒時期樣式。」
從新發現鐵炮的炮身銘文可確定3枚鐵炮的鑄造時間,分別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與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孫廣平表示,這讓光緒前的蛇頭灣炮台歷史有了實物證據,證明其確是修建於1843年,並且從4枚鐵炮炮耳均有損毀可以推測,它們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發揮作用,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重要物證。
據悉,虎門海防涵蓋三道防線,位於珠江口的沙角、大角炮臺為第一道防線。「蛇頭灣炮臺的位置靠近虎門海防第三道防線,它是第二道防線的最後一個炮臺,也是第二道防線的有效組成部分。」孫廣平說。
他還表示:「4門鐵炮體量都比較大,屬於重型炮,每枚重約6000司馬斤,相當於今天的7200斤。我們目前發現的最大國產炮是8000司馬斤,接著就是6000司馬斤,新發現鐵炮是位列第二的重型炮。」
蛇頭灣炮臺曾歷經三次戰爭
9月8日,鴉片戰爭博物館將邀請文博專家黃利平到現場進行進一步考證。
黃利平表示,蛇頭灣炮臺不止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發揮作用,它還曾在中法戰爭及抗日戰爭中起到威懾和抵抗作用,鐵炮的發現將為虎門炮臺研究增補新的內容。
孫廣平告訴記者,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審定虎門炮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規劃方案的復函》中「一次規劃,分兩期建設」的要求,目前虎門炮臺舊址已先後完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第一階段修繕,目前正在開展第二期第二階段修繕。
蛇頭灣炮臺舊址
「根據規劃,第二期第二階段修繕工程將維修定洋炮臺、蛇頭灣炮臺、臨高臺、廣東水師提督署寨牆4處文物遺址。」孫廣平說,此次四門鐵炮的發現正是在修建蛇頭灣炮臺巡查通道時,在地表約三四十公分下發現的。
「現在蛇頭灣炮臺存在局部塌陷問題,修繕的主要目的是復原光緒時期炮臺的基本面貌,包括炮池結構、布局等。」
孫廣平向記者透露,後期博物館將根據專家意見對4枚鐵炮進行針對性保護處理,至於是否採取原址露天展示的保護方式,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技術分析判斷。(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
校對 | 趙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