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見識真正的普通話(我們每天說的普通話)
2023-10-14 10:05:56 3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是識別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人口數量世界第一,各民族與地方語言不下百種。根據《中國的語言》中的分類,中國語言可分為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南亞語、印歐語、混合語等,其後收錄了中國境內的129種語言。
但這個在學術界比較難取得共識,也有學者認為我國現有的語言應當是80多種,其實有61種的主要語言,這61種語言則分屬於五大語系、9個語族、14個語支。
現在語言界比較能達成共識的大概就是對於漢語方言的分類。學界普遍認為,漢語根據其形成的原因、環境和歷史可以分為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七大方言區,但這只是大的方言區,方言區裡還可以再細分為方言片,方言片還能再細分方言小片,甚至再往下還有地方方言,這樣細分數量就很多了。
中國漢語方言
例如客家方言還可以分為北片(嶺北客家音系)、南片(嶺南客家音系)等方言片。而嶺北客家音系又可以細分為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等方言小片。汀洲片還可再細分為宣成方言、河田方言等都有細節差異的地方方言,那真可謂是十裡不同音。
這麼細分下來,估計全國的地方方言不下千種,如果沒有一種大家都能熟悉使用的共通語言,那交流起來真的雞同鴨講,簡直就是災難。
我們都知道,我國歷史上曾採用過不同的地方語言作為官方工作交流語言,且有一定的延伸與演變。比如先秦時期的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雅言」;秦漢時期的「洛語」;隋唐時期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又稱「漢音」或「秦音」。
隋唐官員講官話
及至明朝,先是定都南京,而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故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到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到雍正八年清政府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
彼時的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的。比如悽歷喀嚓(迅速),勒裡勒特(不整潔),貓膩(黑幕),瞎勒亂侃(勒是女真語說的意思),倒騰(挪動),據說央求的央在滿語裡也是求的意思。另外,北京話也可能受其它北方遊牧民族語言影響,比如胡同在蒙古語中是小巷的意思。估計「恣扭」「地道」等很多在古漢語中見不到的詞也不是漢語。
北京胡同
現在我們每天說的普通話是新中國政府認定的漢語通用語,也是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其「普通」二字可不是指一般、平常的意思,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普通話作為我們國家的共同語言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
一方面,作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話,數百年來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而發展成為「官話";另一方面,「白話文運動」以後,作家們自覺地用普通話寫作,湧現出一大批作為普通話書面語規範的典範作品。「國語運動」又在口語方面增強了北京話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語音成為全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北方方言區自身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人口優勢等客觀條件奠定了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
雖然現在大家講的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然而,六十多年前的全國普通話語音採集地,卻沒有選擇北京,而是將河北灤平,作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普通話語音採集地
不同於北京話的兒化音,省字,輕聲等語言習慣,在灤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都可以說一個字正腔園,音準分明的普通話。
灤平話為何如此標準?這還要從六百多年前的明朝說起。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為拱衛京畿,下令將古北口外的軍民全部撤到長城之內。長城之外,未經允許,嚴禁墾植,如此一來,長城外圍便形成了一片無人區,而灤平就位於這片無人區之中,於是,灤平當地方言如磁帶消磁般消失殆盡。
灤平金山嶺
在經歷兩百多年斷層後,清朝的建立,讓灤平重現生機,康熙親政後,為緩和滿漢間的土地矛盾,將「古北等口外空閒之地」分撥八旗,在幾個口外分撥地之中,灤平分到了地拉最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曾經人煙稀少的灤平,一躍成為清朝的「政府用地」,很快,旗人的「口外莊田」,便如雨後春筍般在灤平出現了。
旗地是清統治者撥給皇室勳貴的土地
隨著承德避暑山莊的修建,地處京承走廓的灤平,更受皇家青睞,於是更為高大上的皇莊、王莊和行宮也開始在灤平興建起來。據統計,到清末,灤平境內就有皇莊24座,王莊和旗莊更是多達130多座,在當時的灤平,與這些莊田一同出現的,還有那些操著一口純正北京官話的王公大臣,八旗軍隊,和駐守莊田、行宮的隨從們。但這些本該說滿語的滿人,為何說起了北京官話呢?
承德避暑山莊讓灤平更受青睞
清朝遷都北京後,為順應統治需要,主動學起了漢語,在滿人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既剔除了滿人東北口音重的土語,也摒棄了北京土著的兒化音,最終形成了字正腔圓的北京官話。
既然當時的北京人說的,也是北京官話,語言專家又為何捨近求遠,跑到灤平採集普通話標準音呢?
那時的北京,分內城外城,內城滿人更多,說的是語音較為標準的北京官話,外城,也就是南城,則漢人較多,還說著帶有兒化音的北京老話,後來,隨著城牆的拆除,南北城交流日益頻繁,加之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群眾基礎更好,說的人更多的南城北京音佔據了上風,北京官話逐漸在京城銷聲匿跡了。
老北京城
偌大的京城,都沒能將北京官話完整保存下來,灤平這一座小小的縣城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在康熙帝時,分撥旗人興建口外莊田,還有張家口等地,但為何只有灤平繼承了北京官話呢?
與其他地方相比,自古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灤平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因此人口流動相對較小,以滿清旗人,行宮驛站看守為主體的灤平人大多子承父業,也就算有少數外來之人,口音也會慢慢被同化。就像獨立王國般存在的灤平,歷經清朝、民國,哪怕歷經戰亂,當地語言也一直得以存續。
普通話之鄉
如今的灤平,早已成為國家級「普通話體驗區」,想聽到最純粹的普通話,您不妨來灤平找當地百姓聊個天。
知道了關於普通話的由來歷史,那麼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推廣普通話,其積極意義在於全國各族人民有一件交流工具。但絕不是說北方話、北方文化就比南方話、南方文化高雅。各地方言都有普通話不可能替代的文化功能,特別是南方繼承了真正的古漢語。
另外當年孫中山領導民國政府選擇沿用清朝官話作為民國官話,是出於穩定政局與實際情況的考慮,網上常有傳言說什麼「只差一票哪個地方話就成了國語了」這種話就不要再傳了。
我們在條件允許又有興趣的情況下,不妨多學習幾種語言,生活會更加多姿彩。就比如看電影,《無名之輩》如果不是方言版而全篇普通話,笑點起碼少一半。港產片譯成普通話來看,也真的是完全無法體現粵語版的那種韻味與精髓。比如經典的《唐伯虎點秋香》來說吧,普通話版真的連一半的味道與笑點都沒有體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