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皮部木部(何謂皮部)
2023-05-07 17:48:45 2
皮部,是指體表按經絡系統分部。
《素問·皮部論》說:「皮有分部」;並提出了分部的依據:「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意思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的分布範圍,就是十二皮部。皮部的分區以經絡的分布為依據,其範圍則較經絡為廣。如果把經脈比擬作線狀分布,絡脈為網狀分布,皮部則是面的劃分。近人從循經感傳現象的研究也說明,感傳路線多數呈帶狀分布,有的還有較寬的皮膚過敏帶或麻木帶;在循經皮膚病中,皮疹的出現也多呈帶狀分布,這些現象認為與皮部有關。由於十二皮部在診斷、治療時,手、足六經上下相通,即所謂「上下同法」(見《素問·皮部論》),所以一般只稱六經皮部。六經皮部各有專名:陽明名「害(闔)蜚」,少陽名「樞持」,太陽名「關樞」,少陰名「樞儒」,厥陰名「害(闔)肩」,太陰名「關蟄」。
皮部理論的重要意義,不只是作為體表的分區,而且把這一分區看成是反映疾病和接受治療的門戶。外邪從皮部通過經絡可影響臟腑。《素問·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也。」另一方面,臟腑病變也能通過經絡反應於皮部。這樣,從體表的診察和施治就能推斷和治療內部疾病。
從六經皮部的排列名稱可以看出,這裡已不是指單純的體表部位(病位),還反映疾病的發展過程(病程),以及表裡、寒熱、虛實的病情變化(病機),這將在以後「關、闔、樞」一題時另作討論。先略談皮部診察與皮部施治兩方面:
(1)診斷方面 皮部是醫者「審、切、循、捫、按」之所在。《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觀察皮和皮膚表面浮絡的色澤變化,是中醫望診的一項重要內容。《靈樞·五色》篇專論觀察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澤變化來診斷疾病,如「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等。《素問·經絡論》還提到五色與五的對應關係,即「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近代,在皮膚色診的基礎上,又發展為以觀察皮膚丘疹,檢查皮下結節、皮膚感覺及導電量的變化等來診斷疾病,這是皮部理論的新應用。
(2)治療方面 皮部為「內病外治」和「外病內治」奠定了理論基礎。內病外治,在針灸臨床上應用很廣。「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靈樞·經脈》),因此,在皮部施治可充分發動衛氣,增強抗病能力。傳統刺法中,有專刺皮膚的「半刺」、「毛刺」(見《靈樞·官針》),近代又發展成為皮膚針、皮內針等。臨床上還有敷貼、艾灸、熱熨等法,都是通過皮膚的一定部位對病變起作用。常用來治療某些內臟疾患,如氣管炎、哮喘、膽囊炎等。外病內治,是指以內服藥治療某些外科、皮膚科疾患。即根據患病部位所屬皮部及與經絡臟腑相應關係而施以內治。如對面部痤瘡,採用清利胃腸積熱的治法;下肢沿腎經出現色素沉著,採用清利膀胱溼熱的治法等,臨床上往往取得較好的療效。
臨床應用針刺麻醉,可以按切口部位的皮膚循經取穴,對切皮時鎮痛有較好效果。這也說明,皮部的分區對循經取穴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