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做一個好看的書(做一本書從研發花草紙開始)
2023-05-07 21:00:13 2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蔣瑞堯
在電子信息的時代,一本紙質書存在的充分理由是什麼?如果僅僅為了傳達信息內容,紙質的確不是最高效的載體。紙質書如果要立得住,讓人想要擁有、珍藏,就要盡最大可能把紙質載體本身獨有的特性發揮出來,找到一本書之所以值得被印刷的充分理由。
造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歷史悠久,但到了現代,就算天天和紙張打交道的出版社編輯,都不一定非常清楚紙張的生產流程與工藝。花草手工紙,往往使用在傳統書畫領域,在現代圖書出版領域,使用則較為稀少。但四川人民出版社編輯王其進,在責編《植物先生:二十四節氣植物研學課》(以下簡稱《植物先生》)這本書時,卻切切實實走了一條非同尋常路。從到大山深處研發紙張到眾籌上線、打包發貨,原本是圖書內容編輯的王其進都親力親為,這本書將文章內容、裝幀設計、傳統紙藝完美結合在一起,內容與形式達到高度統一,從而獲得2020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並且以128元原價不打折的價格成為讀者爭相收藏的香餑餑。
書籍設計師許天琪(左)、責編王其進
當你讀到寫蠟梅的文章,你所翻閱的紙張就有蠟梅花成分
《植物先生》的內容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浙江作家袁明華,熱愛草木、尋訪草木,曾走過120多個國家,沿著「植物獵人」威爾遜的足跡追尋心中的植物。在《植物先生》中,他以二十四節氣為綱,從身邊的植物入手,寫了應時而生的二十四種植物。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蠟梅、白玉蘭、油菜花、桑樹等,也有可能不太熟悉的植物,無患子、黃山欒樹等。其中有植物科普性質,也有人文故事性。坦白說,以植物為主題的優質散文集,並不特別難找。令人格外驚喜的是,當你讀到書中關於蠟梅的那篇文章,你所翻閱的紙張,就有蠟梅花的成分。當你讀到梧桐那篇,紙張就帶有梧桐葉的碎片。你還會觸摸到狗尾巴草在其中的書頁。聞起來有一種天然的植物味,清新、淡雅。整本書拿在手裡的手感非常好:200多頁的書拿起來非常的輕巧,柔軟。書口三方磨毛邊,三孔古線裝訂,純天然麻繩,仿佛拿到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工藝品。在豆瓣上有人評論它:「即便不看,也一定要收藏的一本書!」
而這正是責編王其進和書籍設計師許天琪,與安徽宣城的紙張研發、造紙工藝師一起努力的結果。
王其進從2005年畢業進入四川出版行業,距今已經17年了。如今他是四川人民出版社·鯨歌文學出版中心的一名編輯。他每年差不多要責編十多本書。 但提到《植物先生》,他格外自豪,「這是2020年我做得最笨最辛苦的一本書,但也是收穫最大的一本書。」
做一本書從開發紙張開始 設計師乾脆搬到山裡住
接到《植物先生》的稿子後,其中關於植物的精彩描寫,激發了王其進「在文字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讓形式與內容更完美結合,為之加分」的念頭。 考慮到植物與紙張的聯繫,他想到了在這本書的紙張上較勁,在做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紙張的物質性,即與視覺、聽覺、觸覺互動的部分。在這些點上,王其進與在成都的書籍設計師許天琪不謀而合。兩人決定在《植物先生》上開始緊密合作。
許天琪曾操刀設計阿來散文集《成都物候記》、《尋繡記》,深受好評。其中《成都物候記》獲得2019年年度「最美的書」稱號,《尋繡記》獲得2018年度「最美的書」,「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展金獎」。
他們很快達成一致:對應《植物先生》中的二十四種節氣、二十四種植物,用24種花草紙分別印刷。這個點子很好,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費了大勁。
王其進和圖書設計師許天琪找了十多家合作供紙的商家,他們只有有限幾種花草紙,既貴,而且跟書中提到的植物不符。他們又嘗試繞開紙業公司,直接與造紙廠聯繫。但要麼被拒絕要麼提出苛刻要求,如需要用一年來收集原材料,再花半年時間生產。
最終他們從清華大學美院副教授、中國手工造紙聯盟負責人原博那裡得到指點。前往安徽宣城涇縣。宣城是中國宣紙之都。許天琪和助手張睿從杭州出發,原博副教授從北京出發,王其進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印製部主任祝健從成都出發,在涇縣匯合。大暑天,眾人汗流浹背,一路飛奔,終於見到了安徽涇縣守經皮紙廠年輕的負責人程瑋,以及向原博教授推薦紙廠的好友,中國宣紙研究所所長黃飛松。
在8月平均38℃的氣溫下,大家一頭扎進紙張研發車間,甚至翻山越嶺去尋找造紙原材料。對二十四種植物一一進行分析,如何採集原料,用什麼方式融入紙漿中等。一種植物一種植物去想辦法。有個別像合歡這樣的少數植物,實在無法很好地體現在紙張上,就努力通過染色模擬、水印造型、尋找替代材料等方式進行處理。為了讓效果準確表達,許天琪甚至還在安徽涇縣山上的那家紙廠旁邊,找了農家房住了一個多月,只為了更方便監控造紙流程,能隨時調整。直到完成了全部二十四種紙張的打樣,她才撤回成都。
24種花草紙的問題解決了,又一個困難來了:裝訂起來卻很費人工。裝訂採用的是手工折頁打孔麻繩鎖線加三方打毛。印廠預計安排10名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1個月就能搞定,結果整整工作了三個月還沒把書裝完。有同行來跟王其進吐槽:「你們一本書就把印廠搞癱瘓了,我們的書都印不出來。」回憶這段經歷,王其進感慨,「其實當時我真的是壓力山大,錢一直在花,時間不停地推後,很感恩我們的社長黃立新先生對這本書一直是非常支持。」
「最美的書」走出深閨被人識
半個月眾籌10萬書款 兩個月銷售50萬碼洋
2020年10月底,《植物先生:二十四節氣植物研學課》第一本書從印廠誕生。一周後,本書被評為2020年中國「最美的書」。
「最美的書」創立於2003年,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的書籍設計年度評選活動.十多年來,「最美的書」評委會受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主辦機構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的委託,邀請海內外頂尖的書籍設計師擔任評委,評選和推薦當年度來自中國的「最美的書」並送往德國萊比錫參加次年度「世界最美的書」的評選。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和完善,「中國最美的書」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界的知名品牌,也為中國優秀的圖書設計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平臺。
在信息紛繁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這本書的獨特被更多人知曉、喜愛、購買,王其進也頗費了一番功夫。畢竟,「最美的書」也需要走出深閨,被更多人知道它的存在。「不是說光設計得漂亮就一定能賣,如果銷路不暢通也不行。」
這樣手工性質很強的書,交貨緩慢、文創屬性較強,加印難度很大(加印需要達到24池花草紙的用量,1個月生產紙,1個月印刷,3個月手工裝訂)。怎麼能賣得出去,也只能不走尋常路。為此,王其進和同事們制定了一套特殊的銷售策略:圖書全網全價銷售,搭配贈品,對於無法控制銷售價格的平臺決不供貨。先在摩點眾籌網上,預計進行為期十五天的眾籌,目標是一萬元。「讓我們驚喜的是,半天時間就完成了目標。十五天後,以700多冊的圖書籌集到超過十萬元的書款。十二月中旬,《植物先生》在豆瓣書店首發預售,一個多月時間售出超過600冊。每本書128元。不打折。」1月3日,《植物先生》新書發布會在杭州舉行,500冊圖書在現場籤售一空。《植物先生》在快抱發起團購,200冊書一個周末就被搶空,隨即返場500冊。2021年2月初,書萌面向實體書店發起「秒殺」,三天時間徵訂出超過500冊圖書。
為了增加這本書的吸引力,王其進還和同事們製作了二十四節氣花草箋、立春捲軸、四季書籤、純狼毫書寫套裝、木質印章和時間盒子禮盒等文創衍生品。這些文創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正是在這種跌跌撞撞的摸索中,依靠編輯自己開拓的渠道和人力投入,在2021年底兩個月時間銷售了超過4000冊50萬碼洋的圖書。「不到一年時間,限量16000冊的《植物先生》,算下來還掙了幾十萬。減去稿費、印製費加上各種其他的成本,差不多掙了30多萬是有的。」
「最美的書」《植物先生》要出第2輯了
依然不走尋常路 尋找新的突破點
比起得獎,賺錢,最讓王其進感到自豪的是,「有一個女作家看到這本書,愛不釋手,讚美四川出版做得好。我們還接到不少很好的機構邀請,讓我們去辦展覽做分享,這些都讓我覺得,此前的折騰,非常值得。是我的一個高光時刻。這次經歷也給我一個信心:只要你用心去做,就一定會被人看得到的。」
在這次採訪的最後,王其進向封面新聞記者透露,《植物先生》要出第2輯了,還是跟許天琪合作,依然不走尋常路,「《植物先生》的作者袁明華,又根據24節氣寫了24種應時食物。我們想在形式上尋找新的突破點,許天琪已經拿了一個設計方案出來,我們會有一些新的想法。」
有想法的圖書編輯,除了找選題、編稿子之外還向發行渠道、書店學習
圖書編輯一般更關注出版內容,但王其進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是,「我這幾年確實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渠道的了解和研究上。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更愛圖書更懂圖書的不一定是編輯,而可能是開書店的朋友。在向開書店的朋友學習請教中,完善了我對出版的認識。」
近些年,媒介技術迅猛發展,信息載體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本次專訪的最後環節,王其進感慨說,「媒介技術新的進步和運用,更多的是改變了圖書的銷售渠道而不是圖書的內容。一直以來出版界有一個爭論,就是出版到底是以渠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我也觀察到,有許多非常厲害的編輯、策劃人,受限於渠道而無法長期持續深耕。而一些非常強的渠道也想涉足出版,但往往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編輯身上,編輯只是一個生產機器,只能生產大量同質化的圖書產品。在我看來,這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只有渠道和內容都做好了,才會是平衡的出版,也才能做得更長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