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東坡要去湖北黃岡(徐壽輝在此稱帝)
2023-04-22 10:54:54 1
極目新聞記者 董淑健
通訊員 方俊
湖北省浠水縣聞一多紀念館座落在浠水縣城東偏僻的一隅,四周人煙稀少,因疫情原因參觀者寥寥。誰會想到這裡曾有一座千年古寺——清泉寺,一幕幕歷史大劇在此上演: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徐壽輝在此稱帝,建立天完政權;唐、宋詩人劉禹錫、蘇東坡、王禹偁等在此遊玩流連忘返,留下傳世詩篇,最著名的莫過於蘇東坡「休將白髮唱黃雞」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清泉寺原址建成聞一多紀念館。
11月16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這處見證歷史滄桑巨變的地方。
清泉寺位於浠水河畔,因清泉井得名
16日上午天氣晴朗,太陽曬得人身上暖洋洋的。出浠水縣城往東步行大約10分鐘,就到了位於清泉鎮紅燭路1號的聞一多紀念館。
紅燭路是一條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詩人聞一多的代表作《紅燭》命名的路,聞一多是浠水縣巴河鎮人。黃岡市文史專家、聞一多紀念館原副館長朱興中介紹,紀念館佔地15畝,是1988年在清泉寺遺址上修建的。
走進紀念館,可見一處倚山就勢建造的頗為雅致的仿古建築群,令人耳目一新。建築與園林融為一體,粉牆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及高大的樹木間,庭院與景區相得益彰,曲橋、古井、雕像、石刻雜布其間各具風採。
朱興中說,歷史上的清泉寺背倚鳳棲山,面臨浠水河,自然景色優美,文化底蘊濃厚,自古以來為文人墨客遊歷打卡地。據浠水縣誌記載:「邑東二裡有清泉寺。唐貞元六年(790年),鑿地得井,洌而甘,故以名寺。」
如今的清泉古井仍在紀念館中,井邊有一水池,池壁刻有歷代名人留下的跟清泉寺有關的大量作品。不過,由於上遊修水電站,浠水河改道,紀念館前的流水不見了,只剩下乾涸的河床。
自唐代至清朝,千百年來,清泉寺以它鼎盛的香火,招來四海遊僧駐錫,八方善男信女虔誠拜佛;她背山傍水,坐北朝南,又以靈秀而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的人文景觀,吸引了歷代數不清的文人名士邀約雲集,寄情山水,奮筆書懷,潑墨吟嘯,寫出了許多名篇佳作。其中較早的有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七言絕句《遊清泉寺》:
珠圃邀歡興未賒,賡詩煮茗坐蓮花。
上人我亦忘機者,欹枕相將到日斜。
據考證,這是劉禹錫於長慶四年(824年)夏,由夔州(今四川奉節)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途經蘄水,遊歷清泉寺時即興而作。歷史上浠水一直叫「蘄水」。
聞一多紀念館館長吳龍輝介紹,宋代詩人王禹偁曾寫詩盛讚「浠川八景」,其中清泉寺美景獨佔其四,分別是清泉梵響、陸羽茶泉、羲之墨沼和鳳頂當空。由此不難想像清泉寺及其周圍地區昔日繁華與壯觀的景象。
休將白髮唱黃雞,蘇東坡留下傳世名篇
自唐代以來所有跟清泉寺相關的文藝作品中,名氣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數蘇軾於元豐五年(1082)填的詞《浣溪沙·遊清泉寺》。浠水縣誌載全文如下:
「黃州東南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螄店,餘將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浠水)麻橋人寵安時善醫而聾。安時雖聾,而穎悟過人,以指畫字,不盡數字,輒了人深意。餘戲之云:『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廓門外二裡許,有王逸少(羲之)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水西流。餘作歌云: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是日極飲而歸。」
這篇富於情韻的文字,不僅描寫了春暖花開時節清泉寺潔淨幽雅的環境,重要的是作者借景抒情,激越高歌人生應當樂觀進取,奮發向上;揭示了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其詞膾炙人口,千秋傳誦,也讓清泉寺播譽神州。著名老中醫龐安時也因這首詞醫名更盛,浠水城北如今建有一條道路名為「安時大道」。
朱興中指著門前乾涸的河床說,前些年,紀念館前還是有河流的。歷史上此處的河水很深,河床很寬,清泉寺前有很大的碼頭,清泉寺一帶曾車水馬龍,商賈雲集,遊客眾多,許多遊人是乘船來清泉寺的。
徐壽輝在此稱帝,建立天完政權
時間一晃又過去了很多年,到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8月,羅田縣布販出身的徐壽輝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南)利用白蓮教組織民眾起義,10月攻下蘄水,見清泉寺是塊繁華的風水寶地,遂在部下的慫恿下半推半就地建都稱帝,國號天完。於是,清泉寺被徐壽輝裝扮成皇宮。
從至正十二年正月起,天完政權相繼遣軍四出,分攻州郡。起義軍一路溯江、漢而上,一路沿江而下,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南折入贛;另一路南下湖廣,遠至全州、柳州、靜江(今廣西桂林),旋自江西轉戰江浙及福建。誰知欲速則不達,由於兵力分散,各隊伍間不能互相呼應,攻取之地大多未能建成鞏固的根據地,到至正十三年末,逐漸被元軍各個擊破。
1353年12月,元軍攻克蘄水,徐壽輝等遁入黃梅山等地。到1359年年底,漸漸坐大的陳友諒逼迫徐壽輝徙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次年五月,徐壽輝被陳友諒殺害,至此,以徐壽輝所建的天完政權覆亡。
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9),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重視佛教,各處禪林寺宇得以復興。而蘄水人猶識清泉故址,據浠水縣誌記載,宏治十三年(1500),蘄水知府盧睿重建清泉寺,前有天王殿,中有大雄段,後有毗盧殿,左有無量殿,兩側還有齋房,臥室散十間,集僧100餘人。後來,朱其至在《清泉寺碑》文中感慨說:「可謂寶月重圓,金篦再映,實乃浠川之鴻舉,震旦之碩觀哉!」
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清兵入關,無廟不焚,而此寺獨存,引為奇觀。
廟堂變學堂,原址修建紀念館
1945年至1949年,清泉寺改辦了「浠水簡易師範學校」。其時,佛教改文教,廟堂辦學堂。據悉,浠水簡易師範學校曾為新中國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
解放後,清泉寺一度成為糧倉、醬園廠。
朱興中介紹,1962年因戰備需要,清泉寺一度作過國家戰略鹽庫,因為當時食鹽曾是戰略資源。這裡存放了大量的食用鹽。當鹽的戰略地位下降後,這裡降格為普通鹽庫。「文革」中古寺因風吹日曬加上鹽的腐蝕全部倒塌。1986年浠水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此修建聞一多紀念館,並於1988年元月28日奠基,從而真正結束了清泉寺1198年的興衰史。
如今,歷史的峰煙已然散盡,清泉寺也已變了模樣,只剩下紀念館後山坡上豎著的一塊寬174cm、高80cm的橫幅白色大理石寺名匾額和兩塊文字不全的石碑,這是古寺存留下來的僅有的遺蹟。其中,匾額上「清泉寺」三個字陰刻陽文,字徑約高60cm,寬45cm,筆力剛勁雄健,字體雋秀挺拔,已無從考證何人所書,何時所刻,人們只能從這壯麗的匾額文字中去想像它昔日清泉梵響的輝煌。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