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義忠恕(孔子傳忠恕之道)
2023-04-22 05:19:38
#把地球的故事講給宇宙#
《論語.裡仁》裡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天孔子對增參說:「我的思想中有一個原則貫穿始終。」曾參順口就答了一個字:「唯」。表示明白,兩人的對話到此就結束了。可旁邊的其他弟子都沒有明白,所以,老師走後他們趕緊問增參:「老師的一以貫之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於是,曾參告訴他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老師的知識那麼廣博,思想那麼深刻,最關鍵的兩個字不是天天講的仁、禮、信,而是忠和恕。
什麼叫「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將心比心、理解寬容就是恕。什麼叫「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建立的,也幫著別人去建立,自己想要達到,也幫著別人去達到。孔子講「君子成人之美」,別人有個很好的理想去幫他完成,這就是「忠」。
有一天,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一輩子照著他去做?」
「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毫不猶豫的回答。
孔子的思想裡最有價值的就是「恕」。
那麼為什麼不是「忠」呢?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當然是很高的境界,但這裡邊隱藏著一些問題。
首先,「忠」需要相應的能力,有時候並非我們力所能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就只能盡人力而聽天命。
更重要的是「忠」裡邊包含著很多危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可是,人我有別,我怎麼能知道我喜歡的也是他喜歡的呢?把我喜歡的東西,強加給他,可以嗎?
《莊子.至樂》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魯國郊外飛來一隻海鳥,魯君很喜歡就把鳥抓住帶入宮廷餵養,國君喜歡吃大魚大肉,就給鳥也吃大魚大肉,國君喜歡聽音樂,就讓宮廷樂隊也為鳥演奏音樂,結果沒幾天這鳥就死了。莊子認為這是國君愛鳥的方法有問題。他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而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鳥喜歡棲息在深山老林裡,喜歡遊戲在水岸沙洲旁,喜歡在水邊啄食泥鰍小魚,喜歡和鳥群雁陣相伴。現在魯國國君卻把它弄進宮殿,讓他和大自然徹底分離,而且又完全不符合其生活習性的餵養方式來餵養,它當然沒法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忠」是有界限的,是有適用範圍的,是應當加以約束和警惕的。
更糟糕的是,「忠」只是相對的真理,他是一把雙刃劍,一不小心會被壞人利用。壞人假冒對我們的「忠」,來代替我們選擇和思想:我喜歡的你也必須喜歡,我贊成的你也必須贊成,我反對的你也必須反對,我說對你必須說對,我說錯你必須說錯,我不給你的,你不能要;我給你的,你必須要。不要他就收拾你。收拾你他還有理由:他對你「忠」。
所以「忠」會導致專制,導致獨裁,導致對人的奴役。
所以「忠」是可以被人利用的,利用了以後會變成專制和獨裁。
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基礎是「忠」、「恕」。但到了他思想的最高層就只有閃閃發光的一個大字:恕-寬恕、寬容。「恕」是孔子思想裡最具現代價值的思想,也是我們中國封建專制文化裡邊最稀缺的元素,是最具有價值,最值得我們去挖掘、去發揚光大的思想。孔子講仁、講義、講誠、講信、講君子、講聖人、講志士、講仁人,而他思想最高端最核心的一個字,是「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