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東北記憶中的年味(上世紀六十年代華縣人的年味)
2023-04-22 00:27:22 5
記憶中的兒時年味
作者:李吉超
20世紀的60年代,是個計劃供應的年代,生產、生活物資極度緊缺、貧乏。全國人民勒緊褲帶,既要搞社會主義革命,又要搞社會主義建設。在華縣農村,平時,再窮再艱苦都可以過得去。而過年了,人們按照傳統觀念和習俗,不管物資再貧乏,生活再怎樣艱苦,大人們都要絞盡腦汁,想盡辦法的改善生活。
1954年一戶華縣人家拍的全家福 杜明科供
過年前,家家都要買上大肉、豆腐、粉條等平時吃不上的好菜,蒸上平時吃不上的白面蒸饃。在穿著上,大人小孩每人都要有一身嶄新的新衣服,圖個舊貌換新顏的好兆頭。一般家庭自己手工加工初布衣料和買來的洋布(村裡人稱機制的細平布叫「洋布」),經濟寬裕一點的家庭請專業的裁縫師傅,到家裡縫製過年穿的新衣服。哪怕拖到大年三十,也要趕在初一那天穿上新衣服。因此每年一到臘月天,有手藝的裁縫師傅就格外的忙碌,這家請,那家叫,忙的不亦樂乎!
臘月二十三 「小年」之後,過年的氣氛就愈加濃厚了。清掃房子,買菜買肉,寫春聯,買年畫,殺豬宰羊,蒸製白饃。到了大年三十這天,達到高潮。再次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貼春聯,貼年畫,在堂屋的主要位置要先掛上歷代先祖的中堂(俗稱「神軸子」,上面記載本家上輩已故先祖名字和關係,從上到下,呈寶塔形排列),祭祖敬神位,其它物資年貨全部到位。響鞭炮,迎接先祖入位、獻飯等祭品。爾後,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天不等明,響鞭炮,敲鑼鼓,接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早飯後還有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慶新年。正月初二開始,走親戚拜年。初五之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過了「破五」日,個別年長的老人,已零星幹起地裡的部分農活了;同時,長輩也開始給12歲之前的晚輩送燈籠,直至正月十五之前。
正月十五前後的晚上,開始打燈籠,放天燈、放起火(夜間施放的一種能快速飛上天的特殊燈具)。白天還有社火、芯子等文娛活動,更進一步把新年的節慶活動推向高潮!
過了正月十五以後,氣溫回升,越冬作物陸續返青,地裡的農活也大量展開。春節的氣氛至此,亦開始逐步減弱降溫。到了正月底,便全部結束。
然而,在兒時諸多的、傳統的過年的記憶裡,最讓我難以忘懷的事,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大小老少圍坐在奶奶的熱火炕上,其樂融融地吃那盆年夜熱燴菜。
兒時,我們家在華縣故城堡子(有城牆的村子)裡的地方(面積)有限,房子寬窄只有一大間,丈餘寬,房子有上房,單排兩間廈房和前房。家裡共7口人,房子雖不大,卻被勤勞的父母收拾得十分整潔、有序。過年了,更不例外。由於過年時,連鍋的火炕不斷地燒火,因而,奶奶的火炕熱氣烘烘,早已熱得蓋不住被子和褥子了,只能溜著光蓆子。三十晚上,過年用的吃的、穿的、用的全部做完後,一家人圍坐在奶奶的熱炕上,津津有味吃著那盆熱氣騰騰的大盆燴菜。小孩們只管嘴裡吃得香,早早地就盼著這一年一度的吃大燴菜,認為這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菜。確實,一年就這麼一次,也是吃的最開心的一次!
今天看來,吃上一盆熱燴菜,算得上個啥?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可在建國初期的那個年月裡,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歲月裡,它是一種奢望,是孩子們一年一次的期盼,是一年一次的滿足口福的機會呀!
今天,我們的生活與那時相比,吃的、穿的、用的,一切的一切,就是天天和過年一樣的!
2014年3月16日
華州區作家協會 李吉超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李吉超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