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中人物特徵與斷代(金代的玉器特點)
2023-04-22 13:54:23 1
(接上期:遼代時期的佛教題材)
(公元1115 --1234年 )金代是由女真族完顏部聯合契丹,漢族建立的地方政權,轄域包括今天的東北三省、河北、山西、陝西、山東以及河南、安徽、江蘇一部份的廣大地區。
女真族又稱「女直」,先祖時期為周秦時東北地區古老的肅慎、挹婁人。
女真族曾臣服於契丹,遼代把女真部落的人群分為「熟女真」(已加入遼籍的)和「生女真」(未被轄區集中管制的遊牧部落)兩部,傳說中生女真人異常勇猛,三人即可博擊猛虎,在遼統治時,對他們實行殘暴的統治,卻不料物極必反,遭來女真人更強烈的反抗。
金代 金扣玉帶 吉林省扶餘縣金代墓出土
遼末,生女真完顏部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舉兵抗遼。
於1114年( 遼天四慶年,宋政和四年)起兵反遼,1125年即皇帝位,國號大金,改元收國。
經過十餘年奮取,連克五京,1125年滅遼。
金與北宋接壤後,對大宋也是窺伺已久,終於1127年攻入宋都汴梁,俘徽宗和欽宗二帝,史稱」靖康之恥「北宋亡。
金代 青玉童子 故宮博物院藏
此後以淮漢為界,與南宋小朝廷又對峙達百餘年,至1234年被蒙古鐵騎所滅,立國共119年。
其後,女真人仍活躍於東北地區,明代末期,除女真號,以滿洲自稱,並逐步建立起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一一清朝。
金代繼承遼代的全部土地、人口、牲畜和財富,佔據宋朝北方一部份地區,掠奪財富,將庶民百工技藝遷往屬地,所以這三個時代的很多技工可能就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流派的傳承,難分伯仲。
但因女真尚處於部落聯盟,經濟、文化相對於落後,對當時社會上面的契丹、漢族文化全盤繼承。
當金人攻入北宋首都汴梁時,宋代承平已久,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制度完善,典章禮樂,粲然具備。
金代 白玉鏤雕雙鹿牌 黑龍江綏化奧裡米古城出土
當其金人撤離時,按照史書記載:「悉收其圖籍,載其車鉻,法物,儀仗而北」。
金代時期逐步發展和完善了禮樂,儀仗,輿服等制度。
從《金史志》可以了解,女真族除了保全本民族固有的信仰,祭祀等文化傳統之外,主要是吸收了遼、宋的典章制度,如實用遼、樂用宋,經過幾代才健全了自己的儀衛制度。
但是,金代也有創新,女真與前代遊牧民族不同,除了牧養牛馬外,還大量飼養豬,並從事農耕、冶鐵、採金業,經濟實力較雄厚。
金代 白玉花環 北京豐臺王佐金代烏古倫墓出土
女真人崛起後,又著力地吸收了發達的漢遼文化,為己所用,又有所創新。
女真人繼承遼代五京制,又開科取土,頒布成文法典,發行全國性的交鈔,修前代(遼)國史等。
同時亦保留一些本身的制度,如在契丹和北宋地區推行猛安謀克制,以千戶號為猛安,百戶號為謀克,率領女真人屯墾荒地。
女真人依照漢字和契丹字的偏旁部首,創製了女真文,形同漢字,但筆畫有所增減,讀音為女真語。
黑龍江地區是金朝故土,松花江支流阿什河流域是金肇興之地,建於阿什河畔的上京會寧府(今阿城縣城)是金朝前期的都城,也是上京路的治所。
金代 白玉鏤空春水帶環 故宮博物院藏
這些玉器大多與本地區的動植物作為創作題材,有的玉器則反映了女真族貴族或平民的生活習俗,金代的玉器特點就是玉器的碾工較為粗獷,拋光工藝明顯不足;無論是鏤空鑽孔、打磨均極為精細,水平不一,一方面可能都是因為同一批玉匠琢制,另一方面在題材上更多的加入了當地生活習俗的特色和要求,但都是金代腹地所產的金國貴族和庶民所用之玉器。
金代玉器精工作品中代表性的有玉壽帶銜花佩和玉「龜遊」佩。
金代 青玉龜遊佩 北京豐臺烏古倫墓出土
這兩件玉壽帶銜花佩與白玉壽帶銜花佩,經考古確認,分別出土於哈爾濱市香坊區的金代墓葬及北京豐臺區王佐鄉金烏古倫墓葬,雖然兩個地點的位置各處南北,但兩件玉器均採用鏤空技藝,壽帶鳥帶銜折枝花佩,一動一靜,各呈異姿。
金代 白玉鏤雕壽帶琢花佩 北京豐臺烏古倫墓出土
細部都是以極細的陰線刻畫出來,碾工的精緻幾乎與宋代工藝相似,另一件青玉「龜遊」佩也是如此,兩件的構圖與做工可以看出是製造的年代幾乎是一致的。
金代 青玉龜遊佩 北京豐臺烏古倫墓出土
玉佩系扁片狀作鏤空隱起處理工藝,手法精細,形象逼真。
二荷葉相對,各有一臥龜,荷葉之下有三岐狀茨菰葉,龜做起突,其甲陰刻六角紋。
有關龜立於荷葉的記載,玉雕著始見於金,在《宋書·符瑞志》中記載:「靈龜者,神龜也。王者德澤湛清,漁獵山川從時則出,五色鮮明,三百歲遊於蕖葉之上,三千歲常遊於卷耳之上。」
蕖葉即荷葉,正好符合此玉的圖案。
所以,此玉的主要意圖是表現「王者德澤湛清」,寓意是為皇帝歌功頌德,屬於符瑞玉器,名為「龜遊」,對生者尚有禱其長壽之寓意。
金代 白玉春水佩 故宮博物院藏
而遼金時期的春水秋山玉也有差別,金代「春水」玉迄今尚無正規的考古出土記錄,「秋山」 玉也僅考古出土了一件,但是在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玉器中,的確藏有一批春水、秋山為主題的玉器。
經過專家的比較研究,確認其中的製造時期分別有遼、金的不同年代,楊伯達先生曾經將其研究成果刊登於《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3年第2期)。
金代 白玉春水佩 故宮博物院藏
前面的文章曾經詳細介紹過春水、秋山原為起源於契丹族的春秋漁獵的捺缽生活,這一論據已經被考古界所確認,在遼金各地也有著大量與其相關的絹畫和壁畫等文物存世。
金代 青玉鏤雕仙人鈕 故宮博物院藏
概而言之,春水和秋山是創新於遼,海東青攫天鵝玉、山林雙鹿玉即是契丹、女真族涉獵生活及民族感情的生動體現,這種玉器的製造一直延續到明清,宋、遼、金玉器工藝是在當時的繪畫雕塑藝術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金代 青玉鶻攫天鵝飾 故宮博物院藏
金代的玉匠們繼承了大宋和遼代高超的琢玉工藝,提升了鏤空和拉絲的使用範圍,以嫻熟的寫生能力和精湛的琢磨表現技巧,碾琢了許多場面宏偉、均齊並對稱、形神兼備的創新型玉器品種。
金代 青玉童子 黑龍江綏濱縣中興公社出土
在禮器的製造上玉器皿很多按照宋的習慣,仿製青銅彝器或者金銀禮器,並附加出來一定的裝飾或具有明顯時代感的圖案,其作品的時代格調還是十分清晰易辨的。
符瑞性玉器已經出現,它開創了玉器上的吉祥圖案之先河。
契丹、女真族為我國玉器的發展輸入了新的血液。
宋、遼、金玉器的藝術風格和碾琢技術的統一性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主流。
但是,南北地區之分、春水秋山題材之異、琢磨精粗之差、農耕遊牧文野之別也是明顯的、不可忽視的。
金代 玉荷葉魚墜 西安譚家鄉範家寨出土
(未完待續)
本文由玉見沈華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其中圖片資料來源於中國玉器全集資料,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