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鐘鼓樓表演時間(北京的鐘鼓樓如何上演)
2023-04-22 01:50:17
「暮鼓晨鐘」這個詞語,大家都不陌生,其中的含義不難理解,其是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語,也用來形容時光的推移。
那麼「暮鼓晨鐘」與北京城的鐘樓、鼓樓有什麼關係呢?你又知道北京鐘樓、鼓樓在古代時是如何上演「暮鼓晨鐘」報時的嗎?
北京鐘樓
北京鼓樓
提起「暮鼓晨鐘」,不得不提鐘樓和鼓樓。鐘樓和鼓樓位於北京中軸線的北部終點,是一前一後兩座高聳的建築物,是北京古代的報時中心。鐘樓、鼓樓始建於元代,在歷史上歷經了幾次反覆的修建。
遙相對望的鐘鼓樓
鐘樓,通高47.9米,樓上懸掛著一口鑄有「永樂年、月、吉日制」印記的特大銅鐘,該銅鐘高5.55米、直徑3.4米、厚120~245毫米、約有63噸重,堪稱為中國古鐘之最。
鐘樓舊照
鼓樓,原名叫作齊政樓,位於鐘樓的南面,與之相距有百米。鼓樓位於元大都的中心,但元末明初毀於戰火,如今我們所見的鼓樓是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大約在1420年,是在舊址東面重建的。鼓樓的臺基高達4米,臺上橫列5間房屋,樓高達46.7米。在樓頂,原置有象徵24節氣的大鼓24面,現僅存一面。鼓高2.22米、直徑1.40米,上有一處明顯的刀痕,是八國聯軍用刺刀刺破的,因為此鼓巨大,無法劫走,所以才保留到了今天。
鼓樓舊照
在元、明、清三朝,鐘樓、鼓樓都是作為古都的報時中心,每日始於暮鼓,止於晨鐘。文武百官上朝以及老百姓的生息勞作都是以此為度。
鐘樓和鼓樓是如何報時的呢?
鐘樓舊照
鼓樓舊照
這要從中國古代計時方式說起,按照古時候的習慣,一夜被劃分為五更,每更等於一個時辰,即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19時稱為定更,又稱起更; 21時稱為二更;23時稱為三更,我們老百姓常說的「三更半夜」指的就是這個時辰; 1時稱為四更;3時稱為五更;5時稱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在古代,北京的鐘樓和鼓樓專門負責定更、報時,每到定更就先擊鼓,後撞鐘,向老百姓說明該到睡覺的時間了;從二更到五更,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了老百姓們的休息。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後撞鐘,告訴老百姓們天亮了該起床了。
擊鼓和撞鐘也是有定式的,怎麼樣擊鼓呢?
鼓樓更鼓
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俗稱「緊18、慢18」,快慢相間共擊6次,總計108次響。撞鐘的方法和擊鼓的方法一樣。
鐘樓大鐘
那麼鼓手們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在清朝以前,鼓手們一般是根據銅刻漏計時,然後擊鼓定更,鐘樓聽到鼓聲後撞鐘報時。在清朝以後,鼓手們則是根據時辰香定時了。這便是古代報時的一個簡單的流程。
鼓樓擊鼓定更,鐘樓撞鐘報時,在沒有鐘錶計時的古代,鐘鼓聲對老北京人的起居勞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常說「暮鼓晨鐘"。
鼓樓擊鼓
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鐘錶隨處可見,人們的手機等設備上都配有電子時鐘,人們已經不再需要擊鼓撞鐘來報時了,但「暮鼓晨鐘」已經成為老北京城歷史文化的一部分。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令鼓之冬》的樂章,鼓聲持續3分鐘,到2002年元旦0時結束。而且,從2002年元旦開始,鼓樓正式對外開放,每天都會象徵性地擊鼓四次,每次15分鐘,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