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裡最經典的話發人深思(二十四史精華100句解讀)
2023-05-15 08:14:23 1
二十四史裡最經典的話發人深思?摘自《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二十四史裡最經典的話發人深思?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二十四史裡最經典的話發人深思
摘自《後漢書·祭遵傳》。
「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意思是:國家興盛之道,在於政權要以芸芸大眾為重心;為官理政之要,是做到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克己奉公、自強勤政。
祭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人(今河南襄城縣潁陽鎮)人,協助劉秀開創東漢王朝,「雲臺二十八將」排第九,徵虜將軍,封潁陽侯。建武九年(33年)春,卒於軍中,贈成侯。
祭遵少年好讀經書,為人謙恭低調,雖然家庭富足,但恭謹儉樸,常穿破舊的衣服。在好讀經書的一面外,他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對於恃強凌弱者十分憎恨和厭惡。
祭遵曾隨光武帝出徵河北,擔任「軍市令」一職,當時在軍隊駐紮地的附近,有服務軍營的市場,軍市令掌管軍市中的交易活動。祭遵在任上執法公正如山,不徇私情。當時劉秀身邊一個年輕的侍從犯了法,祭遵給予了嚴肅處理,劉秀不免生氣,要把祭遵抓起來問罪。當時主簿陳副勸阻道:「明公常欲眾軍整齊,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部隊作戰,沒有嚴格的軍令,上下一致,如何能有戰鬥力。
劉秀聽了覺得有道理,不但沒有處罰祭遵,還把他任命為「刺奸將軍」,並對諸將說:「你們對祭遵要多加小心,我身邊的侍從犯法他都不放過,對你們也絕不會徇私的。」
祭遵一生追隨劉秀南徵北戰,北平漁陽、西徵隴蜀,每每作戰,身先士卒。
據史書記載,建武二年(26年)春,祭遵領兵入箕關徵戰,作戰中,被弩箭射中,傷口流血不止,眾兵見其受傷,逐漸引退,祭遵「呼叱止之,士卒戰皆自倍,遂大破之」。建武八年(32年)秋,祭遵隨劉秀出戰,攻打割據軍閥隗囂,等到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時,各路人馬全都逃奔而回,只有祭遵獨留不退卻,其勇猛無畏、忠勇剛毅可見一斑。
《後漢書》中評價祭遵:「清名聞於海內,廉白著於當世。」他自己平時所得賞賜,常全部給予士卒部下,「家無私財,身衣韋褲布被,夫人裳不加緣」。臨終前,「問以家事,終無所言。任重道遠,死而後已」,遺囑家人用牛車載靈柩,薄葬洛陽,不得浪費。祭遵病故後,當朝會之時,光武帝常嘆息道:「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徵虜者乎!」
宋人徐鈞有詩云:「執法嚴明凜不阿,西徵北討戰功多。更將俎豆文軍旅,不廢投壺與雅歌。」這首詩可說是對祭遵一生真實客觀的評價。
「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克己奉公、克勤克儉始終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
克己奉公的境界應當如何涵養?清代學者張鑑在《淺近錄》中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宋高宗時期,大臣孫樊進宮朝見皇帝,當兩人談到有關官吏如何做到公正廉明的問題時,宋高宗問:「何以生公?」孫樊回答說:「廉生公。」皇帝又問:「何以生廉?」孫樊答曰:「儉生廉。」持儉,方能守廉、興廉;為官清正廉明,己心光明,就一定能做到克己奉公、正直無畏。一錢太守(後漢劉寵)、二不尚書(明代範景公)、三湯道臺(清朝湯斌)、四知先生(東漢楊震)、五代清郎(五代袁聿修)、八一巡撫(清朝張伯行)……歷史上眾多良吏能臣展現出的「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境界,跨越歷史長河始終閃耀著光輝。
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廉約小心,克已奉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