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關於屈原的故事30字以下(屈原的故事送給你)
2023-04-21 12:56:38 2
端午節關於屈原的故事30字以下?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端午節關於屈原的故事30字以下?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端午節關於屈原的故事30字以下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那麼屈原是怎麼死的?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投江而死的,屈原為什麼選擇自盡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原來,在投江之前,屈原因為變法不成遭奸人陷害,被楚懷王流放。第一次,屈原被流放到漢北,就在流放期間,秦楚兩國交惡,戰亂連連,楚國不敵秦國壓力最終答應秦國赴會議和。
此時屈原剛剛被流放歸來,他力勸楚王不要赴會,只怕有去無回,這明顯是秦國設下的陷阱,可是楚王不聽,他擔心不去赴會惹怒了秦王,於是就執意赴會了。後來正如屈原所說,楚王有去無回,一到會盟地點,楚王就被秦王扣押。
後來楚王死在秦國,秦楚兩國關係決裂,大戰在即,可惜此時屈原又被流放了,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這次他被流放到江南。而這一次,屈原歷經了十八年。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楚國被迫遷都,楚國大敗。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屈原便在江南投江自盡了。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相傳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死後,楚國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划著船追趕著去救他,直至劃到洞庭湖,同時人們也希望通過划龍舟的方式,驅散河中的魚蝦,以免屈原的屍體受到魚的傷害。
2、吃粽子大多數人,在端午節這天都會吃粽子,或買或自己做,幾乎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一種標配。端午節吃粽子,依然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屈原在死後,楚國人民往河裡扔粽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魚去吃粽子,而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慢慢的吃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3、佩香囊在這一天,父母都會給小孩佩戴香囊,一方面小孩子佩戴上香囊,會看起來更加可愛,而且也讓小孩子更有節日感,另一方面則有避邪驅瘟之意,寄託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祝願,希望小孩快快樂樂、無病無災。
4、懸艾葉菖蒲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也是一件比較重要的事。這天人們清早都會打掃庭院,然後將菖蒲、艾條插在大門之上,以起到一種驅魔法鬼的作用,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
端午三首(趙蕃)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鬥羅。
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一長歌。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最後,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萬水千山總是情,動動小手點個讚行不行✪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