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縣紅色人物故事(道縣紅色印記⑳紅色故事)
2023-04-21 13:11:19 1
湖南道縣上關橋瀟水河段。周鏡忠/攝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唐小峰 周鏡忠 李勝全 道縣報導
長徵路上,紅軍經過的地方所建的許多革命文物紀念館內,能看到不少的扁擔。它們的主人,有運籌帷幄的軍事家,有叱吒風雲的將領,也有不知姓名的士兵。在遵義市中心的遵義會議紀念館內有一根扁擔,同樣簡陋樸拙,同樣斑駁烏黑,卻只是來自道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婦,在它的背後,有一個感人至深的「一根扁擔送軍行」故事。
1934年11月18日,紅軍紅四團佔領湖南道縣,接著大部隊就跟著開進了縣城,紅軍在道縣城籌款籌糧、休整,為即將打響的湘江戰役作充分的準備。在道縣進行休整後再出發,紅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捨不得從江西老家辛苦帶來的各種東西,特別是一些機器、書籍、文件、日用品等仍然帶著,仍舊是罈罈罐罐甬道式前進。從道縣出發,紅軍需要一定數量的挑夫,不少道縣人踴躍為紅軍挑擔子。
聽說紅軍需要挑夫,有一個來自道縣上關名叫羅素珍(另一說彭素貞)的婦女主動請纓幫紅軍挑擔子。當紅軍問她為什麼要來幫紅軍挑擔子時,羅素珍說:「前幾天,紅軍在城隍廟打土豪劣紳鬥地主,分米糧布匹給窮人,我還分了半匹布,我覺得紅軍是好人。」紅軍連長說:「挑擔子是重體力活,你一名弱女子,能吃得消嗎,你還是請回吧!」羅素珍說:「我從小就做體力活,別看是個女子,力氣大著呢,我還會犁田,你們相信嗎?」羅素珍邊說邊擼起袖子,向紅軍展示她粗壯的手臂,圍觀的紅軍都笑了。為了不打擊羅素珍的積極性,連長說:「要不這樣吧,你試著挑一下擔子,要是累了挑不動了,你隨時可以返回家裡去。」羅素珍答應了。一路上,羅素珍十分堅強,從沒叫過一聲累,戰士們都十分佩服她。
羅素珍挑著擔子從道縣出發,進廣西灌陽,過湘江。經過慘烈的湘江戰役,羅素珍幸運地活了下來,雖然負傷多處,但她身上的擔子從來沒有丟。湘江戰役後,紅軍繼續前進,考慮到羅素珍是一個婦女,前面困難重重,於是紅軍勸羅素珍回去,可是羅素珍多次拒絕了。羅素珍決定一如既往地跟著紅軍走,因為她跟著紅軍,到處親情湧動,有關懷有溫暖、雖苦猶甜。就這樣,這位一路上備受紅軍長徵精神感染的堅強女性,在接下來的40天裡,走過了三個省17個縣,行程2500多裡,硬是把紅軍送到了貴州境內,才依依不捨返回家鄉道縣。
羅素珍幫紅軍挑擔到貴州的感人故事,被長徵時經過道縣的老紅軍口口相傳。羅素珍的事跡是道縣人民支援紅軍的一個典型事例,羅素珍的故事,反映了紅軍與老百姓的魚水情深。其實,正如毛澤東所說,「長徵是播種機」,紅色足跡所到之處,湧現了太多的「羅素珍」,兩萬五千裡,他們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支持和捍衛著長徵,並成為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