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簡短的十首詩(李白最美的一首送別詩)
2023-04-21 07:02:28 2
離別,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在唐詩中,離別的名作太多太多。
小七最喜歡的是李白的《送友人》。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詩,更像是一幅美麗的畫作。
也許是在城外,一座青山橫在城的北面,還有圍牆。
東邊一條河水,繞過東男邊,當陽光照在水面上,亮亮的,像「白水」。
完美的對仗句,清麗的風景,離別似乎不那麼傷感。
送君千裡,終須一別。
已經送到城外,看著面前的朋友,李白很無奈: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我們就在此地分別吧,你一個人要去往遠方了。
蓬,是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風一吹,就飛旋而走。
送別杜甫時,李白也曾寫詩:飛蓬各自遠,且盡酒中杯。
在李白看來,友人如無根的孤蓬踏上遠行的路。
李白很捨不得朋友。
朋友如浮雲一般,漂泊至遠方,而李白的心情用什麼比喻呢?
李白選擇了「落日」。
在意象中,「落日」自帶傷感氣息。
遠邊的太陽緩緩的落下,與大地慢慢接近,似乎不忍,卻又不得不墜入地平線,莫名讓人傷感。
太陽越離越遠,那是時間的逝去,也像朋友的不舍。
李白此時的心情,就像落日。
朋友是騎馬走的,他揮一揮手,自顧自的走了,真是無情。
背影越來越遠,耳邊傳來風聲,還帶來了馬叫聲。
班馬,是離群之馬。
朋友的馬叫了,是離群的悲音,似乎也在傳達著朋友告別的聲音。
也許,李白還長久地站在原地,看著朋友的背影,聽著班馬的鳴叫而出神。
友情的深情,都在那一望中了吧。
喜歡《送友人》這首詩,它哀傷卻不頹廢,不豪邁卻也不低沉,情緒氛圍剛剛好,仿佛李白經歷的只是人生中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一個最愛交朋友的人。
王昌齡、孟浩然、杜甫、高適、賀知章等著名詩人,都和李白交過朋友。
他很熱情,和賀知章、汪倫喝過酒,和杜甫、高適遊過山,對於孟浩然,他十分尊敬。
可是,朋友再多,都是生命中的過客,沒有人能陪你到老。
朋友聚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必然要離別。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不喜歡聚會,她說:
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
聚時,當然歡喜,分別時,必定傷感。
可李白不這樣看,他喜歡與朋友恣意的喝酒、談天,也因為如此,他面對了太多的離別。
726年,他要離開揚州了,在一個酒店裡。
他喝著侍女捧出的美酒,感慨: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白,曾經送走過孟浩然。
730年,在黃鶴樓,孟浩然要去揚州了,他是坐船離開的,望著船慢慢消失在長江中。
望著孟浩然離去的背景,李白站了很久,他寫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745年,與杜甫同遊,兩人手牽手,蓋一床被子,很是親密。
同遊一番之後,他送杜甫離開。
李白揮筆寫下: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還有《贈汪倫》、《江夏別宋之悌》、《送儲邕之武昌》、《南陽送客》……
李白早已見慣了離別。
也許,他早已明白,生命是一場又一場的相遇和別離,是一次又一次的遺忘和開始。有聚有散、有來有往的,才是人生!
很喜歡離別的詩詞,詩人告別,多會留下一首詩或詞,讓離別充滿了儀式感。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句臺詞說:
每一次告別,要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後一眼。
人生中大部分告別是悄無聲息的,原來某天的相見,竟已是最後一面,此後即便不是隔山隔水,也沒有再重逢。
告別,也需要儀式感,這代表他們好好告別過。
人們終究會離散於時間的盡頭,但是我不會忘記,在這段路上你曾溫暖過我的歲月。
來源:燕七讀詩詞
作者:燕七
編輯:杭以凡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帳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