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十五載篤行致遠共向未來(新華社訊齊善鴻的)
2023-05-16 10:11:45 3
談吐儒雅、語調沉穩的齊善鴻正在古色古香的家中演繹著茶道,縷縷清香沁人心脾。座椅旁放著幾本國學經典,與書架上堆滿的泛黃書籍遙相呼應。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南開大學國學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三十多年的「尋道」「悟道」「行道」之旅,使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之中。
1963年,齊善鴻出生於河北滄州的一個中醫世家。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15歲的齊善鴻便聽從家庭安排,報考了哈爾濱醫科大學。
「那時年齡太小,學醫的課業壓力很大,加之周圍同學比我大十幾歲,總是聊不到一塊兒,很鬱悶,也很孤獨。」齊善鴻說,他大學頭一年過得特別艱難,精神壓力無處釋放。
這種苦悶情緒在大二時才得以消散。一次偶然機會,齊善鴻蹲坐在大教室講臺的旁邊,酣暢淋漓地聆聽了一場劉成傑老師的心理學講座。
「原來還有學科能解決人心裡的事兒,化解情緒、弄清性格等問題,老師講得太棒了,對我來說太解渴了。」齊善鴻說。
讀書,是那個時代帶給齊善鴻的主要快樂。可1988年,一位朋友送的《道德經》卻讓齊善鴻高興不起來,「讀不懂」成為齊善鴻理解《道德經》最大的障礙。
「我用慣常的思維方式讀了一本陌生的書,怎麼都讀不明白。」齊善鴻說。我甚至按照我的思維模式找出《道德經》中的37處錯誤。
直至過了十幾年,人生經歷和閱歷逐漸豐富後,齊善鴻說,我曾經認為的《道德經》中的錯誤,都成為我走進《道德經》的一道道慧門。
齊善鴻的家中背景牆上掛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字幅,這是他在《道德經》最喜歡的一句話。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難道上善之人對壞人也要善良嗎?」齊善鴻說。這句話,他品味了多年。
本科期間,齊善鴻跟隨老師做過3年的司法鑑定。「以前,我明辨是非的立場告訴我,壞人是可恨的。可經過多次與壞人的接觸和了解,我產生了一種認知:壞人做出違法錯誤的事之前,有很多人和事都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小的罪惡累積起來,推動著無法消解這些負能量的人變成了壞人。」
齊善鴻說,「利萬物」是培養一個人內心「上善」的智慧模式,這是他在生活中慢慢懂得的真諦,要對周圍一切事物和人表現出善意,助人向善,助人化惡,助人助己。
每隔幾月,齊善鴻對《道德經》中一些詞句的理解都會產生新的變化。他說,國學的本質是一種修行,「道」的內涵需要自己去經歷和體悟,從他人處借鑑,提升內在,才會理解得愈發透徹。
談及將「道」的思想融入教學、生活、工作中,齊善鴻的思緒回到1991年,在南開大學管理學系讀博士二年級的日子。
在課堂上,導師陳炳富教授將孫子兵法和管理學聯繫在一起。「兵書中的思想竟然能用到管理中來,太有趣了。」齊善鴻說。這給了他第一個啟迪,原來中國文化可以和科學的管理結合起來。
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齊善鴻陸續創作了《人生密碼:心解道德經》《新管理哲學:道本管理》《大道說管理》等書籍,並成為「道本管理」和「精神管理」的註冊商標持有人。
畢業於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的李寬曾是齊善鴻教授的博士生,她說:「齊老師將管理學研究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使我的研究思路更加開闊。對吸納的知識進行反思,而非全盤接受,是我讀博期間最大收穫。」
「『道』的思想不僅可以用在我的日常工作和教學中,我更希望越來越多的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親近感,形成我們中國人獨有的精神生活模式。」齊善鴻說。
2019年,齊善鴻在某知名音頻分享平臺上開設專欄「齊善鴻講《道德經》」,讓更多人了解道學文化,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播放量超過了400萬次。
網友「1374970dqaw」說,齊教授用樸素的語言,將深奧的無形大道呈現在眼前,讓我明白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網友「Lindaaaye」說,齊教授提到的四種病,「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每條我都有。希望今後時常反省自己,多為身邊人付出愛,而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改變,從現在開始。
「這些留言給予了我傳播中國道學智慧的動力。我希望《道德經》走進尋常百姓家,將老子的智慧連結到生活,再從生活進入每個人的生命。」齊善鴻說。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言生說,齊善鴻教授多層面、多維度地將中國古老智慧分享給更多人,真正將傳統文化激活,在現實中得到應用。
齊善鴻講《道德經》
目前正在喜馬拉雅平臺熱賣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試聽訂閱課程
內容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