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的種類及如何識別(宣紙分為哪些種類)
2023-05-16 19:59:29 1
按加工方法分類,宣紙分為一般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種。生宣的品類則有夾貢、玉版、淨皮、單宣、棉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章、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
按加工方法分類,宣紙分為一般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種。
生宣的品類則有夾貢、玉版、淨皮、單宣、棉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章、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落筆即定,水墨滲沁迅速,不易掌握。
宣紙的起源
關於宣紙的起源在涇縣有這樣一個傳說:東漢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但年復一年難以如願。一天,孔丹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由於終年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一 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經過反覆試驗,終於造出一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後來有名的宣紙。宣紙中有一種名叫「四尺丹」的,就是為了紀念孔丹,一直流傳至今。 胡侍的《珍珠船》中說到在唐高宗時,宣州有個修行和尚,為了抄佛經《嚴華經》,曾奉旨栽培了許多楮樹,用以製造宣紙。宣紙的原料是檀樹皮。楮樹類似檀樹,可能是這個和尚或 者作者把檀樹誤認為楮樹了。《新唐書.地理志》載有:唐代「安徽宣州府產宣紙,年年進 獻皇帝。」可見,宣紙那時已有名聲了。
漢族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裡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