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典型人物(南京城裡650歲的超級勞模)
2023-05-16 15:13:16 1
梅雨季,防汛成為重中之重。受地域面積和地形地勢的影響,我國河流眾多。從古代開始,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一直想方設法治理水患,並且積累了大量的治水和防汛抗洪經驗:為了治理水患、改善城市供水,蘇軾先後在三處所任職城市修建「蘇堤」,合理運用「堵」與「疏」的治理手段;為了從制度上保障防洪工作的順利進行,金代出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規;而南京城裡,更是有650多歲的「超級勞模」武廟閘堅守崗位。
「超級勞模」武廟閘,從明代工作至今
已經650多歲的武廟閘,是南京城牆重要的控水系統。
走到玄武湖東南角的解放門附近,循著轟鳴的水聲而去,便可以見到武廟閘了。這裡,是玄武湖主要洩水入城水道,也是城內珍珠河的主要源頭。記者在現場看到,玄武湖湖水通過泵機,源源不斷流入水關。整個水關由兩個半圓形閘道組成,湖水通過第一個閘道,經過過濾網,垃圾和水草被攔截下來。隨後,湖水湍流直下,進入下一個閘道,穿過涵洞,向城牆下方流去。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專家介紹,武廟閘的水道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東吳時期。東吳寶鼎二年,孫皓在此開城北渠,引湖水入城。劉宋大明三年又在此開「大竇」,引水入華林園的玄淵池。明初朱元璋在此修建通心水壩,清朝時因武廟移至附近南側,才改名為武廟閘。歷經650多年滄桑,武廟閘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現在在玄武湖內能看到的武廟閘,主要是用巨型條石砌築的方形深井。深井上方平臺設有四塊兩兩相對的絞關石,用以承擔絞關,懸吊銅閘,均為明代原制。
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教授袁俊平介紹,武廟閘起到了調節南京城內蓄水量的巨大作用。為了保證水閘能夠長久工作,武廟閘擁有許多超前設計之處,比如,武廟閘設計為弧形,有效地將水流的動能大大消減。
除了武廟閘之外,南京城裡還有20多處這些小型水關、涵閘,它們同樣歷經了650多年滄桑,仍堅守在城牆各處,溝通著城內外水源。
江蘇徐州蘇堤,是蘇軾的抗洪傑作
古代防汛史上,大文豪蘇軾是不得不提的人物。
南京專欄作家金陵小岱(筆名)長期研究蘇軾,她告訴記者,蘇軾對水利工程一直都很有興趣,且非常專業,在他任職過的徐州、杭州、惠州,都留下了一條「蘇堤」,「徐州這條蘇堤就是蘇軾抗洪的傑作。」
公元1077年,黃河洪水包圍徐州城,形勢危急,時任徐州知州的蘇軾徵集民夫五千餘人搶修堤壩、加固城牆,同時還請駐紮徐州的禁軍協助抗洪。「後來洪水逐漸退去,百姓生命財產得以保全,但蘇軾並不認為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極為擔心黃河洪災再來。」金陵小岱說,為長遠打算,蘇軾決定未雨綢繆,修繕完固徐州的水利工程——「木案工程」。後來他還將抗洪經歷和經驗撰成《熙寧防河錄》,可惜該書已佚。
古代還有很多史料文獻中記載著城市如何防洪。《管子·乘馬》對城市選址與防洪減災有很好的論述:「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也就是說,都城選址首先應避開洪澇災害頻發的地區。
同時,《管子》中還提到,建好城池後,還要「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因此,築城牆成了古人防禦洪水的重要方法。此外,「疏」也是城市防洪的一項重要措施,即開挖溝渠,遇到大雨時,這些排水系統能夠調節水流,減輕排水壓力。
現存最早防洪法規《河防令》,規定了「漲水月」
為了保障防洪防汛順利進行,我國古代還制定過許多防洪法規。兩宋時期,金泰和二年(1202年)頒布實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規。
為了保障黃河和海河流域防洪安全,《河防令》明確劃定了黃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將「六月初至八月終」定為「漲水月」,規定這期間沿河官員必須輪流「守漲」,不得有誤。
此外,這部法律還規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官員「兼行戶、工部進」,在汛期到來之前沿河檢查,督促沿河的州、府、縣落實防汛規劃措施,維修加固堤防;規定河防緊急時,沿河州、府和都水監、都巡河官等應共同商定搶險事宜;要求獎功罰罪,沿河州、府、縣官員防汛無論有功還是有罪,都要上報,由國家據情處理。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 翟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