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全文和翻譯(莊子節選原文加翻譯欣賞)
2023-05-17 04:23:24
莊子全文和翻譯?原 文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 「無所可用」莊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一),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二)豎子請曰: 「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 「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三),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四),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五),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六),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七)!」,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莊子全文和翻譯?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莊子全文和翻譯
原 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 「無所可用。」莊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一),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二)。豎子請曰: 「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 「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三),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四),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五),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六),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七)!」
翻譯
(一)「夫子出於山」:本章記述,其主體均以「莊子」稱之。此處獨出以「夫子」之稱,頗不協調。有的學者以為有誤,以「子」字為衍,而將「夫」屬上,句成「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從句的構成來說,實無此必要。實際上「出於山」的標明為莊子是對的,因為同在者還有伐木之人,否則不知出者究竟是哪個。所以以「夫子」稱之,乃因本篇是莊子弟子之所記,因用以尊其師。為其一致,仍改作「莊子」。
(二) 「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烹」 先輩有的以為當為「享」,「享」可與通假,用為「饗」,以表主人對莊子的招待。但殺雁烹食,亦含此意,原字既通,便可不改
(三) 「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 解法不一,從語氣看,「似之而非」是對 「材與不材之間」的解釋。就是說,看著像材卻是不材,看著不材卻又是材,所以是 「似之而非。其下「故未免乎累」,還是少不了麻煩。
(四)「物物而不物於物」: 一般都做「役物而不役於物」的解法,但莊子主張無為,逍遙人生,任物自然,而不主役物,故非是。幾個「物」字實是兩種用法: 一是名詞,即物; 一是名動詞,作為物。這句話的意思是,把物即作為物,但不把作為之物加在物的身上,換句話說,就是忘其為物。
(五)「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 屬於「萬物之情」 「廉」有稜角。有稜角便易折損。
(六) 「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 屬於「人倫之傳」,就是人際關係。
(七) 「其唯道德之鄉乎」: 「鄉」 為「嚮」 之假。
語 譯
莊子走在山裡,看到一株大樹,枝繁葉茂,伐木的人站在一旁並不砍伐。問他這是為了什麼,回答說: 「沒什麼可用的。」 莊子說:「這株樹由於不能成材得以保全了生命。」莊子出得山來,住到一個老朋友的家裡,老朋友高興極了,吩咐僕人殺鵝烹煮了款待他。僕人問主人說: 「這鵝,其中一個能叫,一個不能叫,請問要殺哪個?」主人說:「殺那個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問莊子說:「昨天山裡的樹,由於不能成材得以保全了性命,而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死掉,先生你該怎麼辦?」 莊子笑著說: 「我要處在成材和不成材的間隙。成材和不成材的間隙,看起來是這樣卻又不是這樣,所以也少不了麻煩。倘若是根據道德的本然來處理事物就不是那樣。沒有光彩,也沒有玷汙,有時像龍在騰躍,有時像蛇在蟄伏,隨著形勢進行變化,而不採取單獨行動。有時向上,有時就下,全把協調作為尺度。按照萬物的原始狀態進行安排。承認物就是物,但不把承認其為物放在物的身上,那怎麼還會招來麻煩呢! 這是神農、黃帝的法度,至於事物的情態,人際的往來就不是這樣。聚合就會分散,成功就會毀敗,稜角突出就會折損。地位尊貴就要遭到物議,有所作為就要虧損,有才能就要遭人算計,不成材就要受人侮慢,又怎麼能夠說得準呢! 可嘆啊! 弟子們記住,就只能夠走向道德的本然啊!」
原 文
,